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血腥镇压天安门广场民主运动整整过去30年了。30年前,1989年6月3号夜晚,中共高层调集全副武装的野战部队进入北京城,上演了一场“人民军队”屠杀人民的惊天血案。历史将永远铭记那一幕幕血与火的场景:百万民众以血肉之躯围堵进城部队,大无畏的坦克人只身拦截鱼贯行进的铁甲车,密集的枪声让首都成战场,青年学生和市民纷纷血染街头。6月3日夜晚和4日凌晨北京到底发生了什么?究竟有多少学生和市民在中共铁血行动中倒下?时隔30年,我们如何评价那段历史,该不该忘却六·四甚至原谅暴行的制造者?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年度安全问题对话会在新加坡举行。中国国防部长在缺席多年后信心十足地走上了香格里拉对话会的主讲台。不过当他走下讲台时,可能感觉大不一样。
在纪念六四天安门事件30周年的日子里,世界许多地方的人们再次发出重新评价六四事件的强烈呼吁。对于要求重新评价这段历史的声浪,北京官方如何回应?这几天,中国官媒和社交媒体有什么与六四相关的言论和活动?
1989年“六四”事件三十周年前夜,香港纪念活动状况和气氛如何?六四学运广场主要学生领导人之一的封从德被拒香港入境,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有关六四是“动乱”的最新说法,有何后续效应?
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有关六四问题的言论成为香港纪念“六四”事件三十周年活动的热议新话题。与此同时,60名香港记者集体出书,回忆当年在北京等地采访六四事件的经历。
为了传承六四记忆,近年不少香港社运人士以不同的方式举办纪念活动。文化评论人陈景辉今年继续举办 “六四导赏团”,带领参加者重回当年八九民运港人声援北京学生及市民的多个标志性地点,以本土视角,重温属于香港人的六四记忆。今年六四30周年,支联会创会副主席李柱铭首次应邀参与导赏团担任嘉宾,分享当年支持北京民运的亲身经验。
2019年6月3日《时事大家谈》节目播出六四30周年的专题节目。纽约各界民运人士举行纪念六四30周年集会。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华论坛改口称8964事件是“政治动乱”。香港连线:六四领袖封从德在香港机场入境受阻,被原机遣返。接下来是时事大家谈的专题讨论:戒严军官回顾六四屠杀 六四权威学者:永不遗忘。
1989发生在北京市中心的惨案过去三十周年了。有学者、亲历者指出,邓小平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直接导致军人用大型杀伤性武器镇压老百姓,酿成严重伤亡事件。这种观点引起了讨论。
在六四天安门事件30周年之际,香港大学星期一(6月3日)公布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大部分港人认为中国政府处理六四的手法不当,同情北京学生,并且支持平反六四。
1989年春夏之交的民主运动以中共当局的暴力镇压结束,6月3日夜晚到6月4日凌晨北京城彻夜的枪声震惊了世界,也成为了很多中国人内心永远的伤痛。三十年过去了,当时的亲历者们对于那段过往有着怎样的回忆与感触?美国之音在“六四”事件三十周年之际采访了多位“六四”亲历者。
纽约纪念六四民主运动30周年集会星期天在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对面的河边公园举行。集会由中国民主党主办,新老民运人士100多人与会。与会者首先为198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镇压中丧生的受难者默哀。
北京当局武力镇压民主示威的六四事件即将30周年之际,台湾敦促中共平反六四事件、真诚悔过、并积极推动民主改革。
旧金山各界人士星期六(6月1日)举行六四30周年烛光纪念活动,呼吁还原真相,勿忘历史。6月1日晚,数百人聚集在旧金山中国城花园角广场的民主女神像周围,手拿蜡烛和菊花,悼念六四镇压中的死难者。
1989年6月北京城的腥风血雨,将一批知识分子和广场学生打向天涯。三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异国他乡思考和奋斗。 “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祖国”是他们的真实心态,不过当年那场运动悲惨结局以及中国发展之道路,仍然是他们放不下的心结。一批过来人谈他们的六四观和世界观。
今年是六四事件30周年,香港支联会为了唤起年青人关注及传承六四记忆,首次以“国情、香港、未来”为主题,举办短片拍摄比赛,吸引几十名中学及大专学生参加。
在六四天安门事件本周二(6月四日)三十周年到来之际,中国著名歌手李志至今已经从公众视野中整整消失了3个月,这引起人们与李志作品中含有六四有关信息而遭到被消失的联想。
1989年六四民主运动中的学运领袖封从德星期天在从日本飞抵香港机场通关时被带走。香港媒体称,他现在已经被原机遣返。
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星期天(2日)说,30年前中国政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对抗议者的血腥镇压是“正确的”决定,六四之后中国变得更加“稳定”。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将“六四”淡忘的时候,海外却还有一小群人在年复一年地纪念着。6月1日晚间,大约百余人出席了由全美中国学生学者自治联合会主办的纪念活动。这是该组织连续第30年举办纪念“六四”活动。
1989年6月的夏夜,硝烟、枪声与呼喊声在天安门广场上方的天空交织成网。30年过去,那些曾是血气方刚的学生,现已迈入中年的亲历者不禁产生疑问:如今的年轻人是否知道,当年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这场血雨腥风?而这些千禧一代在面对“六·四”这个被当局定为敏感词汇的时候,是选择避而不谈还是直面历史?美国之音邀请了一位从天安门事件的过来人与一名九零年出生的中国年轻人坐到一起,交换彼此的心声。
他们是在“防火长城”背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年轻人。1989天安门运动爆发时,他们尚未出生。过去30年中,北京试图抹杀世人对这段运动的回忆。美国之音采访了海外几位后89时代的年轻人,听听他们对“六四”的认知,以及对周遭同龄人的看法。
六四事件30周年来临之际,美国之音采访了遇难者家属群体“天安门母亲”的发起人之一张先玲女士。1989年6月4日凌晨,她19岁的儿子王楠在天安门西侧南长街南口头部中弹身亡,子弹从左上额射入,左耳后穿出。当时中国当局称六四事件是平息反革命暴乱,但后来改称为八九年春夏之交那场“风波”,并避免提及相关话题。在这次专访中,张先玲叙述痛失爱子寻找亲人遗体期间了解到的情况,以及她与丁子霖教授和尤维洁女士等人共同发起六四难属群体“天安门母亲”的由来。
拍摄1989年天安门抗议事件中一名男子站在一列坦克前这张标志性照片的美国摄影师说,现在是中国政府将30年前发生的流血事件公布于众的时候了。
六四事件三十周年前夕,两本由中国资深媒体人整理和撰写,介绍当年六四前后中共高层会议内幕的新书在香港出版。书中有关内容目前无法独立核实,不过,其史料参考和研究价值不容忽视。
天安门事件日本实行委员会、中国民主阵线(日本分部)等海外中国民运组织周五(5月31日)晚在东京文京区民中心举办了“六四天安门事件30周年纪念集会”。
加载更多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