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英国港人嘘寒问暖,互相扶持,彼此大家照料,务求尽快融入英伦新生活。除了一般就业、就学与社区支援外,最近三位港人更发挥创意,建立了首个专门为港人而设的书本借阅网站,提供“精神食粮”,务求将香港独有的语言与文化,能够一代一代的在英国承传下去。
“港书馆”顾名思义指香港书籍分享网站 今年2月才开始运作
“港书馆”,顾名思义,是指有关香港书籍的图书馆分享网站。这个于今年2月才开始正式运作的网站,近日受到透过英国“BNO5+1签证”新政策移居英国的香港人群体关注。他们可以在这里借阅各式各样、种类繁多有关香港的不同书籍,方法与一般实体的图书馆没有太大的差别。网站负责人指出,唯一不同之处便是,借阅者需要缴付邮费,借阅的书籍才能寄到读者家中。
“港书馆”创办人之一的Jonathan最近接受美国之音中文部的访问,详细解释了这网站诞生的来龙去脉。如同这两年来当中部份选择移居英国的16万多名香港人一样,他也是去年带着妻儿来到英国这个新地方安家落户。在筹备搬运的繁琐工程中,他偶然开始想到家中小朋友在移居英国后如何保持阅读中文书籍的议题,就是这样便慢慢地孕育了他一步一步地构建书籍借阅网站的想法。
Jonathan首先说:“那时候已经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来到英国,没有图书馆可以借阅中文书,怎么办?去到那里怎么办呢?那里的人又怎么样去面对这个问题呢?(那时候)没有想这么多,纯是自己带着一些中文书籍过来,自己带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书过来,大家也带一些书过来。正因如此,还未过来英国的时候,便开始收集一些书籍,纯是想着过来后才再发掘,看看有什么地方可以用什么的形式分享出去,看看有否一些(英国)本地的图书馆,可以让人放下一些书本在那里。”
“漂书”概念未能在英国应用 自行摸索创建网站
Jonathan口中所说的安放书籍地方,是在外国颇为普及一个设置在公共场所的书柜,大众随便将书籍放置在那里,任由别人取阅,没有归还限期,喜爱的甚至可以据为己有。这个俗称“漂书”的行为,就是让书本随意的跟着读者随处漂流,书本最后安放在那里也无从考究。读者事前不知道将会可以选取何种书籍;而在阅读后,可以不放回原处,自私的更会将它卖出赚取金钱获利。
不过,Jonathan在抵达英国后便很快意识到“漂书”的概念是不可行的,因为移英港人散居英国的面积广阔,既有伦敦、北面一点的曼彻斯特,更远的也有苏格兰,所以在实际运作上很难寻找地方容纳香港书籍,让移英港人方便地前往借阅。最后,他便与两位朋友萌生了创办网页的想法,希望汇集港人书籍在网站上,让读者借阅。他强调,这个想法并不是事前先想构思好了整个模式,而是一步步地发展研究摸索出来的。这种以特定群体分享书籍的借阅方式,更有可能是全球首创。
Jonathan说:“我们这个网站并不是(漂书)这样的。对一个普通借书人来说,它纯是一个library(图书馆),只不过我没有一个实体图书馆,总体而言我上网选择完毕后,我便寄往你家中。所以,我们的模式,其实没有说要参考其他,我们也很初步,很轻轻Google(在谷歌搜寻) 过,其实,真的没有看过像我们一模一样,正在做同一样的事情。所以,其实我们在start(启动)这个东西时,其实真的完全不知道它是否work(可行),其实是非常高的一个试验去做的一个initiative(实验)。”
保存与学习香港语言文化 透过书借文字连结散居英国港人
据“港书馆”官方网站介绍,该馆的使命是要保存与学习香港语言文化,让在英国的香港人社区可以借阅同分享书籍,特别中文书籍显得尤为重要。“港书馆”期望借着平台,“透过书借文字连结散居英国的香港人,保存香港人理念、文化、历史与价值观,拉近在英港人与香港原有文明社会的联系,在英国重现文化中的自由香港。”
Jonathan强调,“港书馆”并不是一个政治组织,也没有特定的政治倾向,任何在英国的人若愿意,也可以申请加入他们的网站成为会员,然后按各自的喜好,安放他们心爱的书籍在网站上,让会员自由借阅。正因如此,除了涉及色情、暴力与赌博外,他们没有拒绝过任何的书籍放置在网站上,对所有不同政治立场的书籍,更是无任欢迎。
政治书籍类别不乏支持“民主自由”阵营 组织强调没有设定政治立场
记者仔细浏览“港书馆”网站上属于“政治”类别一栏的可借阅书籍,不难发现有属于支持“民主自由思想阵营中”的著作,一些早已被香港传媒公开报导在香港政府的公共图书馆下架,不能借阅的,如香港前民主派立法会议员陈淑庄著作的《边走边吃边抗争》。
此外,网站上也有由香港记者协会出版的《反修例风暴采访战场》、多本有关2014年占领中环运动、已经身陷囹圄的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与著名反国教运动学生领袖黄之锋的书本。钟祖康着有的《来生不做中国人》、旅居美国的著明中国作家余杰著有的《纳粹中国》 及《香港独立》也在可供借阅之列。
网站躺开大门 欢迎放置任何政治观点书籍
上述书籍列举的部份书籍,是否反映了一个共通点,较为认同自由民主思想的人会倾向愿意放置这些同类书籍让理念相同的读者共同分享?当中,这又会否反映“港书馆”所坚持的一些信念?创办人Jonathan一再强调,他们是躺开大门的,即使是有人安放中国国家主席的《习近平思想史》,甚或歌颂香港前特首林郑月娥的书籍,只要是繁体正字的书籍,他们也会来者不拒,只是目前没有会员安放而已。
Jonathan说:“那末我们也没有特别强调,我们只是专攻政治书类别的,是没有的,其实我们是没有的。但是,当然那些书本,它们是什么倾向,这比较反映了这里(英国)的(香港)人,他们读书、看书的preference (偏好)是怎么样的,或者可能是近期比较heat(热门)一些的时事topic(话题),会多一些人有兴趣,也会有多一些人安放这一些书在这里。”
近期热门借阅书籍 有去年刚去世的作家兼评论家李怡作品
在“港书馆”网站上,还有一本涉及到“香港本土”意识的书籍。早于10年前出版,由已故香港苹果日报主笔李怡执笔撰写的《香港思潮》,是一本探讨香港本土意识兴起与争议的书籍。此书在封面中引题清楚列举会探讨为何在香港兴起“本土意识”及其守护意义,更设问香港人应该接受还是排斥“新香港人”(注:意即从中国大陆移居香港的内地人)。
Jonathan分享说,网站开办了一个多月后,已经借阅出去的书籍约有40多本,涉猎范围繁多,但若要一定分析读者所选取的一些比较热门书籍,那末围绕近期香港时局的一些时事书籍,或称作“政治书”类别的,好像是属于较为“热门”的。他想,这始终是近期大家都会关心的课题。他举例说,好像评论家兼作家李怡去年刚刚过身,大家都可能缅怀这一位作家,所以他撰写过的书籍,好像是比较热门被借阅的。
Jonathan说借阅书籍的喜好反映在英港人就是关心香港
从上述可以借阅书籍类型的偏好,是否反映了部份加入该网站的会员,希望在移居英国后,能够持续关心香港事宜,或回顾与多了解为何会导致他们选择移英的时局背景? Jonathan表达理解的同时,却表示难以代表这些群体去回答。
Jonathan说:“你这个问题,很难帮助读者去回答。我想这可能或多或少都有的,但是其实很多书籍,都不只是政治那方面,而是很多书都是关于香港事情的。我可以回答的,就是这里的(香港)人,都care about Hong Kong (关心香港)。我相信 care about Hong Kong (关心香港),他们才会去阅读一些关于香港的topics(议题)的书,或去分享这一些书。”
透过书籍缅怀过往成长地方 建立情感联系
除了政治外,各类型可以借阅的有关香港书本还包括了小说、文化、人物传记、历史、建筑地方、饮食、摄影与社会科学等。当中,有涉猎香港公共屋村、早已消失的九龙城寨的建筑特色。借阅这些书籍,对于成长于殖民时代的移英港人,又会否是一种慰籍,好让他们怀缅昔日成长的历史文化 ,让这种思念暂时停留留于书本上? Jonathan说,确实这是一种心灵上的需要。
Jonathan解释说:“我想这些书籍,我们自己带过来的那些书,有很多都是关于香港的时、地与人的书,当然,其中的一个目的,都是希望,如我自己亲身过来这里,都肯定会有些时间觉得,离开了这个地方, 在这里长大的地方,也很希望与这个地方有多一些的connection(联系),那么其中一个方法,我相信就是靠书本文字与图片去做到这事,所以这也是希望可以部份地照顾到这里英国的香港人的一个阅读上的需要。”
未敢望后代能否保存固有港人文化 只求贡献有限资源力量
又有否想到更深一层的议题 ?就是他们当目前还可以保留着这些源自香港的书籍,在英国大家彼此分享的时候,有否想过再多过三数十年,他们目前的年幼子女,是否有能力或有兴趣,去承传他们保存香港书籍的事业?新一代移英港人子女长大后,他们的阅读及使用繁体中文的能力,会否像他们在香港长大的父母一辈如此般挥洒自如?还是目前保留分享书籍的心血,会付诸东流?
Jonathan坦言回答说,没有想过太过遥远的事情,当然目前“港书馆”网站上提供的儿童书籍类别,就是希望新一代移民英国的香港儿童能够保持着学习繁体中文的兴趣,不要失去他们的中文沟通听写能力,这也是他们创办“港书馆”网站的最主要目的之一。
Jonathan解释说:“但是就算我们网页做到很成功也好,那又是否代表了这里(英国)的香港人便可以日后学习很好的中文?那当然肯定是没有办法保证的。这只可以是我们能力范围内,做到多少,那便做多少。这样学习一种语言,当然需要很多方面的input (投入),书是一方面,也要有一些教学课程上的配合,所以这是没有单一个人或团体可以回答的,因为这件事一定是一个collective efforts (集体努力)。”
这位书籍借阅分享网站的创办人提到,他来到英国后,看见很多不少的同路香港人,为了上述的共同目标,自己组织非谋利团体、或开设公司,专门教导繁体中文;为数不少的香港老师移居英国后,也会举办一些网上课程教导广东话。
Jonathan笑言,几十年后是什么光景,移英港人也难以说出可以预计的景象,但只要大家同路人目前以有限的能力去贡献自己的资源与时间,尽力做好这件香港语言的承传工作时,那么成功的希望仍然是存在的。
欢迎其他国家港人抄袭模式发展 乐见其成
当被问及将来的鸿图大计,会否将这书籍借阅网站的模式推广至英国以外地区时,Jonathan承认确实曾经想过,但应该不会是他们的团队承担这重任。他解释,这些运作必须由海外某个国家的当地港人去尝试,因为每个不同地区的港人聚居模式不同,邮费也因地而异,在英国成功运作,并不等同在另一个多港人移居的国家如澳洲实施相同计划便会成功。他落落大方的说,“我们当然也很乐意分享经验,但真的要当地人才知道当地实际情况,才会知道能否做到,我们当然希望如果有人希望尝试的话,我们都是乐见其成的。”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