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之音特约评论员,曾在中国做过记者,现居美国,作者本人这样介绍自己说:“曾经在体制的边缘,因而更能洞察所谓‘新时代’的荒谬。”
习近平在2024新年贺词中轻描淡写地描述2023年的中国经济,是“在风浪中强健了体魄、壮实了筋骨”,这当然不是事实。虽然中国经济2023年将可能录得5.2%的增速,超出当局年初预定的5%增长目标,然而,数字是一回事,人们的实际感受又是另一回事,从后者来看,中国经济在2023年可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萧条”。这并非唱衰中国经济,因为连一些官方经济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用哈哈镜式的改革来形容习近平的改革,是恰当的。正如一个人或事物在照哈哈镜会出现扭曲变形一样,习近平时代的中国改革也是扭曲变形的,和邓小平开创的中国改革相去甚远,甚或相反。
在独裁体制下,特别像中国这种独裁体制,要对领导人的权威进行准确的、定量的度量,几无可能。即使在威权国家,也有直接针对领导人的民意调查,然而在中国,最多能够做到的是对政府满意度的调查,虽然政府满意度也间接反映了对领导人的信任程度,可两者毕竟不能直接划等号。再考虑在中国涉及政治的民意调查的可信度,即被调查对象未必会说真话,很难从中去评估领导人的权威程度。然而,这并非表明对习近平权威的衡量就束手无策,我们可以从中共重要会议的语言表述分析评估习近平权威消长的趋势,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国国家疾控局印发了《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版)》,其中提到应佩戴口罩的几种情形或场景,这让公众忧虑当局是否会重启疫情三年的防控措施。此前,有民众在社交媒体呼吁,为保护孩童,重启核酸检测;而在广东、福建、四川、湖北以及陕西等省部分地区,健康码也再次上线,一些大型会议要求核酸检测。
外界等待中共20届三中全会举行,但是10月没有开,11月依然没有开,12月肯定也不会开。一是11月的政治局会议没有预告要在12月开,而按惯例,全会召开政治局会议是要提前告知的;二是12月各种会议特别多,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如果举行三中全会,很多年度工作总结会议就得挪时间。
拜习会虽然暂时稳定了两国关系,但并没有解决根本的利害和战略冲突。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是清晰的,遏制中国崛起对西方制度和文明的挑战。然而,中国,或者准确地说,习近平的对美战略意图却有些模糊,尽管他同拜登的会谈和晚宴演讲都表示,中国没有超越或者取代美国的规划,不赌美国输,但很多人怀疑他这样说的真实性。
拜习会习近平再次对台湾问题表达了强硬立场,不过也否认中国在2027年有对台动武计划。此前,包括美国军界在内,相当流行的看法认为,解放军会在2027年建军百年之际用武力收回台湾。美国对台军售以及相关的强化台湾防务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此判断。
拜习会将于11月15日上场。这本来是一场预期中的会谈,美方早前已透露了会谈时间,然而,外界对习近平是否会来旧金山出席APEC会议,或即便出席但是否同拜登举行会谈,不敢完全确信,认为还存在一定变数,直到中国外交部10日发布习赴美举行中美元首会晤的信息。
极权政权一般喜欢以“人民政权”自居,然而,人民在极权政权眼里,真实地位其实如“刍狗”,在抽象礼赞人民的同时,却对人民怕得要死,时时刻刻防范人民的不满,外界从北京当局这次对李克强丧事的处理中,再次看到了这点。
从一些可观察的现象来看,李克强的猝死让中国官方非常紧张,李克强安徽家乡以及他曾经工作的河南等地民众对他的鲜花悼念是否会蔓延到其他地方,成为六四后的又一次民潮,是官方最担心的事情。
今年三月离任的中国前总理李克强因突发心脏病去世,这个消息震惊了每个人。很多人也许想过中国某位前领导人的去世,但这个人决不会是李克强,因为他只68岁,而且身体看起来不错,之前从来没有传出他有心脏方面的问题。以现在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不说一个前国家领导人,就是普通民众,68岁也不意味着老之将至。
美国哲学家杜威曾说,“美国的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套用这句话,“专制主义在中国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自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华夏后,专制主义在中国不但成了一种政治制度,还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直到现在,中共非但未有弱化专制主义,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空环境下,用新的工具不断强化专制主义。
以哈爆发战火一周多来,中国官方的立场和态度发生了微妙的改变,从原先试图保持中立到公开偏向巴勒斯坦。北京无疑知道这样做会引起以色列的不满,然而,与其得罪巴勒斯坦及其背后的中东阿拉伯国家乃至整个穆斯林世界,不如得罪以色列,这大概是北京出于地缘政治考量而转变态度的因素。
许家印被中共当局收押这个事情,有多个观察面相,这个昔日的首富和地产大亨,其今天的遭遇会让许多在中共权力政治下做生意的商人感到心有戚戚焉。
在今年的国庆讲话中,习近平说,“新征程上,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团结就是力量,信心赛过黄金。”这句打气的话说明习是明白当下中国的症结所在——内外交困,问题重重,士气低落,党心和民心散了,所以才呼吁团结,要有信心。
中国国防部长李尚福的“失踪”,让外界对习近平二十大后一手组建的权力班子的政治稳定性产生了怀疑。如果说,前十年中共核心团队中并不都是习所信任的人,因而常常免不了有权力斗争的传言流出——尽管未必每次传言都是真,那么,二十大习完全掌控了人事,他把团派的李克强、汪洋和胡春华等赶下台,党的权力核心机构政治局以及其他的关键部门与岗位,都由他信任的人把控,在此情况下,按说他的治理团队应该很稳定。然而,刚过半年,其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先后出事,这不得不使人怀疑他的班子内部是否存在会导致某种不稳定的因素。
秦刚的下台已冲击到习近平二十大组建亲信班子的合法性,倘若再来一个李尚福,人们特别是党内怎么相信习和他的权力班子有能力带领中共去挑战“惊涛骇浪”,像习宣称的引领中国走向复兴?因为你的权力班子成员本身就在制造政治的“惊涛骇浪”,从而对习所剩不多的政治权威构成又一次打击。
中国最近一部法律的修订在其征求意见阶段引发了网民的极大争议,并遭到法学界人士的普遍反对。这部法律即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其中争议最大和反对最激烈的是34条新增第二、三款:“在公共场所或者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着、佩戴有损中华民族精神、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服饰、标志的”和“制作、传播、宣扬、散布有损中华民族精神、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物品或者言论的”行为。
李强接手中国总理半年了。然而,中国经济非但没有好转,反在继续恶化。这估计出乎他的预料。对他来讲,如何在年终交出一份合格的成绩单,是一大考验。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经济成了全球关注焦点,我在上期专栏文也说,中国经济有可能构成今年全球最大地缘政治风险。不过,中国经济的不振与社会情绪有着直接关联,后者的普遍消沉影响了市场信心。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