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议会选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投票期从2024年10月13日至27日)。2020年上届议会选举后,执政党祖国联盟特别是外交部长以其亲台湾的立场而著称,导致立陶宛跟中国的外交关系紧张。本届选举中民调领先的立陶宛社会民主党或将推动立中关系正常化。
急转直下的立中关系
1991年立陶宛共和国举行独立公投后,相继获得美国、苏联承认,中国也随即与之建交。尽管围绕共产主义历史罪行、达赖喇嘛政治地位等问题时有分歧,但此后双边关系总体保持稳定。2012年,立陶宛总理安德留斯·库比柳斯(Andrius Kubilius)参加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首届领导人会晤。
近年来,特别是2020年立陶宛议会选举以来,立中关系出现螺旋式下跌。立陶宛国安部门和高级官员发声,称中国在该国的间谍活动和基建投资构成安全威胁。2021年,立陶宛议会通过了关于新疆和香港问题的决议,引发北京反弹。
2021年5月,立陶宛外交部宣布退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则称之为“个别事件”,影响有限。一年后,波罗的海三国中的另外两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也退出了该项合作机制。
两国外交争端也延伸到台湾问题上。2021年7月,立陶宛外交部宣布允许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北京随后宣布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立陶宛大使馆”降格为“驻立陶宛办事处”。2022年8月,中国对访问台湾的立陶宛交通与通讯部副部长阿格尼·瓦伊丘凯维丘特(Agnė Vaiciukevičiūtė)实施制裁。
选后政党轮替概率大
立陶宛实行一院制,获胜政党要组成政府需要赢得议会141席中至少71席。2020年立陶宛议会选举后,祖国联盟(TS-LKD)连同自由党(LP)和自由运动(LS)以73席组成联合政府。
本届议会选举中,民调领先的是立陶宛社会民主党(LSDP),紧随其后的是祖国联盟、尼曼河黎明党(PPNA)、立陶宛农民绿色联盟(LVŽS)、“为了立陶宛”民主联盟(DSVL)和自由运动等。
本月13日举行的第一轮选举后,得票最多的立陶宛社会民主党被认为有望联合其他政党组阁,外界看好的入阁政党包括立陶宛农民绿色联盟和2022年从该党分裂出来的“为了立陶宛”民主联盟。过去,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和农民绿色联盟就曾组建联合政府。
立陶宛实行半总统制。祖国联盟支持率下滑,在今年5月举行的立陶宛总统选举中就可见一斑。当时,祖国联盟籍现任总理因格丽达·希莫尼特(Ingrida Šimonytė)以不到四分之一的得票率,大幅败给获得超过四分之三选票的现任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Gitanas Nausėda)。
瑙塞达为无党籍人士,但受到立陶宛社会民主党背书。如果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在第二轮议会选举后顺利组阁,该党将实现事实上的全面执政。
新政府对华政策前瞻
本届立陶宛政府任内,外交部长兼祖国联盟党主席加布里埃柳斯·兰茨贝尔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主导了对中国的强硬立场和亲台转向,包括宣布立陶宛退出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并允许“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在维尔纽斯成立。
与之相对的是,瑙塞达今年早些时候曾表示,可能将“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更名为“驻立陶宛台北代表处”。
立陶宛外交分析人士乌格纽斯·塞尤纳斯(Ugnius Sejonas)向美国之音表示:“随着立陶宛可能在10月议会选举后组建新政府,对华政策很有可能出现温和转变,略微缓解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他预计,立陶宛社会民主党或与“为了立陶宛”民主联盟和自由运动或其他可能的第二轮获胜者组成联合政府。他说:“从这些政党的政治立场看,新政府的主要目标将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正常外交关系,但仍将之视为战略和经济对手,以及保持台湾驻立陶宛代表处开放并维持现状。”
欧洲经济与社会委员会(EESC)的专家埃尔泽·皮内利特(Elzė Pinelytė)向美国之音表示:“胜选的社会民主党有意改变对华政策,实现关系正常化,这意味着与世界超级大国之一的中国建立有效的外交关系。”
皮内利特表示,新政府在寻求改善对华关系的过程中可能会“谨慎行事”,因为“中国正在积极支持对立陶宛构成生存威胁的俄罗斯,并与其他独裁政权合作,例如与立陶宛接壤的白俄罗斯。”
她认为,改善对华关系的情景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现在下判断可能还为时过早。她说:“社会民主党尚未阐明可持续的战略方针,立中关系正常化只是一个模糊的愿望,而非一个可行的计划。”
另一个变数是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立陶宛可能会根据其结果来调整对华政策,进而影响立中关系正常化的努力,”皮内利特说。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