新冠疫情结束仅仅半年多,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就处于巨大的动荡之中,几乎自我实现了中国人过去几年有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预言。不过,与国际社会对中国越加排斥的厌恶感相比,例如德国外长贝尔伯克8月22日在一次演讲中质疑是否能与中国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中国的一些人似乎毫无觉察,对变局似乎乐观许多。
一个有法律的国家,并不一定是法治国家;那么,一个没有法治的国家,为什么却要制定法律呢?配合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这段时间里中国当局正在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这部法律,其中透露的奥秘,也许能帮助回答上述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经济成了全球关注焦点,我在上期专栏文也说,中国经济有可能构成今年全球最大地缘政治风险。不过,中国经济的不振与社会情绪有着直接关联,后者的普遍消沉影响了市场信心。
当观察家们在去年末或今年初预测2023年全球最大地缘风险时,都把注意力放在俄乌战争,美中对抗,台海失控,朝鲜半岛危机等,绝未料到中国经济。
习近平时代,外国记者在中国行动的空间被压缩了,中国人被警告不要接受外媒采访。新冠疫情后,在中国工作的西方记者和学者比十几年前少多了。有点像毛时代:搜集材料,做分析,写稿子,常常在海外进行。记者和学者都开始问:花甲一轮,六十年以后是否回到了毛时代?
中国国家统计局决定暂停公布青年失业率,震惊世界,被认为是掩耳盗铃。中国放弃新冠清零政策后,原本指望青年失业率会应声而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独生子女政策重塑了中国的经济。
最近,国际上关于中国改变对俄乌战争政策的揣测源源不绝,主要的焦点是中国参加了沙特阿拉伯在吉达组织的乌克兰战争和平会议。这次会议有大约40个国家派出官员参加,包括欧盟、美国、中国、印度。会议的目标是确立结束乌克兰战争的纲领原则,虽然没有发表联合宣言,但是与会者同意就乌克兰此前提出的10点和平计划展开进一步会谈。中国政府派出了中国欧亚事务特别代表、前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出席会议。
每到中共北戴河时刻,都会传出习近平被软禁或者大权旁落之类的“谣言”,去年如此,今年亦这样。这类“谣言”都有着千篇一律的元素,不值一论,不过,对习近平的权力现状,有必要认真探讨。
立秋之后,华北大水终于消退,灾民们开始返家。不过,这不是终点,随着卡努台风的到来,风灾和水灾还在中国东北继续,中国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天灾常有,世界上到处可见;而人祸却因各地政治制度的不同而程度、后果等有很大不同。七月末以来,一场天灾出现在中国华北、东北地区。在台风杜苏芮作用下,那里相继连降暴雨,各地多有房屋倒塌、财物毁坏、人员伤亡的情况。接下来,就是人祸了。人祸不一而足,这里限于篇幅只能举几个明显的例子。
在此次北京特别是涿州的灾情中,出于政治考量的泄洪只是人为因素之一,比政治泄洪更值得关注的是“坐等上令”,平时它也许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突发事件或者危险场合,却是会要人命的。
被称为“情歌王子”的歌手刀郎,在沉寂10年后携带他的《山歌寥哉》专辑重出乐坛,因为一曲《罗刹海市》走红大江南北。这个专辑的风格与他留给人们很深印象的带有西北粗狂情调的爱情歌曲明显不同,糅合了民歌、小调和摇滚。不过,刀郎此次广受好评,得到舆论极大热度的关注,不单是他唱法的改变,更多是《罗刹海市》的歌词让人刮目相看,被赋予一种特别的含义。
在中国外交换将之后,外部观察人士的一个核心关切集中在中国外交未来的走向。大家担忧最多的是:中国外交人事布局的不稳定和变化是否会影响到今年年初以来中国所确定的一系列外交重点和优先事项,尤其是改善同外部世界,包括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
靴子终于落地,中国外长秦刚在消失整一月后其外长职务被免,由外交“老人”、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兼任。
在2023年7月的最后一周,中国领导层终于发出了救经济、救私企、促消费的全面动员。只是,中国的广大私营部门和民众并不看好这些信号。在他们看来,这些救市措施不够诚恳、不堪信任、不值激励。一言以蔽之,太过吝啬而不足与谋。
中国当局7月19日发布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被称为“民企新31条”,此为本世纪以来中国出台的第四份有关民营经济的文件。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局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亦是不得已为之。
夏天是吃瓜的季节。中共最近似乎配合今年这个极热的夏天,适时地给出了一个大瓜,几周来颇让全球舆论陷在吃瓜狂欢之中,这个瓜的名字叫“秦刚失踪”。
习近平权力班子中的一位重要成员、中国外长秦刚已逾20天没有公开露面,引发外界猜疑不断。社交媒体疯传他陷入一桩桃色丑闻。如果传闻属实,保不保秦刚,以及如何保秦刚,或让习近平处于两难状态。
中共在刚过去的七一,已经102岁了。一个人过百岁,很长寿了,尽管现在医学发达,但离死亡也不远。一个政党过百岁,虽非罕见,但百岁后还在执政的,确实不多,除像美国这种两党制国家,两个政党轮流执政,即使在多党制国家,政党百岁后仍然不时上台执政的,并非常见。
随着美国财长耶伦结束访华行程,美中关系也算正式恢复了官方交流。不过,这种恢复远非关系正常化,充其量只是从过去50年美中关系的最低谷爬了出来,避免了进一步下滑甚至冲突。在台海上空演出军事对峙的同时,耶伦以温和姿态与务实主义的谈判风格展示了经济和平的可能。
什么风波呢?6月20日,美国总统拜登在提及中国的习近平时,称习是“dictator”,即专制者,引起了舆论关注。国际舆论见仁见智,有的颇为惊喜,似乎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某种深度,有的则不以为然,认为这个说法危及正在“解冻”的美中关系。
在上周举行的欧盟峰会上,尽管中国不是欧盟各国讨论的关键议题,但中国最关注的“去风险”概念正式登场,该概念将成为今后欧盟制定对华战略的指导思想,一旦形成统一的对华政策,欧盟成员国就需遵守。而荷兰在此期间出台的新出口管制禁令,可谓是在欧盟内部针对中国的“去风险”打响了第一枪。
近年来,中国的大学生毕业以后大约26%-30% 找不到工作。失业对任何人都是不舒服的,对毕业生,刚念完四年书,出来指望能有相应的工作但居然什么都没有,更难受“资格太强”怎么变成障碍了呢?失业就像被凭空打脸。买房子又那么贵,没钱不敢结婚养家,“内卷” “躺平”自然顺理成章。
瓦格纳雇佣军的兵变,一个外溢效应是对中国的影响。作为俄罗斯最重要的盟友,普京并未在兵变发生的第一时间向习近平打电话;另外,若如此武装叛乱发生在中国,习又会怎么处理,解放军里有普里戈津式人物吗?习会在台湾问题上谨慎用兵,不敢造次?这些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在俄乌战争进行到将近500天的时候,战场的压力和战局的无望最终转为一场兵变。这就是上周末发生的瓦格纳兵变。虽然这场兵变持续不到24小时就被瓦解,但是兵锋所向逼近了莫斯科,也穿透了普京的神话和铠甲。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普京政权的虚弱和战争终局的到来,在国际社会齐聚伦敦商讨乌克兰战后重建之后,国际媒体和观察家们都开始讨论普京的命运。
加载更多
没有现场直播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