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行了60年的户籍管理政策终于有了松动。上海官方日前宣布将试行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凡在上海住满7年的外地人,如果符合其它相关门槛,将获得上海人的身份。新户籍制度的出台引起海内外热议。有学者表示,中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不适应目前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化。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上海和中国其它大城市一样,除了常住人口之外,也涌入了大量外地人口。据中国媒体透露,上海目前人口约1千900万人,除了有上海户口的约1千300万外,还有600多万“沪漂”。很多人都已买房结婚生子,但始终无法取得上海户籍,因此无法成“上海人”。
上海的外地人之多,从“内环说英语,中环说普通话,外环以外才说上海话”的说法可见一斑。
据有关专家分析,上海放宽户籍制度,在某种程度,是受到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影响。上海的房市陷入低迷,与此同时,上海也面临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冲击。户籍政策迟迟不放开,不但吸引不住和留不住各地人才,同时对上海楼市等也有很大影响。据上海媒体进行的民调,百分之6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户籍新政的出台将助上海吸引人才,激活经济。
*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
上海户口制度的改革也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合众国际社报道说,中国的户口制度已经过时。报道说,中国人生活中的最独特的一面便是他们僵化的“户口”制度。这项制度决定了一个人必须住在哪里,也决定了他或她在生活中可以得到什么。
合众国际社注意到,经常会有一些事件会吸引公众注意到该制度的不公正,并要求进行改革。中国的户口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个。
有专家指出,由于中国政府对人口迁移进行严格的管理。中国公民,特别是农村居民,不能轻易把家搬到其它城市。有人甚至开玩笑说,拿到一个北京户口甚至比拿香港居留证和美国绿卡还难。
据报道,中国从1958年1月开始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把中国公民分为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并限制“农转非”,也就是限制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这种制度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称为户籍的二元制度,也就是一个城市户口的背后,还有定量供应口粮、上学、就业、医疗、分房等十几项生活条件,因此,同样是一个中国婴儿,生在城市家庭和生在农村家庭等于冰火两重天。
合众国际社报道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生在城市家庭,那么他就很难获得城市户口。因此,人们想出了各种各样合法的和非法的途径来获取这些宝贵的许可。北京《法制日报》周二的报道说,就像中国的很多事情一样,北京户口可以在黑市上买到,价格在4万元人民币以上。
中国问题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说,改革这种二元户籍制度的方向应该是像美国那样,把户籍制度和身份证号以及社会安全号等联系起来。
他说:“二元的户籍制度,也就是户籍制度背后的附加的制度,如教育医疗养老,这些方面迫切需要改革,改革的方式应该是更多的与身份证号,也就是中国的社会安全号相结合。现在很多人之所以反对户籍改革,就是说,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也非常大,如果一改革,也许有很多人会涌进大城市。大城市在财政上可能就吃不消。”
目前中国的各大城市都普遍存在着外来人口的压力。据中国媒报道,北京市总人口数量已经突破1千700万人,其中,流动人口数量突破510万,约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认为,户籍制度的改革越早越好。
他说:“户籍制度的改革,我认为是越早越好。越改得晚,医疗制度,养老等等户籍二元制度的附加制度的差距实际上会越来越大。城乡差距也会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中国的户籍制度是扩大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
中国观察家注意到,中国1954年的宪法曾经规定迁徙自由是每个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但以后的几部宪法则不再明文规定公民有迁徙自由。很多到上海或者北京等地务工的外地人虽然有了暂住证,但这些证件并不允许他们把自己的家人带到城市,或者享受城市本地居民所享有的其它福利,如住房、孩子上学、工作机会、基本医疗保险、生活津贴、申请贷款等。
有海外媒体分析说,现在中国实行的户口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但改革开放至今,大陆已经迈入以人、财、物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基本条件的市场经济,落后的户口制度不仅阻碍大陆城市与农村现代化发展,其所衍生的社会问题已经是成为大陆民众切身之痛,如果再不妥善解决以纾解民怨,将会对社会的稳定形成威胁。
关键词:上海,户籍制度,户籍改革,社会福利,农村人口,城市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