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8:50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留学美国(11): 宗教信仰的探索


留学美国(11): 宗教信仰的探索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5:35 0:00

留学美国: 宗教信仰的探索

“周六晚欢迎大家来教会庆祝中秋节,我们为大家准备了晚餐和月饼,需要拼车请联系我。”

在9月中的一个周末,Jessie在俄亥俄哥伦布市的一个中国学生微信群里邀请朋友一起过中秋。

Jessie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本科毕业生,目前留校做助理研究员的她正帮助管理哥伦布市一家基督教会的学生团契事务。除了每周组织读经会之外,她的工作还包括动员教会成员去机场迎接新生,节假日为学生组织晚餐聚会,周末带学生去购物、郊游等等。

对于Jessie和在美国的其他30多万中国留学生而言,美国校园给了他们接触宗教、探索信仰的新契机,宗教也成了其中一些人留学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会:陌生国度里的

根据美国非盈利组织国际教育研究院(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7年的统计,在美国学习的国际学生中,中国留学生以超过35万人占据榜首,而且人数还在增加。

同时,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来美以后都有被传教的经历。2018年普渡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留学生被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传教的比例最高,达到92.1%。虽然没有统计表明他们中有多少人最终加入了教会,但一些与中国留学生接触的教会表示,这个数字呈上升趋势。

对于Jessie这样的年轻学生而言,在异乡漫长的安顿和适应的过程中往往少不了教会的身影。

Jessie是五年前来到美国的,那时她刚满18岁。对于这个此前从未踏出国门的湖南姑娘而言,在美国的生活还没开始,挑战就接踵而来。

“我当时决定来OSU(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时候,已经错过选宿舍的时间了,” Jessie说,“又不知道要怎么找房子,完全一团乱麻。”

Jessie只能通过家人的朋友联系到俄亥俄克利夫兰市的华人教会,那所教会的成员又辗转联系到Jessie学校附近的华人教会,最终帮她找到了大学第一年的住处。

素未谋面的人给予的慷慨帮助让Jessie觉得很感动。而等她和其他十几名新生落地底特律机场时,教会成员已经安排好了司机和车辆,送他们到三小时车程外的学校。

初到美国的新鲜感消失后,忙碌的学业和文化的隔阂让Jessie觉得无所适从。她不太适应美国同学交朋友的方式,用她自己的话说,有时硬着头皮参加学校的社交活动,看着美国同学三三两两聊着他们熟悉的体育明星和电视剧,她就会感到莫名的孤独。

这种孤独感让她越来越多地参加到当地华人教会的活动中来,“平时校园团契会组织大家一起学习,周末会带你出去购物,”Jessie说,如果她愿意的话,学业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和教会呆在一起。

对于美利坚大学的博士生Lynn来说,教会最初打动她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Lynn在西雅图读本科期间第一次接触到基督教会,有一年感恩节聚餐后,教会的朋友带着她一起准备便当,分发给当地的流浪者,“当时我特别感动,觉得他们很善良。”

去年Lynn从西海岸搬到首都华盛顿攻读博士,参加到当地一家以美国年轻人为主的哥伦比亚特区教会(DC District Church)。这家教会每周日借用华盛顿一所高中的礼堂举行礼拜。礼堂的灯光调暗后,Lynn和几百名肤色各异的参与者一起随着舞台上的摇滚乐队轻轻哼唱。

这间教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让Lynn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精神家园,“学业和生活中遇到压力的时候,来教会就觉得很安心。”

填补信仰真空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寻也是一些中国留学生接触宗教的驱动力。

乔治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方琪童年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基督教,但她直到上大学时才开始参与教会的活动,那时她还在中国,去的是一间家庭教会。

与许多中国的同龄人一样,考试和升学是方琪重要的人生目标。争强好胜的个性促使她在学业上加倍努力,甚至跳了两级,成了大学班上最年轻的学生之一。

然而进入大学后,在学业和情感上遭遇到困难让方琪希望重新找寻人生的价值。经同学的介绍,她开始参加学校里的教会活动——这些活动是私下进行的,尽管她本人没有遇到麻烦,但她听说有同学因为参加教会活动被辅导老师约谈。

方琪在来美读书后加入了首都华盛顿当地的一家有100多年历史的教会。除了周末的礼拜活动之外,她每周三还和教会里认识的朋友碰面一起学习教义。

“我觉得(来美国)这一年我对教义的理解有很多长进,”方琪说,“这边浓厚的宗教底蕴非常吸引我。”

同样觉得自己在精神追求方面有所进步的还有在芝加哥大学神学院读书的王菡。王菡最早是在中国读高中时开始接触宗教问题的。当时因为外公过世的缘故,王菡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没能在唯物主义中找到安慰和答案的他就此开始了对宗教最初的探索。

芝加哥大学神学院研究生王菡与朋友举办沙龙,讨论宗教问题
芝加哥大学神学院研究生王菡与朋友举办沙龙,讨论宗教问题

在中国,法律禁止神职人员在教堂和寺庙以外的地方传教,宗教事务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像王菡这样对宗教感兴趣的年轻人并不容易找到系统性地学习和探讨宗教的机会。

王菡后来在英国留学时受洗。

去年秋天,他来到美国芝加哥攻读道学硕士,这里严格的课业要求和宽松的学术环境让他觉得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

芝大神学院鼓励不同宗教背景和学术项目的同学在一起上课,王菡因此认识了许多有着不同信仰的伙伴。

“进入到这个学院以后,”王菡说,“我很惊讶地发现有不少中国的朋友,在我们的这个道学硕士的团队当中有美国的华人研究基督教或者佛教的,也有中国的同学,所以整个这样一个团队就让我看到很有希望聚在一起。”

王菡在学校办起了宗教沙龙,和不同信仰的朋友坐而论道。不同思想的交锋加深了他对教义的理解,也让他更全面地看待自己笃信的宗教。

此外,他还在芝加哥南部以多元化著称的埃利斯街浸信教会(Ellis Avenue Baptist Church)做见习牧师。

像王菡这样的中国留学生受到美国教会的欢迎。“中国的信徒人数增加很快,”埃利斯街教会主任牧师乔纳森(Reverand Jonathan)说,“王菡会给教堂带来其他学生可能没有的国际视野,这对教会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讲的是国际化的教堂。”

来自大洋彼岸的忧虑

中国确实有着庞大的宗教信众。根据北京大学2012年的统计数据,中国有宗教信仰的人约占人口10%,也就是一亿三千五百万人,主要信仰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

但宗教话题很少登上中国主流媒体,并且中国政府近年来加强了对宗教组织的管理和控制,包括拆除教堂,传唤和拘押家庭教会的成员等。有关打击“邪教”的宣传教育也在媒体和课堂上被反复提及。

对于许多在美国信教的中国留学生来说,和父母谈论自己信仰的过程有时候是不太顺利的。

俄亥俄的Jessie信教之初没有告诉父母,她担心父母觉得她是“迷信”,尤其是观念保守的公务员父亲。

“我妈妈一直知道,但我爸是直到我受洗前才知道的,” Jessie在2016年受洗,当时她已经和教会的朋友相处了三年了,“我爸没接触过美国这种形式的教会,会担心我是不是被‘邪教’骗了,也怕影响我学习。”

去年Jessie的父亲来俄亥俄参加她的毕业典礼时,她的教会帮忙接机、安顿。亲眼见到女儿在教会的朋友后,他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但是我偶尔和他提到《圣经》他还是比较排斥的,我有时候在(家庭微信群)里发一些圣经段落,他也反对过,”Jessie说。

此外,回到中国后能否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也是留学生信徒面临的挑战。

美国杂志《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的一篇报道中引述与中国留学生接触的教会成员称,约80%在美国成为基督徒的中国学生回国之后慢慢不再去教会。

文化的原因是一方面。去年秋天,Jessie在电话里接到外婆去世的消息后飞回中国参加葬礼。家里的亲戚要她守灵、烧纸钱,对着棺木和遗像行跪拜礼。

“对于我来说这是不符合我的信仰的,是拜偶像。”中国传统文化相信人死后会轮回转世,由此衍生出许多与生死相关的习俗。Jessie不想因此和亲人发生冲突,最终听从了他们的劝说,但在心里她仍然相信外婆已经去了天堂。

还有不可忽视的政治原因。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定,有宗教信仰的人只能去官方批准的教堂和寺庙从事宗教活动。而即使是官方支持的教会,近几年也收到更加严格的管理和干预。2014年开始,中国多地出现拆除十字架、教堂的事件,今年早些时候《圣经》被禁止在网络上出售。

普渡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教授杨凤岗表示,现在的中国留学生与过去相比在宗教方面持更加开放的态度,“大部分中国学生来美国时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正因为这样反而愿意去了解。”

杨凤岗教授也表示,在过去几年中国政府对待宗教的态度确实比以前更严格,对于信教的留学生而言,回到中国继续参加宗教活动可能面临很多实际的困难。

“但信仰本身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东西,很多人一旦信了,我相信对于他的生活还是有相当的影响,不会轻易改变的,”杨教授说。

乔治城大学的方琪还不知道自己毕业后会不会回到中国,但她认为自己不会因为政治或社会压力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可能我骨子里有一种很叛逆的精神,就是大家怎么想无所谓,如果真的认定了这份信仰,我就会坚持下去。”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的Jessie、Lynn和方琪为化名。)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