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近来积极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要将小修小补的修鞋、缝衣等行业回归百姓生活。分析人士说,这项源自法国巴黎、但具“中国特色”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承袭了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共同富裕”的一贯理念,借由扶植微型与小型企业打击大型资本。中共一旦想要从上而下地出手管理微型店铺,但在缺乏现代法治的前提下,最后的结局肯定是“烂尾”收场。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后,中国有些农民工或是自愿或是被迫返回到农村,近来有不少省市发布了一些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的政策,但对更多的农民工来说,除非他们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否则多数还是会往城市去,因为留在农村挣的钱根本难以养家活口。不论农民工回乡是短暂现象还是长期趋势,反映出城市用工需求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
新冠百年大疫似乎将走到终点之际,中国在经过农历春节大量家庭团聚后,看似已安然度过新一波的感染高峰。中国官方在农历年后发布的信息称,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专家表示,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可以确定,中国在去年12月上旬放宽防疫措施后,曾有一波疫情高峰,但春节期间的缓慢上升仍值得关注。下一波高峰可能会落在五一长假结束后的两周,那将是再次检视中国是否能安然度过的关键,但最终仍取决于中国实际感染人数,只不过这个数字始终被低估而没有明确答案。
随着美中两国的紧张关系加剧,中国军机前往拦截美国或外国侦察机的频次也越来越高,彼此“空中相遇”的机会也变多。分析人士表示,在气候、扰流以及人为操作不慎等各种因素下,抵近拦截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造成“空中误判”进而导致两国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也随之升高,造成飞行员相当大的飞行压力,因此飞行员的训练显得格外重要。
台湾财经趋势专家谢金河最近出版的新书《变调的中国梦》,观察中国四十年来如何从邓小平时代播下了中国崛起的种子,到现在习近平因意图称霸全球与战狼外交而与世界为敌,并且在美中贸易战和新冠疫情的催化下,让“中国梦”走向幻灭。他表示,未来世界的芯片产业将壁垒分明,尤其在跟安全有关的敏感性产业更是如此,只要是中国生产的,大家都不敢用,但大家可以很放心地把订单交给台湾而不用怕被“动手脚”,台湾的“信赖产业”值得期待。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春节,适逢中国放宽防疫措施后,感染人数激增,让春运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全球卫生中心主任纪骏辉在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表示,在了解奥秘克戎(Omicron)及其许多亚种具有非常强的具有免疫逃脱的特性后,科学家知道,想要降低疫情高峰的唯一办法,就是让足够的人口去感染,因此中国春运有大量人口流动反而可以加快达到群体免疫的程度,对脱离疫情高峰有帮助,但地方政府也要准备好充足的医疗能量,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去保护老弱族群。
中国人民解放军近来似乎在演练一项新战术,由远征打击机群跟无人机搭配,在预警机的空中指挥管制之下,突破第一岛链进入西太平洋,执行长距离打击任务。分析人士表示,远程无人机在此战术中可以担负起先期侦查、通讯中继、远距精准弹药的中途导引,以及战果评估等四种角色。此外,这也意味着解放军来到一个从台湾东部发动攻击的新战术位置,将不只对台湾国军规划在东部的战力保存造成相当大的威胁性,也对前来支援的美军形成威胁。
中国与菲律宾1月5日共同签署“中菲联合声明”,表明一带一路的合作计划将会持续下去。与此同时,中国解放军海军也持续循着“海上丝绸之路”,向南太平洋拓展远洋投送能力。中国日前一艘052D导弹驱逐舰在没有海外基地的支援下,航行了上万公里,突然现身美国“后院”的南太平洋大溪地附近,令美、法、澳等国震惊。分析人士表示,这是解放军海军试图扩展到第三岛链的一次测试性航行,借以搜集相关航向、水文资料,但这并不表示中国现在就会对美国产生威胁,实际上,在可预见的未来,解放军都不具备在该区与美军争雄的实力。
台湾首位参与美国疫情调查服务队的流行病学专家、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何美乡博士,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从一个没有名字的病开始》,纪录了人类面对新冠疫情的奇幻之旅。她在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表示,依照奥密克戎(Omicron)病毒抗原性及流行病学的属性,新冠疫情已经走到了终点,但若想更万无一失的话,等中国的疫情走完才算是真正的终点。
中国在放宽防疫措施后,感染人数呈几何式飙升,各地出现民众疯抢药物和医院挤兑的现象,暴露出政府并未为开放做好准备,这似乎跟一向强调“制度自信”的中国共产党形象不符,也跟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标志性话语“坚持底线思维”互相矛盾。分析人士说,缺乏方向与协调可能与领导层更替的政治周期尚未完成有关;但也有人说,疫情乱象显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无所适从,也反映了中共面临一个根本性的政治失败。
2022年是中国现行的“八二宪法”施行4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在中国官媒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表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人民基本政治权利不受侵犯,并强调中国宪法制度具有显著优势等。不过,分析人士表示,任何中国领导人公开发表的文章和讲话并不能代表他们内心的真实意思,只能看成是一场“表演”,同时中国共产党是超越宪法的,中国有宪法并不意味着就有宪政;在中国,宪法只是一块遮羞布。
2022年年底,中国放宽了防疫政策,清零封控与大规模核酸检测终于至少暂时走入历史。与中国严苛防疫政策伴生的“核酸”、“清零”与“润”(run)成为热门词汇,而反对过度封控的“白纸运动”更是中国今年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除此之外,中共十月召开的二十大前后, “核心”、“两个维护”、“两个确立”等字眼频繁出现在中国官媒中。而年初轰动全中国的“铁链女”事件,则凸显了中国社会层面的性别问题。这些热词都反映了中国在2022年经历的重大事件并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氛围。
中国放宽清零的防疫政策后,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布,自12月14日起停止公布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数据。然而,即使是有症状感染者的数字也已无法令中国民众信服,因为存在太多“黑数”。中国民众对于疫情的判断现在要全靠自己的“感觉”,而非科学依据。分析人士表示,中国每日更新的数字应该包括重症率和 ICU(加护病房) 占床率,这可能会是另一个有用的指标,比较能真实反映现况并做好提前部署。
中国上周发布放宽防疫的“新十条”措施后,北京发烧就诊人数暴增16倍。最新一期的《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两个重量级期刊不约而同发出警告,中国可能迎来大规模染疫与死亡浪潮。专家表示,如果中国持续放松防疫措施,预估到明年农历春节将会达到感染高峰,建议中国各级政府倡导“就地过年”,通过NPI(非药物介入措施)调控延后并降低中国疫情高峰的速度。专家还说,中国现阶段最明智的作法就是尽快引进西方mRNA次世代疫苗,将危老族群的疫苗“打好打满”,才不至影响到中国医疗体系或是ICU (加护病房)占床率,对中国会比较有利。
美军新一代B-21“突袭者”(Raider)远程隐形轰炸机日前亮相,这是美国B-2“幽靈” 轰炸机自1993年正式服役近30年后、再有一款新型的战略轰炸机面世。分析人士表示,美军恢复轰炸机的发展代表其战略重心转向印太地区,以反制中共势力扩张,B-21可以在视距外打击完关键节点就返航,令对手无法查证“凶手”是谁,借此产生强大的吓阻效果。此外,B-21虽然对中国空防造成相当程度的威胁,但台湾若期盼这种新型远程隐形战略轰炸机一定会用在台海冲突,则可能有点过度乐观。
中共前领导人江泽民的追悼大会定于12月6日在北京举行,治丧委员会公告将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分析人士表示,中共公布江泽民去世的时机,或许有助于转移公众对白纸革命的关注度,但缓解抗争的真正原因是广州、上海、成都等地的解封,也就是中共通过擅长的“团结一大片、孤立一小撮”的手腕,让抗争得以获得缓和,这个力道会比发布江泽民死讯更有效。因此,先“引蛇出洞”,然后再秋后算账,可能才是中共当局的最终目的,而这也考验着白纸革命的抗争韧性。
新疆乌鲁木齐的一场火灾烧出了中国民众对政府过度防控的愤怒,也为最近在台湾出版的一本新书《后中共的中国》提供了中共可能因地方财政而解体的鲜明证据。美国之音专访了这本新书的作者、台湾“前哨预策”网站创办人、亚太政经风险预策家范畴。他表示,“白纸革命”透露了中国人并不都是“顺民”,而且也不能长期“吃草”了,但他提醒,一但抗争出现了“由武警替换警察跟大白”,以及“开出镇暴枪”这两个关键指标时,就代表形势出现恶化。
中国疫情再度升温,中国国家卫健委11月24日通报本土新增病例突破3万大关,使得“防疫优化20条”措施发布后,看似原本有意稍加放宽的管控措施顿时又变得收紧起来。有专家表示,中国如果再继续坚持清零下去,可能会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仇恨值升高,酿成群众运动,然而,更令人担心的是,中共可能会祭出比清零还要严厉的手段去压制民众的愤怒,来让清零政策退场。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共对民众的控制仍很有效,大规模群众运动发生的机率不高,中共在等待一个契机,等病毒传播力降低以及新的治疗手段出现,再给动态清零一个美好的包装,体面转身“下台阶”。
长期研究中国影响力、并在2009年首度提出“中国因素”概念的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所研究员吴介民,最近出版一本编辑新书《锐实力制造机》,论述中国对外施展影响力具有“以商业模式做统战”的策略共通性,意即以海外华侨社群作为切入点,建立起第一层在地协力网络,组织亲中势力并给予经济利益,进而运用政治代理人去影响当地政府决策。他表示,台湾虽然对“中国因素”已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抗力,但中国影响力也会“再进化”,台湾与世界民主国家必需做出万全准备以正面对抗中共的渗透。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俄乌战争的情势下举行, 格外引发外界瞩目。俄罗斯虽然也参加了这次航展,但是显得比以往低调,“雨燕”和“勇士”两支飞行表演队,今年全部缺席。军事专家说,中国珠海航展的天空从二十多年前几乎都由俄罗斯一手包办一直到今年变成以中国主导,恰恰反映了中国航空与航天兵器的飞速发展,跟俄罗斯军火工业的衰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