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一些专家认为,这个战略对户籍制度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另外一些专家指出,城乡之间实现实质性户籍平等还有待时日。
中国媒体报道,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发展二元化结构,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而且使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最终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因此提出了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一些专家指出,这个目标把城乡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有助于推动现有户籍制度的改革。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李小云指出,目前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使农村人无法享受到城里人享受的很多很好的条件,因此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他说:“如果户籍制度不改革,农村土地的流转,土地向规模经营的集中以及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也成为不可能,因为人不出来,土地就是农民的,不能随便动他的土地。这样,他把土地撂荒,自己到城里打工。由于土地产出的价值很低,因此很多人都实行撂荒,特别是在发达地区,这本身就不能够很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化的发展,也在限制城乡一体化。”
*涉及社会福利分配*
但是,李小云强调,破除户籍制度的限制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他指出,户籍制度的改革不仅涉及户籍登记制度,更涉及社会福利的分配制度,例如让农民享受城市低保以及医疗保障等社会福利,以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在收入以及社会服务方面的差异等。因此,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李小云认为,中国政府推行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通过城市支持农村的总的战略思想是非常明确的。
他说:“这个战略思想明确了以后,它就会有一系列的做法,比方说,土地制度逐渐的改革,逐渐向物权化方向迈进,加速提高农民的收入,在2020年要再翻一倍。另外还要加速建设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医疗保障和低保制度,让这样一个增长速度更快一些,缩小和城里的差别,与此同时在全国推行试点,逐渐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和社会问题专家胡星斗教授指出,目前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政策等各个方面,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据胡星斗教授介绍,2007年,中国的城乡差距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值。因此,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一元化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他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要继续下去,要启动内需,那么提高农民的收入,启动农村内需市场和消费市场,这是重中之重。这次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破解二元结构,使二元结构一元化,统一化,统筹城乡,我认为具有很大的意义,标志著中国由此走向一个均衡的社会,和谐的社会。”
胡星斗教授主张通过取消户籍制度,逐渐使医疗、教育以及养老等制度一元化。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他说:“如果不先取消户籍制度,中国的城乡差距还会越来越大。我们不可能幻想等待城乡差距缩小来取消户籍制度,因为户籍制度本身就造成了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所以,我主张先取消户籍制度,用不着担心户籍制度取消后会有很多人涌进城市,因为该到城市来的人都来了。中国事实上已经实现了迁徙自由,只不过是到城市来了后不能享受到同等待遇。”
胡星斗教授指出,目前中国各地试行的户籍制度改革都不太成功,原因是地方财政无法支撑户籍进一步放开。他建议中央政府在财政上支持地方政府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胡星斗教授强调说,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应该由中央政府统筹,并进行财政支持,让地方进行试点,这样才能保证户籍制度改革的成功。
但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指出,目前由中央出台一个全国统筹的措施不可能。
他说:“我们的改革思路基本上还是先地方实践,先摸索,摸索成功后,成功以后再推广,这个渐进性的改革思路还是对的。不能指望中央现在一下出台一个措施,因为户口问题是一个全局性问题。管理不慎的话,可能会颠覆一些现有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比方说,外地的户口很容易进北京,那么北京的低保怎么调整,如果都到北京来考大学,北京是否能承担这样一个压力,都是真实的问题。”
何兵教授提醒人们充分认识到改革户籍制度的难度,他指出,户籍制度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能简单地通过理念来加以解决。他认为,主要的解决方法是使农村和城市的福利标准逐渐一体化,从而为最终打破城乡二元化提供可能性。另外一些专家也指出,户籍制度改革最重要的不是消除形式上的户籍歧视,也就是户籍登记上的差异,而是实质性的户籍歧视,例如城乡之间在社会福利、医疗保险、基础教育等各个方面存在的差别待遇。但是,要解决这些方面的差异不能一下子到位,需要时间来逐渐达到目标。
关键词:户籍制度,户籍歧视,城乡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