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两会”终于在一场沙尘暴中结束了。在大会的最后一天,混合着大风、雨水、和黄沙的北京天气,可能算是对今年两会所做最恰当的气氛渲染。
北京今年最大的政治活动“两会”(人大和政协会议)周二(3月11日)结束。这次有两千多人参加持续一个星期的“盛会”虽然确定了经济增长目标,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但还是给外界留下了不少尚未有答案的问题,其中既有政治疑团,也有经济政策。
中国全国人大星期二(3月11日)闭幕,近3000位代表在半小时的议程内,表决通过七项决议草案。对此,海外民主人士说,为期一周的议事几乎未听闻任何反对声浪,除了再次彰显中国“橡皮图章”式的假民主,也是中共紧握“刀把子”维稳的结果。一位“被旅游”的中国异议人士告诉美国之音,国保等一行七人押著他一人在外地旅游了近两周,阵仗之大让饭店人员也大呼前所未见。
7年前,中国人大会议表决通过修宪,取消国家主席任期限制,星期日(3月9日)美国旧金山湾区的民主人权团体在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前抗议习近平修宪,对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奴役和暴政统治。
中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3月10日和11日相继闭幕。然而,与政治会议的落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的现实困境仍在持续。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消费和生产数据双双下滑,通货紧缩压力依旧严峻。分析人士指出,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的5%经济增长目标恐难实现。
在今年中国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就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提出相关提案,前篮球明星、全国人大代表姚明呼吁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另一位人大代表李君建议实施“游戏分级制度”,而全国政协委员、影视明星靳东则提议立法限制未成年人观看短视频。然而,分析人士指出,这些提案反映出中国政府日益强化的“父爱主义”倾向,通过行政手段严格管控青少年的行为,但却忽略了中国青少年真正面临的问题——自由太少、压力过大,以及缺乏娱乐与喘息空间。
每年中国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各种五花八门的提案和建议往往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今年,一些针对拐卖妇女儿童和犬只管理的提案引发舆论关注,甚至遭到部分社会人士的质疑。
中国全国人大星期四(3月6日)召开经济主题新闻发布会,面对消费疲软、美中贸易争端加剧等内外挑战,中国财政部长蓝佛安宣布,今年中国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包括提高赤字率、扩大政府债券规模等,以支撑经济增长。然而,外界对其实际成效及潜在风险存有疑虑。
中国年度全国人大会议于3月5日正式开幕,总理李强发表政府工作报告,在长达一小时、逾1.7万字的演讲中,关于“发放育儿补贴”和“普惠托育”政策的短短一句话,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烈讨论。许多网民疾呼“养娃难、快落实”,但也有人质疑“补贴资金从何而来?”对此,一位人口专家直言,各国经验显示,洒币救生育率是个“无底洞”,且收效甚微,中国须找对病根,即年轻人失业、女性晚婚晚育和教育成本太高等问题,才能稳生育。
每年中国“两会”在北京召开期间,全国各地都会大费周章提升安保级别。不过,在经济不振、财政收入锐减的大环境下,今年当局对于上岗和强制旅游有所取舍,而访民和疫苗维权人士成为重点维稳对象。
中国第14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星期三(3月5日)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做政府工作报告,将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维持在5%左右,和去年相同。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在中国国内经济疲软和美国对中国商品关税压力加剧的背景下,要实现这一目标恐怕十分困难。
2025年中国全国政协、人大“两会”分别于3月4日、5日开幕,经济增速放缓、支持民营企业、地方债务化解等议题成为今年“两会”的关注焦点。
中国每年一度的“两会”定于在周二和周三(3月4日和5日)在北京开幕,会期大约一周,目前大约2900名参会代表已经抵达北京。美联社周二称,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提振经济将是今年两会的两个首要议题。
中国领导阶层星期二(3月4日)齐聚北京召开年度最大规模的政治会议,在中国本已放缓的经济背景之下,强调经济维稳并寻求应对美国最新一轮关税措施的方案。
在中国年度政治大戏——全国“两会”开幕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月28日召开会议,强调扩大内需、稳定楼市与股市,并防范经济与外部风险。分析人士指出,在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美中贸易争端再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如何稳住国内经济、应对外部挑战,将成为今年“两会”的核心看点。
中国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反腐运动已经导致越来越多军中大老虎落网。这个运动扩展的范围越来越大,预料可能有十多名解放军高级将领会缺席下周在北京上演的一年一度的政治大戏“两会”,即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年会。
随着中国人大、政协“两会”政治敏感期结束,依照惯例被强制离开居所到外地旅游的持不同政见者、维权人士等政治敏感人物陆续返回家中。一些被旅游及被监控的异议人士对美国之音表达了他们对“两会”及相关政治问题的看法。有评论指出,“两会”闭幕后的总理中外记者会取消堪称一大转折。也有评论认为,中共“二十大”以后基本上是一个人说了算,主管经济工作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自我降格为纯粹的办事机构,而人大越来越像橡皮图章,所以这次“两会”唯一的看头,就是没有看头。
2024年的北京两会终于结束了。虽然如许多人的预期,这次两会无新闻,就像西线无战事一般死寂,但是会前会后都爆出了大新闻,暗示着北京政局在两会前后的风向。
中国名义上的最高权利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今年的年会星期一结束,在诸多国际媒体看来,从宣布不再举行会后总理记者会,到总理亲自宣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20元,到大会通过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将服从和效忠习近平列为中国中央政府工作的第一优先,取消或大大缩减政府政务透明公开,变得更加封闭。
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周金波在两会上提交《建立普惠式基础养老金制度的建议》,呼吁对年满65岁且无养老金的人群发放基础养老金后,随即引发中国网民的热议和两极反应,虽然此提案尚未被立案,但学者质疑,普发养老金政策若落地,恐引发中国世代和城乡间的冲突,也让部分人失去工作的诱因。
中国的“两会”3月11日闭幕,其中人大年会在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的“以习近平为核心”结语中划下句点。对于中国这场年度政坛大戏,分析人士人说,除凸显中共有意改善美中关系外,释出的主讯号仍是习近平定于一尊的地位,因为不管从缩短会期、取消总理记者会,到通过修改国务院组织条例,都可看出国务院跟人大、政协的角色已被严重弱化。
今年中国两会3月11日结束。本次两会的一个意外,无疑是总理记者会的取消,对此,外界有着太多的评论和猜测,其“风头”盖过了两会其他的内容和议题。相比之下,国务院组织法的修订没有引起外界应有注意。推导此次修法是要弱化国务院的现有地位。
中国“两会”在北京举行之际,几位在美国不同身份的华人表达了他们对“两会”的看法。有人觉得看“两会”就像在看戏,对于“两会”给出的消息“反着看就对了”。
中国过去一星期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法新社星期日(3月10日)报道,一家翻墙软件公司表示,中国在此敏感的政治会议期间,加大了阻止互联网用户访问被封禁网站的力度。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7日出席中国全国人大解放军武警团组会议时下达指令称,中国要发展“新质战斗力”,并为统筹海上军事斗争准备。对此,分析人士解读,“新质战斗力”指的应是高科技和智能化作战;且鉴于其广布全球的利益,中国未来能否掌握海洋交通线将是大国崛起的关键,因此,在此战略下,解放军未来的策略应是运用大量无人载具来支援海上作战。
加载更多
没有现场直播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