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孙韵为美国之音撰写的评论文章。这篇特约评论不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转载者请注明来自美国之音或者VOA。
多方瞩目、盛传已久的印度总理莫迪访美行程终于在华盛顿进入夏季假日之前顺利成行。虽然美印双方都多次强调双边关系的不断提升与中国无关,但是在此次行程背后,始终挥之不去的是中国作为美印双方共同地缘政治挑战的阴影。可以说,没有中国带来的共同威胁感知,美印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就不会进展地如此顺利和迅速。
此次莫迪总理访问的规格高——最高形式的“国事访问”,结果实——达成了多项切实的防务合作协议,期待广——为美印未来合作指明了多重方向。然后对于政策界来说,最重大的悖论——或者说是辩论,在于印度到底能否在美国未来对华竞争乃至对抗的战略中承担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印度的战略自主传统和“永久摇摆国”的名声,战略界有很多人对印度未来在抗中战略中的作用不抱期望。但这一看法本身实际上误解或者忽略了美国对印度真正战略意义的设计和期待。
对于美国印太战略和地区乃至全球战略安排来说,印度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从印太战略本身来说,从一开始印太战略就被认为是美国增加了印度的亚太战略新版本。将南亚次大陆、印度洋、尤其是印度纳入到美国的全球安全架构中来,是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对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地区,提升印度的实力地位和地区声望有助于帮助印度成为亚洲与中国潜在抗衡的地区大国。在全球来看,降低以及消弭印度同俄罗斯的国防合作有助于削弱俄罗斯在地区乃至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印中实力差距仍大
美国对印度的帮扶短期之内很难将印度打造成为与中国分庭抗礼的地区大国。中印之间实力差距巨大,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仍然大约只占中国的20%。在这一条件下,印度的军备、国防预算、军事实力很难与中国匹敌。即便引进美国的武器装备和技术体系,短期之内印度也无法解决目前其国防部门中的俄式装备与美式装备兼容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靠长期的武器更新换代,无法一蹴而就。美国准备向印度提供的国防技术、情报信息分享,在短期之内也无法根本改变中印在边境争议地区所形成的势力均衡。
美印防务合作固然会对中国造成一些压力,但是要想改变中印之间的实力差距和势力均衡仍然为时过早。但是观察家们所关注的是美印密切合作所造成的地区态势,以及给中国带来的掣肘和压力。美印增强双边乃至在地区事务中的合作,造成的是一种地区的态势,重点在于中国在地区被地区大国针对和孤立的既成事实。正如美日澳印“四方框架”在表面上似乎并没有对中国造成实质性的威胁,但是这种地区大国、尤其是民主国家之间的联合,造成的是以中国为一方、以美国和盟国友国为另一方的分割和对立。对于印太整体地区的局势来说,有“四方框架”作为基本地区架构,美国在近期又不断增强同地区伙伴的安全合作,包括同加拿大印太战略的协调、同韩国的增强延伸威慑、同菲律宾新的军事基地合作协议,以及此次同印度的防务合作,呈现出来的是对中国不断增加的地区安全压力。
印度战略自主传统
在战略层面上来说,美印合作具体成功与否取决于对成功的定义。考虑到印度的战略自主传统,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美国都很难说服印度放弃不结盟政策同美国结成安全同盟。但是在对华竞争的问题上,并不是只有印美安全同盟才能给美国带来实际的效果。军事斗争同大国竞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中美之间,军事斗争只是大国竞争的一份组成部分。无论如何衡量,一个更加强大的印度对于美国对华竞争战略来说是加分项。它不仅在政治、经济、外交、安全上可以牵扯中国在地区的精力,为中国在地区的影响力和全球崛起制造障碍和掣肘。这些都不是无足轻重的政策目标。与此相比,印度会不会在台海危机或者南海对峙这类相对小概率事件中倾囊而出、对抗中国反而不是首要的考虑。
换言之,即便印度不会在军事斗争中同美国一起对抗中国,印度在和平时期乃至危机期间能够给中国带来的压力和影响也是重大甚至不可替代的,这也正是华盛顿看重莫迪此次来访、着力美印防务合作安排的根本原因。
中国难以有效应对
对于美印不断走近,中国很难有效应对。印度近年来始终坚持将边境问题作为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条件,这一点中国既不能也不愿满足。暂且不谈边境争议的复杂历史背景,如果中国此时对印度做出让步,印度只会认为这是印度实力地位增强所带来的结果,而不是中国让步的善意。考虑到中印在南亚次大陆以及亚洲地区存在的大国竞争关系,即便没有边境问题中印之间的友善相处也在未知之数。
寄希望于美印合作最终会在未来破裂也非长久之道。美国在冷战期间为了对抗苏联改善对华关系,但这并不妨碍多年后中国成为美国眼中最重大的战略挑战。 同理,即便美印在未来由于双方实力地位的变化导致出现完全不同于今日的竞争关系,这种可能性也不会阻止美印因为今天的共同利益而协调合作。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