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中共中央外事办公室主任王毅周六在慕尼黑会面,尽管这场会面对恶化的美中关系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还不清楚,但部分观察人士还是为对谈能够进行感到些许欣慰。
一场十多天前发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列车脱轨事件日前突然引起了中国官媒的巨大兴趣。自从美国一个多星期以前打下了来自中国的侦察气球后,两国本来看似缓和的关系再度紧张起来。从上周起,中国发起了新一轮反美舆论行动。
在美国击落中国侦察气球一个多星期后,中国突然宣布过去一年美国高空气球多次飞越中国领空。这一说法很快遭到了美国行政当局的否认。中国问题专家也纷纷表示,在中国不提供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很难相信中方的说法。
美国空军星期五在阿拉斯加州上空击落了一个飞行物。这是美国在一周内击落的第二个入侵领空的飞行物。由于中国气球事件尚未平息,此次事件让观察人士怀疑该飞行物是否又和中国有关。
中国社媒平台微信屏蔽了美国驻华大使馆周四发布的拜登总统国情咨文讲话的摘译。这是自去年以来,美国使馆发布的文章至少第四次被中国社媒屏蔽。随着两国关系不断下滑,这一曾经罕见的审查行为似乎正逐渐常规化。
美国总统拜登在周二(2月7日)晚间国情咨文演讲中多次提到中国,表达了和中国继续竞争的决心,但也再次承诺将在能促进美国利益的议题上与中国合作。拜登有关中国的言论在推特上引起了观察人士的不同反应。一些人批评拜登对待中国的态度不够强硬,但也有人担心拜登的对华政策会进一步加剧冲突。
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过去几年间花费巨资就美中贸易、金融、科技等议题对美国国会和各政府部门进行游说,包括白宫。公开记录显示,阿里巴巴每年在政治游说上的花费高达上百万美元,并聘请了大批有过联邦政府工作经验的说客,其中不乏前国会议员和白宫工作人员。
中国侦察气球接连出现在美国和拉丁美洲上空,中国外交部却坚称中国无辜,并对美国击落其气球表达不满。过去几天里,气球事件和中国方面的一系列说辞引来观察人士的批评。
中国高空侦察气球进入美国领空的事件在美国政坛引起巨大轰动。尽管中国称这是一个用于气象研究的民用设备“误入”美国,但五角大楼肯定表示这是用于情报搜集的侦察气球。气球事件给原本就已紧张的美中关系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随着习近平成为自毛泽东以来中国权力最大的领导人,了解他的个人特点与习惯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来说愈加重要。曾在美国国务院任职的精神病学医生安力克·斯瓦蒂认为,要了解习近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不得不审视他早年受到的创伤和成长历程。
美国加州接连发生与亚裔美国人有关的枪击案给华裔社区带来不小震撼。但在中国社媒平台上,部分中国民族主义网民却利用这一系列悲剧来嘲讽中国移民和美国枪支问题。
中国人口出现6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这场“人口危机”引起不少专家对中国经济前景和女性权利的担忧,“强迫女性多生孩子也解决不了问题”。但也有观察人士指出,人口负增长给了中国一个调整经济政策、减少职场性别歧视的机遇。
中国最近在外交方面的一些举措发出了要改善与他国日渐恶化的关系的信号,让外界纷纷猜测中国是否重新调整了外交策略,放弃“战狼外交”。但这样的积极信号里也夹杂负面的回音,例如停止发放签证给日韩公民作为报复;一些中国外交官和官媒依然发表“战狼”言论。外交领域专家大多认为,现在就中国是否抛弃“战狼外交”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在中国当局宣布停止向日韩公民发放签证后,大批中国网民表达对当局做法的支持,并痛斥日本与韩国。网民言论中不乏种族主义色彩鲜明的攻击,且似乎没有受到审查单位的干预。
中国“战狼外交”代表人物之一的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日前突然被调离职位,引起外界猜测怀疑中国是否要放弃攻击式外交,在疫情爆发和经济困难的当下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在中国对多地医院投入美国新冠治疗药物Paxlovid以应对全国感染潮的同时,中国网络“爱国大V”和亲政府博主们掀起了一场针对Paxlovid和其出品公司辉瑞的舆论战,传播虚假信息和阴谋论。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外交事务评论员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日前撰写评论文章呼吁西方政策制定者们不要把削弱中国经济力量作为主要目标。这篇文章引起了推特上中国观察圈内专家的讨论,不少人支持拉赫曼的论点,也包括中国官媒记者和外交官。但也有观察人士指出,中国自身体制才是其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随着新冠感染在中国各地蔓延,中国网络上出现不少针对“白肺”现象的担忧。中国政府很快对此辟谣,称“白肺”不意味着出现更致命的原始毒株。但大量网民不但对此不信服,反而认为辟谣意味着传言的真实性。这是中国当局近来遭遇的公信力危机的最新案例。
中国在周一宣布,将在明年初停止自疫情以来持续近三年的严格入境隔离措施,并有序恢复中国民众出境旅游。不少中国网民欢呼三年的出入境封锁终于结束。但也有人担心这会将国外的病毒带入中国,进一步加剧疫情。
自从中国突然放宽疫情政策以来,各地出现了大规模感染潮,随之而来的是退烧药等药物短缺的问题。政府在物资上的准备不周在网络上引起大量不满的声音,有些网民甚至呼吁回归“清零”式的严格管控。但从中央到地方,中国各类媒体选择传递“正能量”,聚焦药物紧缺下民众之间的相互帮助。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