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突然秘访中国。这是否意味中朝关系出现解冻?朝鲜过去一直积极发展核武,直到最近突然释放和平信息。专家指出,习近平与金正恩的会面显示,中国在朝核问题上被边缘化的看法存在误解。事实上,中朝关系从来都是起起伏伏,充满变数。
2018年3月26日,一列从中朝边界丹东驶往北京的神秘绿皮火车引起了外界的广泛揣测。中国官方的新华社事后证实,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乘坐这列火车访问了中国。有分析认为,金正恩上台后的六年多时间里一直积极发展核武,直到今年2月韩国平昌冬奥会期间突然释放和平信息,这标志着朝鲜核战略的重大转折。但也有专家指出,金正恩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会面显示,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已被边缘化的看法存在误解。事实上,近70年的历史证明,中国与朝鲜的关系从来都是起起伏伏,充满着变数。
这位年过80的中国老人叫程干远,在美国湾区生活了近20年。午夜梦回时,南京汉府街上的一栋小洋房却屡屡在他记忆中回闪。那是当年中共南京市委统战部的驻地,程干远在那里工作了整整十年。
在中国55多万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的反右运动60周年之际,由知名学者、独立纪录片导演艾晓明拍摄的有关甘肃夹边沟右派劳教农场悲惨历史的《夹边沟祭事》星期六在香港首次公开放映,引起强烈反响。
享誉世界的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动用其明星影响力,呼吁国际社会关注难民困境。艾未未正在制作一部难民危机的纪录片。
美国导演皮斯卡特拉执导的纪录片《黄之锋:青年对抗超级大国》上周在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奖。该片导演表示,片中展现了黄之锋这样一位青年人对抗整个中国当局。
信息化时代的当下,纸质书越来越被人们忽视。一位来自中国的90后艺术家却在英国专注于打造手工书这个冷僻的行当。 她的《妄书》三部曲之一关注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中非正常死亡的知识女性。她希望有朝一日,“文革受难者”的名册能在中国找到庄重、有尊严的安放场所。
有关香港雨伞运动的纪录片《撑伞》12月4日晚上在香港第一次公开进行放映会,吸引不少香港人前往观看,全场爆满。原订於十一月中旬在香港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举办首映的雨伞运动纪录片《撑伞》在十一月初突然收到场地通知取消该活动。
1950年10月,中国军队以志愿军名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参加历时三年的韩战。60多年过去了,美国之音《解密时刻》特别推出《志愿军战俘》系列纪录片,以尘封的史料、战场拍摄的镜头和太平洋两岸进行的采访,为您再现那场战争的残酷,曝光“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国军队以志愿军名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参加历时三年的韩战。60多年过去了,美国之音《解密时刻》特别推出《志愿军战俘》系列纪录片,以尘封的史料、战场拍摄的镜头和太平洋两岸进行的采访,为您再现那场战争的残酷,曝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亮丽光环背后的真实,揭示两万多中国战俘这个被遗忘的特殊群体在那场被遗忘战争中的无奈与坎坷人生。
50年前的8月18日,中共“红太阳” 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首次接见迅速兴起的红卫兵运动的小将,掀起了席卷全国的血腥残暴“红八月”的红色恐怖。在被定性为“历史浩劫”的文革爆发50周年的现今,文革成为当局希望从民众记忆中抹掉的过去。不过,在纷繁的香港中环闹市的一家画廊,经历过文革残酷的画廊主人,不愿忘却,将今年3月底曾展出的文革红 卫兵运动50周年“红卫兵画展”,再次推出,引来不少行人驻足观看。
50年前的8月18日,中共“红太阳” 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首次接见迅速兴起的红卫兵运动的小将,掀起了席卷全国的血腥残暴“红八月”的红色恐怖。在被定性为“历史浩劫”的文革爆发50周年的现今,文革成为当局希望从民众记忆中抹掉的过去。
50年前用相机记录了文革的摄影师李振声37年后在纽约出版了《红色新闻兵》一书,随后的十几年里,他的文革照片像出土文物般日益受到历史研究者的重视,他本人也因用图片为那段大历史提供了见证而蜚声全球。
50年前中国文革爆发时,能拥有一台照相机并天天拍摄的人可谓少之又少,而其中能用相机有意识记录文革的人更是凤毛麟角。现居住纽约、文革中在中国省级党报任摄影记者的李振盛就是那样的人。
50年前中国文革爆发时,能拥有一台照相机并天天拍摄的人可谓少之又少,而其中能用相机有意识记录文革的人更是凤毛麟角。现居住纽约、文革中在中国省级党报任摄影记者的李振盛就是那样的人。他拍摄的10万张文革底片使他成为当今用相机记录那段历史的第一人。
文革拖的时间很长,而且涉及的面向很多,可以从多个角度研究。一般人认为文革是个群众运动,是个从上到下把政治制度打破的一个政治事件。选举是个政治制度,实际在这样一个动乱中还是有政治制度在起作用。实际上就是从多角度来检视文革。
《我是流氓燕》是一部中国女权议题的记录片,这部电影在海南儿童性侵事件背景下,以性工作权益及女权倡导者叶海燕以及被抓捕羁押的维权律师王宇作为主要线索,描绘当下中国女权倡导者的影象,刻画当今中国社会的女权问题。
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革?除了权力斗争是否还有追求乌托邦理想主义的成分?这些问题在反思文革的研究者中引起了辩论。有人认为,毛发动文革就是为了“生前防篡权、死后防鞭尸”;毛追求的根本不是乌托邦(Utopia),而是“歹托邦”(Dystopia)。
被中国当局全面封杀的电影《十年》,在第15届纽约亚洲电影节北美首映。该片主创人员表示,以后他们还会继续诚实面对现实,“真心拍摄有关香港的事情”。电影节组织者表示,《十年》是一部重要影片,反映了香港人的喜好。
台湾导演张钊维在北美六个城市进行纪录片《冲天》的巡演。在华盛顿的放映会吸引近三百人前来观赏,包括97岁的二战飞虎队成员陈鸿铨将军与多位空军眷属。
一项名为《毛泽东遗产和当代中国:文革50周年国际研讨会》,星期五在洛杉矶开幕。50多位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日本、德国、加拿大,以及美国各地的华裔学者,聚集一堂讨论文革。他们在会上将发表40多篇论文。
经历过文革的那一代人或许对李敦白这个名字有所耳闻。他当时是积极支持文革、参与“造反”的在华外国专家之一,在北京城红极一时。但他自己后来也在文革中成为被打倒的对象,入狱10年,罪名是美国特务。文革结束后,李敦白携中国妻子以及四个孩子移居美国。如今距离文革爆发过去了50年,这位95高龄的文革亲历者对美国之音讲述了他的文革经历与反思。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