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控管加沙走廊的巴勒斯坦伊斯兰组织哈马斯(Hamas)突发数千枚飞弹攻击以色列,并同时派遣约3000名恐怖份子袭击以色列边境社区和参加户外音乐会的年轻人,屠杀至少1300平民,并劫持240多名包括高龄长者、幼童和妇女为人质。以色列立即反攻宣战,72小时内征召36万大军,决心铲除哈马斯。
仇恨是一种不孕不育的精神,从围栏那边过来。以色列在加沙边境设置的高科技围栏,这一天成了阴阳相隔的围栏。仇恨在父母的儿子身上附体。儿子就要去做烈士了。“阿克萨洪水”的任务命令是:劫持足够多的犹太人,用人质来解放我们的战俘。更神圣的,是一去不复返,尽情杀戮犹太人。不知哈马斯战士的父母是否做好了牺牲儿子的心理准备……
原来地狱就在旁边,与你的生活并存。突然,平行宇宙划开了一道口子,从加沙信封带边境围栏的破口,涌来了“阿克萨洪水”——哈马斯大规模袭击以色列加沙边境领土的行动代号。地狱的能量穿越荒野、浅丘、农田,抵达了富裕的、天堂般的农庄……地狱景象从互联网、电视、电台一幕幕显形,展示着人类将人间化作地狱的“创造力”。
以色列军队正在准备对加沙地带发起地面攻击,争取彻底摧毁哈马斯。从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残暴袭击现在,以色列各界人士显得空前团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由以色列国防军后备部队的男女创办的“武装的兄弟姊妹”(Brothers and Sisters in Arms)组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恐怖攻击后的10多天来,记者得以目睹以色列人民的坚韧与团结。他们从一开始的震惊、悲痛和对哈马斯的愤怒中,快速将悲伤转化为力量,召集后备军人启动“铁剑之战”(Swords of Iron)行动。原本因极右政府司法改革而分裂的社会,立刻放下政治分歧,共同面对危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竭力出钱出力,支援士兵、无家可归的家庭、伤亡者的亲人以及被绑人质的家属。
10月14日周六,是以色列「铁剑之战」对哈马斯宣战反攻的第8天。一周前的安息日凌晨,哈马斯袭击加沙边境社区,对居民和户外音乐会的年轻人进行屠杀,造成了超过1300人死亡,3200人以上受伤,其中包括婴儿、幼童、妇女和老人。另外,约有150至200人被劫持到加沙地带作为人质。这次事件是以色列建国75年来最严重的浩劫,对以色列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震撼,引发人民愤怒,要求政府为此负责。
过去几天来,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战斗异常激烈,所造成的伤亡也异常惨重。
在遭到猛烈轰炸的一天,一家公共厨房提前关闭,让员工们能够回家。警察用白色沙袋堵住警局的窗户。每隔几分钟,记者就会听到炮火射离或射入城市的轰鸣声或砰砰声。
在乌克兰军队继续在乌南展开反攻之际,俄罗斯军队猛烈轰击乌东北城市库皮扬斯克。美国之音(VOA)记者和摄像师在实地目睹了俄军的攻击,当地民众正在转移,而军人准备迎接战斗。
被控向中国政府出卖敏感信息的美国海军士官赵文恒(译音,Wenheng Zhao)星期二(8月8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联邦法庭出席羁押听证。法官拒绝将其保释。
一个敞开的绿色木箱丢弃在一条土路边,里面的东西散落四处。在被遗弃的凉鞋和防弹服中间,还有一包包被撕开的俄罗斯军用食品。
在报道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周日(6月18日)与中国外交部长秦刚会晤的媒体拍照之前,美国记者被告知,如果美国随团媒体的任何成员决定大声提问,他们将立即被踢出采访场地,而且如果将来再前往中国大陆进行报道,他们也还可能最终被拒绝发放签证。
在美墨边境四个城市近一周的采访中,我们遇到50多名中国“走线客”。就在我们结束采访的最后一天,还看到刚抵达墨西哥边境城市的中国人。他们为什么去国离家,踏上危险重重、花费不低的“走线”之路?
在美墨边境采访的最后一天,我们得知有两名中国人在墨西哥边境城市雷诺萨的“生命之路”(Senda De Vida)庇护所落脚,于是决定再次前往那里采访。
墨西哥边境城市雷诺萨(Reynosa)也是很多移民聚集的地方。那里有不少移民庇护所。不过很多中国“走线客”如果在雷诺萨停留,往往会选择住旅店。
从厄瓜多尔出发,穿过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通过墨西哥进入美国,俗称“走线”。过去几个月来,以这种方式赴美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星期三(5月10日),在墨西哥边境城市马塔莫罗斯(Matamoros),我们遇到数名从那里渡河进入美国的中国“走线客”。
根据无国界记者组织(RSF)发布的2023年《全球新闻自由指数》,中国的新闻自由度在全世界排行倒数第二,仅高于朝鲜。报告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记者监狱,对记者的箝制越来越像朝鲜。多位驻华外媒记者也告诉美国之音,中国的新闻环境每况愈下,几乎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因此,今年评比被下调,不令人意外。
虽然全世界都在关注类似巴赫穆特正在发生的那种逐屋巷战,但是乌克兰战争前线的多数地段却有着非常不同的现实:乌克兰军人深挖战壕或者隐蔽在树丛之下,长时间地等待着命令或者敌人进攻的消息。
纽约是一座不眠之城。不过这个纽约是乌克兰顿涅茨克州的纽约,昔日名为诺夫戈罗德西克。城市的街道空空荡荡,建筑物处在半废弃状态,地窖一片漆黑,这使得炮声仿佛更加响亮,甚至更加吓人。俄军和乌军就在城市周边,战壕彼此相隔只有几公里。炮火似乎从未止息。
我们在人行道上遇到了亚历山大·彼得连科,当时,在清晨的一次轰炸后,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碎玻璃。他唇上留着一撇浓厚的白胡子,戴着黑色的冬帽,默默地跟我们打了招呼。
随着冲突升级,波兰边界沿线社区继续生活在战争阴影之下。去年,他们看到数百万乌克兰人为逃离俄罗斯的入侵而涌入波兰。与此同时,波兰人不得不去适应发生在家门口的大规模战争。
在连接乌克兰东北部与俄罗斯的铁路线的道边公路上,新科扎恰是最后一个对平民开放的目的地。
49岁的谢尔盖·扎姆连科曾经在恰索夫亚尔的市场卖鱼。但是,当战火逼近时,他把自己的小货摊搬到了城外路边。
乌克兰人过去习惯了每天24小时每周七天供电不断的日子。然而,在俄罗斯开始轰炸他们的电厂之后,国家的一种“新常态”开始了。
在乌克兰利沃夫的圣潘捷列蒙医院,在战争中受伤截肢的军人勇气不减。
加载更多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