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刘晓波写了一篇文章,想解释一件伤脑筋的事情:外国人遇见中国官僚,为什么就是看不懂?他写道,不懂古代中国,是“因为帝制中国的古老和封闭,因而显得怪怪奇奇、神秘莫测”。看不懂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是“因为红色中国与世隔绝,关起门来天翻地覆。”但看不懂今日的中国是个谜。现在能到中国来,能跟官僚面谈,但还是看不懂人家的“八面玲珑”。
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质疑苏联原加盟共和国独立后的主权地位,在欧洲引发轩然大波,这是典型的“一言毁邦”,让外界尤其欧洲国家质疑中国呼吁俄乌停火止战的立场和诚意。从这个角度看,一些媒体怀疑,作为驻外大使,卢沙野的这个“失言”,不会仅仅是表达他个人的看法,很可能是得到外交高层乃至习近平本人的授意,代表外交当局对外的一种试探放话。
自中共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后,当局不仅在内政上将它作为主轴,也将其作为外交的推销目标。官方智库和学术机构更是将它当作各类论坛和研讨会,尤其是国际会议的主题。比如最近的两个会议——由中国外交部主办的蓝厅论坛和一帮有学术身份的前官员创办的“读懂中国”,前者冠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后者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新机遇”。
2023年仅过去三分之一,美中关系的走向却早已与年初观察人士的想象分道扬镳。从2月初气球事件开始,双边关系急转直下,进入了既没有高层交往,也没有实质进展的漫长僵持期。虽然无人可以预测这一僵持期会持续多久,但除非双方近期内采取实质动作改变僵局,否则早前预期的美中关系企稳回暖极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最近在中国社交媒体热议的一个话题是,各地政府正在鼓励青年们上山下乡。一份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文件显示,由广东省共青团委发起的这项计划,准备在未来三年组织30万青年下乡。一时间舆论哗然,触动了中国人民的敏感记忆,也切中了当下中国暗流涌动的漩涡。
中共正在紧锣密鼓地部署和推进习近平思想主题教育活动。在中共70多年的统治史上,此类主题教育活动太多,但这次给人感觉特殊的地方,是当局的重视程度,习近平亲自部署动员,以致出现了过去在苏联时代的政治笑话中才出现的笑话:习近平在学习习近平思想的会议上,号召全党学习习近平思想。
中共号称搞的是社会主义,但是,过去总在刻意扭曲“社会”这个概念。也许,它不得不这样去扭曲,因为社会主义对中共来说就是一张画皮,披着它装人而已。谓予不信,不妨看看中共原来都怎么理解“社会”这个词儿。
美国国会众议院3月27日通过了《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法案》(PRC Is Not A Developing Country Act),理由是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全球经济的18.6%,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既然美国被视为发达国家,中国也应如此。中国则批美国“不怀好意,想着法子打击中国”。
习近平把今日的中国带回文革式的中国,人们又得面对“洗脑”的问题。何谓洗脑?本来,一个人的脑袋影响另一个人的脑袋是正常的,影响一群人的思想也无可厚非。人群里交换意见,互相影响,是健康的活动,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础。所谓的groupthink(群体思维)也不一定是洗脑。Groupthink常常只是赶时髦,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感而配合主流思想。
蔡英文和麦卡锡在美国会晤,招致北京的强烈不满,中国外交部、国台办、全国人大外委会、国防部四部门发表声明或谈话,抨击麦蔡会,阵仗堪比去年佩洛西访台时北京的反应,只是少了全国政协外委会。习近平也借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会谈直接表态,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谁要是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做文章,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不答应;谁要是指望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妥协退让,那是痴心妄想,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马英九卸任七年后的首次大陆行,外界更多从台湾内部的政治去观察,从中国大陆的角度看,马这次访陆,大陆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降低两岸军事冲突的风险,向台湾民众和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好的地缘环境;二是试图影响台湾2024年初的总统选举,让国民党能够重新执政。
中共在2023年“两会”之后公布的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出“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一般认为,这是习近平进一步削弱国务院权力的举措,延续了十年来习近平不断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集中到中共中央系统的趋势。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可能尚未触及其中的深层含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呢?在我看来,这要在政治学研究中强调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个框架下来理解。
习近平对莫斯科的访问虽已结束,但对国际局势的搞局效应刚刚开始。本次访问普京给足了习面子,习则回报普京巨大的支持,由双方发表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来看,中俄结成了实质上的联盟,如果说之前还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话。
冻结了整整三年,在今年两会之后,中国政坛似乎才开始睁眼看世界,并且急于以元首外交的方式打开孤立局面。这是中国元首在走向终身主席的历史时刻踏入莫斯科的基本背景。
习近平3月20日至22日造访俄罗斯,这个时间比多数观察家预测的要早。这也是习在连任国家主席开启第三任期后的首次出访。中国外交当局宣称习的访俄是一次“友谊之旅、和平之旅”。友谊之旅是针对中俄关系的,和平之旅则暗示习有斡旋俄乌冲突之意,尤其在北京对沙特和伊朗这两个中东死对头调停言和后,外界普遍怀有这种想象。
2023年3月6日至10日,沙特阿拉伯王国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在北京进行了长达一周的外交会谈。会议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主持,沙特外交部国务大臣兼国家安全顾问和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代表沙伊两国参会。作为会议成果,沙伊两国于3月10日达成协议,同意恢复2016年以来中断的双边外交关系。
中美两国外交虽然渐行渐远,两国政治最近却出现了一种奇异的随机同步现象。上周(3月10日),美国众议院以零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了新冠溯源情报解密法案,中国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会议则全票通过了包括国家主席在内的领导人“选举”,最终以2952票赞成、无异议通过了中国领导人的第三任期。
舆论对中国“两会”的关注,大都还在人事安排及其权力意涵上,我却觉得这些在尚未宣布前其实就已经是过去式了。中共二十大之后看今年的“两会”,还能有点儿什么可看的吗?
李强以三票反对八票弃权当选国务院总理,中国进入“新习李”治国阶段。尽管木已成舟,很多人依然会追问,习近平为什么要强保李强做总理?毕竟去年上海的封城让李背上了一个沉重包袱,即便在专制体制下,也得考虑这个因素。
在乏善可陈的中国两会上,党政机构改革无疑是个重头戏。在二中全会宣布要部署新一轮机构改革后,外界充满好奇,等待着两会端出一盘怎样的机构改革“大餐”来,港台媒体更预先放出消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不过,从两会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看,似乎有点雷声大雨点小,传言中的将公安和国安两部划出国务院,归属要成立的中央内务委员会管理没有出现;虽然组建了一个新的金融监管机构,但也未暗示会成立中央金融工委。
中国全国两会正举行,候任总理李强即将走马上任,展开他未来五年的施政生涯。此时,路透社一篇有关“中国新二号人物如何加速习近平清零政策的结束”报道,是否会在所谓新“习李关系”上投下某种变数,引人联想。
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一周年前夕,中国外交部先后发布了《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和《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以下简称“概念文件”和“立场文件”)两份重磅外交文件。说它们“重磅”,是因为中国外交当局如此“郑重其事”地几乎在同一时间就国际秩序和安全问题以及涉及他国的国际热点事件发布两个文件,宣示立场和态度,还是第一次,尤其考虑这个时间点选择的微妙,显然北京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对此酝酿准备了有段时日。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一周年之际,全球关注乌克兰局势。就在这时,中国外交部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的文件。一直在俄乌战事上表态吞吞吐吐、立场遮遮掩掩的中国政府,为什么这个时候要发布这样一个文件呢?文件中所表达的所谓“中国立场”,究竟是个什么立场呢?这个文件和这种立场,对于理解中国当前的国际处境和对外政策,又有什么意义呢?
2023年春寒料峭,中美关系乍暖还寒。原本已经确定下来的国务卿布林肯访华之行由于气球事件被临时推迟,是否重新安排尚未可知。观察家们对气球事件以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众说纷纭。
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出世可能是人类近年取得的最重要技术突破。在现今的国际格局下,任何一项有着重大创新意义的技术,都不可避免地会被视作或拿来用作大国间的竞争工具。我们看到,在对ChatGPT的各种讨论中,特别是在中文世界,一个被许多人问到的问题是,为什么ChatGPT不是最先在中国而是在美国发明的?
加载更多
没有现场直播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