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韵是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东亚项目共同主任,中国项目主任,布鲁金斯客座研究员
多方瞩目、盛传已久的印度总理莫迪访美行程终于在华盛顿进入夏季假日之前顺利成行。虽然美印双方都多次强调美印关系的不断提升与中国无关,但是在此次行程背后,始终挥之不去的是中国作为美印双方共同地缘政治挑战的阴影。可以说,没有中国带来的共同威胁感知,美印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就不会进展地如此顺利和迅速。
5月中旬,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曾经担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长达十年的特使李辉开启了对俄罗斯、乌克兰、波兰等五国的访问。他是2022年2月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首位访问乌克兰的中国高级特使。中国外交部形容李辉的行程为“劝和促谈,为推动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做出中国的贡献。”
2023年仅过去三分之一,美中关系的走向却早已与年初观察人士的想象分道扬镳。从2月初气球事件开始,双边关系急转直下,进入了既没有高层交往,也没有实质进展的漫长僵持期。虽然无人可以预测这一僵持期会持续多久,但除非双方近期内采取实质动作改变僵局,否则早前预期的美中关系企稳回暖极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2023年3月6日至10日,沙特阿拉伯王国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在北京进行了长达一周的外交会谈。会议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主持,沙特外交部国务大臣兼国家安全顾问和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代表沙伊两国参会。作为会议成果,沙伊两国于3月10日达成协议,同意恢复2016年以来中断的双边外交关系。
2023年春寒料峭,中美关系乍暖还寒。原本已经确定下来的国务卿布林肯访华之行由于气球事件被临时推迟,是否重新安排尚未可知。观察家们对气球事件以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众说纷纭。
2022年对于朝鲜半岛来说并不是一个安稳平顺的年份。朝鲜虽然没有进行新一轮核试验,但是在全年进行了90多次弹道及其他导弹试验,导致朝鲜半岛的风险一路走高。
二十大结束一个月以来,中国外交以近年少有的主动姿态强势回归国际舞台。对于世界来说,中国未来五年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区与全球的和平、稳定、发展与繁荣。经历了过去数年来中美关系的下滑,以及中国与发达国家关系的种种波折,观察家们对中国的外部关系总体持怀疑情绪。
在中共即将召开的第20次代表大会中,国内政治的走向固然是众所关注的焦点。但是20大将对台湾问题、尤其是习近平的“总体对台方略”做出何种表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台海两岸的和平与发展。仅仅两个月前,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问台湾,中国大陆针对其访问进行了近年来少见的大规模、高烈度军演。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美国、台湾三方国内政治的变化将会把新一轮关于台湾问题的博弈推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