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澳大利亚籍华裔艺术家郭健6月1日晚上被警察带走。一天前,英国金融时报刊登了他回忆25年前天安门广场经历的专访。当年,曾经当过兵的郭健作为一名艺术专业的学生参加了绝食抗议。
1989年年初,中国最著名的政治犯,全世界著名的政治犯之一魏京生还在中国西部青海的一所监狱里。他在1979年发表声明,认为中国最迫切需要的是民主化,不能再让独裁统治祸害中国。魏京生随后被判重刑,罪名是“反革命罪”。
89六四天安门事件25周年前夕,在北京的高校外国留学生据报被要求离开市区,到远郊或者外地旅游。今天(6月2日)互联网流传一份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5月29日给在校留学生的通知。通知要求6月3日到6月4日,全校所有外国留学生到北京房山区十渡景区或者地处内蒙古的坝上草原进行参观学习 (study tour),二者择其一。
1989年震惊世界的天安门64学运事件已经过去了整整25年,当年的学运领袖和亲历者,散居世界各地,他们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即将在美国国会聚首,共同纪念缅怀当年为了中国的人权、民主和自由而奉献出生命的学生和平民。我们请VOA卫视记者安华在国会山介绍美国国会今天的活动。
对香港来说,天安门事件是个分水岭。因为1989年仅离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150年后回归中国只有8年了。成千上万的香港人走上街头支持内地的抗议,并为那些被碾死的人而哭泣。时至今日,香港是中国唯一能公开纪念1989事件的地方
六四在中国是一个被禁止讨论的话题,那么80,90后的年轻人对六四知道多少呢?六月一号星期天一些中国人权活动人士在美国国会前举行了纪念六四活动和悼念死难者的烛光追思。
香港市民支援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和多个民间团体在星期日下午三点举行“爱国民主大游行”,向中国中央政府表达他们对平反八九民运六四事件的诉求。参加人士挤满了大半个足球场,当中包括学生和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士。
对香港来说,天安门事件是个分水岭。因为1989年仅离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150年后回归中国只有8年了。成千上万的香港人走上街头支持内地的抗议,并为那些被碾死的人而哭泣。时至今日,香港是中国唯一能公开纪念1989事件的地方。
美国之音纪念六四-人物专访 2014年是天安门六四大屠杀25周年。美国之音请当年的学生领袖讲述他们鲜为人知的往事和过去四分之一世纪的心路历程;介绍天安门死难者亲属为寻求正义而坚持不懈的奔走呼号。由当年的驻华美国外交官和国务院官员解密当年的危机处理机制,还有冒险采访天安门事件的美国记者以及观察家回顾当年的亲身经历,剖析25年来美国对华政策的发展变迁......
由旧金山地区华人团体主办的六四25周年纪念活动陆续展开,星期六下午,学者、宗教人士和活动家从不同角度切入中国的民权和转型议题。讲员之一的美国加图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夏业良教授表示:" 首先民权就是争自由,争最基本的权力。天安门民主运动最初也是出于反贪腐.....
由旧金山地区华人团体主办的六四25周年纪念活动陆续展开,星期六下午,学者、宗教人士和活动家从不同角度切入中国的民权和转型议题。
在国会听证上议员和当年的民运领袖们都提到了六四25年来美国在对华政策上失去了许多重要机会。美国国会30号举行六四25周年听证,五位当年的民主运动领袖前来作证。
1989年六月四日中国当局出动军队镇压天安门民主运动。此后25年来,六四始终是禁忌话题,六四至今没有获得平反。今年中国政府在六四纪念日之前所进行的种种严厉的维稳举措令法律活动人士,自由知识分子,以及外国记者深感不安.....
1989年六月四日中国当局出动军队镇压天安门民主运动。此后25年来,六四始终是禁忌话题,六四至今没有获得平反。今年中国政府在六四纪念日之前所进行的种种严厉的维稳举措令法律活动人士,自由知识分子,以及外国记者深感不安。近年来,中国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民众维权意识高涨,经济傲人成长的背后,人们更期待通过建立公民价值来推动社会进步。25年前震撼全球的六四事件究竟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四分之一世纪过后还在纪念六四,这究竟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中国六四天安门事件2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俄罗斯社会和媒体都还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政论人士帕德拉比涅克说,俄罗斯社会通常只关心对自己有影响的事件,因此六四对今天的俄罗斯社会来说显得遥远。
日本一些民主团体星期天举行集会,纪念六四天安门事件25周年。当年天安门广场的学生领袖在集会讲话时呼吁人们不要忘记六四,推动中国民主进程。日本媒体评论说,25年后中国的言论自由不仅没有放宽,反而受到进一步限制。
前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主播兼总编丹•拉瑟,是1989年美国四大电视网报道天安门广场抗议的主力之一。星期五,他在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说,25年前的天安门抗议有三个画面最令他印象深刻。他为美中关系和美国的对华政策辩护,认为走回孤立和对抗的老路是不切实际的......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萨琪对中国当局拘留为日本媒体工作的一名中国公民感到关切。她说“关押辛健女士显然是中国针对博客、记者以及其他人所进行的打压言论自由的的一部分”。
美国前《洛杉矶时报》驻京记者站站长孟捷慕 (James Mann) 六四前夕接受美国之音记者莉雅专访时表示,六四事件不仅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也是美中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他认为,这个事件标志着中国政治变革运动的终结。这位资深媒体人还认为,六四开枪后,美国朝野没想到中共政权后来居然得以稳固。
25年已经悄然过去,岁月匆匆,当年广场上振臂高呼、组织学生运动的学生领袖现在人在何方呢?王丹、吾尔开希、李路、熊焱、柴玲…… 他们从1989年到2014年的这25年间走过了怎样的路程?
在国会听证上议员和当年的民运领袖们都提到了六四25年来美国在对华政策上失去了许多重要机会。
1990年,《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纪思道(Nicholas D. Kristof)和他的同事记者妻子伍洁芳因出色报道1989年北京天安门要求民主的抗议示威而获得美国新闻界享有盛名的普利策国际报道奖。
1989年6月4日天安门广场的血腥镇压并不是六四事件的终结。六四之后的政治清洗和政治气候的改变,为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旅程。 今天的焦点对话我们请到几位二十五年前经历六四的朋友,请他们探讨六四如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旅程。
加载更多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