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国界记者组织(RSF)星期五(5月3日)公布的2024年度《世界新闻自由指数》中,人们除了发现中国在18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仍然吊车尾、关押记者人数仍然位居全球之冠外,还会注意到与中国大陆一水之隔的台湾的新闻自由指数排名却从前一年的世界排名第35位上升八位,目前名列世界第27名。
美国“国会及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CECC)主席,共和党籍众议员克里斯托弗·史密斯(Christopher Smith)和民主党籍参议员杰夫·默克利(Jeff Merkley)在5月3日世界新闻自由日发表声明,对中国当局严厉压制新闻自由的做法提出严厉批评。
在5月3日“世界新闻自由日”来临前夕,《华尔街日报》(WSJ)向员工发布的内部通知,称其亚洲总部将从香港迁至新加坡。这是继美国自由亚洲电台之后,又一外媒决定撤离香港,凸显在北京与港府强推国安立法之后,香港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环境持续恶化。
无国界记者组织(RSF)周五(5月3日)在世界新闻自由日这天发布2024年度《世界新闻自由指数》(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 中国在18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73位,关押记者人数依然位居全球第一。这个总部在巴黎的新闻自由倡导组织说,中国政府继续对信息进行严格的管控和审查。
苏雨桐2010年逃离中国,但是这位记者在千里之外的柏林仍然继续面临来自北京的严重的跨国镇压。
“讲好中国故事”曾是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对中国媒体和媒体人的要求,但近年来,北京似乎越来越不满足只是“讲好中国故事”,在一些重大国际事件上,中国越来越积极地推进自己的叙事。有时候,中国会扭曲和夸大事件的某一部分,有些时候甚至不惜制造虚假和错误信息来推进自己的叙事,在打造北京的国际形象同时,贬低其竞争对手的声誉。世界新闻日,美国之音为你梳理一下中国如何在一些重大国际事件上推进中国的叙事,夸大、扭曲和混淆事实真相,从而阻碍民众获取信息的自由,阻碍对某些事情的认知的。
“1989年的春天,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你能在街上跟路人交谈,没人拦着你。那时候报道中国是很自由的一件事,直到几个星期之后被彻底压制。” 在一年一度的5月3日“世界新闻自由日”到来之际,曾经驻中国的外媒记者这样回忆中国曾经的媒体环境。他们告诉美国之音,现在的中国已经不需要外媒了。
在2024年“世界新闻自由日”(World Press Freedom Day)来临之际,一份全新的英文网络杂志《香港人》(The Hong Konger)正式上线。今年世界新闻自由日的主题聚焦于全球环境危机背景下的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 在香港,新闻自由的持续恶化引发全球关注。随着新闻自由
马来西亚星报媒体集团(SMG)和中国《当代世界》杂志最近签署的新闻合作协议在当地媒体和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当代世界》是一份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主办的刊物,此举被视为中国在东南亚加强媒体影响力的最新尝试。
知名华裔作家严歌苓星期二(4月16日)在大洛杉矶地区的圣盖博市(San Gabriel)图书馆与百余名热情的华人读者举行了一场文化交流活动。活动期间,严歌苓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入的问答互动,并签名售书及与粉丝合影留念。
香港记者协会上星期五在高等法院申请司法复核,挑战运输署署长今年1月初就车牌查册实施的新安排。 记协主席陈朗升接受美国之音访问表示,终审法院去年裁定前香港电台编导蔡玉玲就7-21元朗袭击事件专题报道车牌查册案终极上诉成立,裁决表明应该尊重新闻自由,并且认为记者做忠诚的调查报道应该包括在车牌查册制度内,但运输署的新安排反而为传媒车牌查册增加难度,新安排实施接近3个月,未有任何记者成功申请车牌查册,质疑政府带头不尊重终审法院裁决。
一项新的调查显示,自全球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境内的报道条件有所改善,但外国记者仍面临签证问题、监视和骚扰等障碍。
国际媒体权益组织无国界记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RSF)星期三(4月10日)表示,该组织一位前往香港准备了解和观察对原苹果日报老板、壹传媒创建人黎智英国安案庭审的代表遭香港入境处拒绝入境。无国界记者说,这一对该组织人员前所未有的遣返行动,显示香港早已沦陷的新闻自由环境进一步恶化。
一份新的调查显示,在中国结束严苛的清零政策后,2023年外国记者在中国工作的环境有少许好转,但许多障碍依然存在。高科技赋予中国当局更多工具对记者的正当工作进行监视和阻挠。
2024年,全球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举行大规模选举,选民人数占全球人口的一半以上。研究人员预警,2024年将成为全球范围内前所未有的选举虚假信息泛滥年。特别是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炸性发展,令人无法辨别的深度造假使得虚假信息难以辨别。
3月29日星期五,美国之音的姊妹机构自由亚洲电台宣布,由于香港新闻自由状况恶化,该机构决定关闭在香港的实体办事处,不再有全职员工驻扎香港,这以举措标志着该机构在香港近三十年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俄罗斯一家法庭延长对美国记者埃文·格尔什科维奇(Evan Gershkovich)的审前拘押,格尔什科维奇将近一年前因被普遍视为虚假的间谍指控而被捕。
3月22日,莫斯科附近一家音乐厅发生俄罗斯20年来最重严重的一起恐怖袭击事件,已经导致至少137人死亡。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宣布对这一恐袭事件负责。不过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美国似乎又“被背黑锅”,很多网友认为美国才是这次袭击的幕后黑手。
在一个凉爽的春夜,大约50人聚集在一条安静的小巷尽头的一家书店外,参加两位作家的读书会。尽管这些书是关于旅游的,但他们的心情并不轻松。
3月17日,中国官媒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 利用人工智能在其英语频道栏目《先声夺人》中推出了一档新的动漫节目:《破碎的美国》。这是中国官媒首次公开使用人工智能动漫技术来宣传反美言论。分析人士指出,这个系列视频再次佐证使用人工智能来宣传恐惧或是担忧是多么容易。
美国财政部周三(3月20日)对两名个人及其总部在俄罗斯的公司实施制裁,美国指控他们支持克里姆林宫指挥的虚假信息行动,涉及假冒合法的新闻网站。
过去几周,中国竭尽全力制造其正在向世界开放的印象——无论是对外国企业、游客还是记者。
白宫周五(3月15日)说,俄罗斯对200名美国公民的制裁提醒人们“普京这样的专制者的真正危险”。一名美国之音(VOA)记者也在俄罗斯政府周四宣布制裁的美国公民名单上。
美国国会众议院3月13日以压倒性多数通过法案,要求中国科技公司字节跳动从其“抖音海外版”TikTok中撤资。次日,中国外交部发表报告,指控美国自我标榜“言论自由”,但对其他国家却搞双重标准。包括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内的人士指责中国的说法极具讽刺意味。
中国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即将闭幕。有西方媒体注意到,采访今年两会的外国记者似乎有所增加,包括美国之音在内,一些多年无法取得中国采访签证的西方媒体,今年都获得临时的短期记者签证。分析认为,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中国与西方关系紧张之际,北京此举或许是希望展示其开放的姿态。但中国突然取消有30年传统的总理记者会,让这一努力的效果大打折扣。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