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专栏谈“中国大面积社会溃败”,有读者不以为然。批评的观点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一种是拿美国做对比,认为美国的社会溃败比中国更严重;再一种,不同意拙文强调社会溃败的政治制度原因,认为经济原因更重要;还有一种,则是对所谓“大面积”表示质疑,觉得拙文所举例子不过是个别现象,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目前的社会文明程度比西方高。
众所瞩目的赖清德在520总统就职仪式上的演说变成了一场两岸危机,由于赖在演讲中宣示了被称为“新两国论”的主张以及对中国的强硬立场,被北京批为“台独自白书”,释放了谋“独”挑衅、破坏台海和平稳定的危险信号,并发动了自2022年以来的第三次围台军演。
台湾总统赖清德5月20日正式就任台湾第五任民选总统。520就职演说牵动多方敏感神经,对于未来四年两岸关系的判断都要从演说中寻求蛛丝马迹。
普京访华已结束,但从若干年后的国际局势来看,这次访华很重要,它可能预示两极对抗格局的形成,标志就是普京访华期间和习近平签署的长达万余字的“中俄在两国建交75周年之际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这个声明洋洋洒洒,内容包罗万象,如此冗长的联合声明在外交史上罕见,正式昭告两国反美“同盟”的结成。
普京在连任后的第一次出国访问,尽管在北京只停留了一天,却无比充实,收获巨大。中俄两国随后发表了联合声明,分外冗长的文本前所未有地点明了反美和反北约的立场。相比去年的莫斯科联合声明,这是最为显著的变化,标志着一个反美轴心同盟的正式确立,也是俄外交的巨大胜利。
对近年来极少出访,强调所谓主场外交的中国领导人来说,欧洲三国行更像是肩负重任却迫不得已的以身蹈险。结果,访问前,欧洲媒体和政界充满怀疑;结束后,更是倒彩一片,中国的首脑外交变成了一场外交灾难。
普京当选新一届总统的内外政策,尤其和中国的关系如何处理,是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关注的。一般来说,一国领导人外访首选哪个国家,表示他的对外政策重点会放在该国。普京把他的外交首秀选在中国,而且是在就职仪式结束后的首周即来北京访问,体现了俄中关系的特殊性以及莫斯科对北京的重视和信任。
最近美国、欧盟都在指责中国的产能过剩,2022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31%,制造业出口占全球的20%。那么中国的制造业是否能“永葆青春”?产能过剩能持续多久?
中国正在出现“大面积社会溃败“,最近的“胖猫”事件以及邯郸初中生杀人事件,“互害社会”在中国浮现。情节有轻有重,但几乎无日无之。社会溃败就其表现而言固然不直接和政治上的权力争夺相关,然而,其深层根源却一定和政治制度相关。
中国国安部长陈一新前不久相继在中共党媒求是杂志和学习时报发文,谈当局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及其指导下的中国国家安全建设,首次提出要在中国深入开展反颠覆、反霸权、反分裂、反恐怖、反间谍的所谓“五反斗争”。不妨将此文作为一个文本分析,看北京当局究竟在害怕什么。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之行结束了。对于他访问的结果众说不一,有的媒体强调他的中国之行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且重大分歧依旧,因此美中关系仍然一如既往深入恶化。相对积极一些的评论将他的中国之行定义为美中“保持接触但难掩分歧”。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无预兆地访问中国,并受总理李强的接见,后者还设宴款待马,在西方的企业家中,这番礼遇是很罕见的。对马来说,此次突访中国,从公开报道来看,有几大目的;对北京而言,西方大企业从来就是中国的统战对象,国家领导人会见谁不会见谁,都有着政治含义,因此,马斯克这次访华,双方可谓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对中国的年度访问终于结束。人们只要认真观察他从上海到北京三天的全程交流,就不难感受各种诡异气氛,也能透过最后中国官方的所谓“五点共识”发现中国面临的外交困境。那就是红线的碰撞,美中之间围绕中俄经济关系和其他红线展开了面对面的交锋,仿佛一场大战将临前的紧张。
今年是1989年天安门运动三十五周年。四月中旬以来,进入政治舆论的热季,许多持续多年的争论再次浮上水面,其中争论之一就是如何评价胡耀邦和赵紫阳。
上周五(4月19日),中国宣布成立一支新的兵种,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话说,信息支援部队是解放军“统筹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运用的关键支撑”,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强军事业、加快国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该新兵种和部队的成立,从一个侧面说明尽管中国经济不好,但国防预算仍连续多年保持在7%以上增速的原因了,因为现代战争打的就是钱,新兵种要尽快形成战力,必然要投入大量的国防预算。
最近美国财长珍妮特·耶伦访华时反复提及,中国的“产能过剩”正影响美国工人和企业。中国“产能过剩”的根源,耶伦认为是中国政府的产业补贴。中国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认为是“低人权优势”,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姚洋认为是中国“过高的储蓄率”。
今年4月15日是胡耀邦去世35周年纪念日。在中共百多年的历史上,尤其在领导干部中,胡耀邦是少有的清流和异类,经历过那么多磨难,在他那个位置上还能保持一种天真、单纯、执著的理想追求,罕见。胡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在中文世界讨论公共话题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中国,这当然首先是因为政治专制对于言论自由的钳制。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敢于反抗或能够摆脱专制的人们就一定可以健康地展开公共讨论了。
中国人都知道,要打败对手,先要了解你的对手在想什么,会出什么牌,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对对手完全无知,或一知半解,在战略竞争中很可能落败,除非双方之间实力差距太悬殊,以致认为对方想什么做什么都不重要,不会改变事情的结局。
对比一年前耶伦的访华,刚刚过去的一周对美中关系意味着什么,美国财长耶伦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在2024年初中国正式提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概念后,国际社会陷入了中国正在发动经济战争的担心,而阻止这场经济战争成了耶伦再次访华的主要使命。
去年底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给人很突兀的感觉,现在清楚,这背后的目的是要反击西方舆论的“中国见顶论”。中国当局认为,该论调是西方舆论有意抹黑中国、唱衰中国,是美国在经济特别是科技上围堵中国时,在舆论上发动的对中国的围剿,属于美国对中总体战的一部分,也是过去几十年西方散布的“中国崩溃论”的一个最新变种。
几十年来,在中国的媒体和课本里,“解放前”就是“1949年以前”的意思。我最近读老朋友Orville Schell(夏伟)的回忆录,里面他注意到:连我们外国人常常用Liberation (解放)作为时间符号,忘了它原本的意思。不知不觉的,中国人的奴才化时期变成了“解放”后。中共许多的专门辞令其实包含欺骗。
TikTok在美国的命运现在成了全球最关注的热点之一。不妨假设,美国参议院也赞同众议院的剥离法案,且TikTok寻求司法救助失败,中国政府会作何反应,是否会对美国进行相应报复?
自去年8月以来,中菲关于坐滩仁爱礁的马德雷山号的博弈不断升级,俨然成为2024年美中关系最具不确定性的风险之一 ,考虑到目前中菲博弈的频率和烈度,任何对峙和摩擦都有可能导致危机的迅速升级。
香港3月19日通过了《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并宣布这项法律草案将迅速于3月23日生效。连同北京于2020年6月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这如同两颗原子弹投在香港,这个城市曾经引以为傲、回归中国27年以来仍然残存的自由、法治与经济繁荣被彻底摧毁!
加载更多
没有现场直播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