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一所智库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指,英国学生缺乏中国及中文教育,对英国社会未来应对中国的发展不利,需要增加中学生的兴趣和支持,大学方面也要对捐款有更大的透明度,以防对学生及学者的政治压力。
牛津大学学者指,各界都对中国更有认识,讨论才会变得更有意义。圣安德鲁斯大学学者则指,香港移民潮带来广东话教育的需要。
报告作者:英国需要发展应对中国的能力
一份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指,英国过往25年来,在大学学习中国研究的学生不升反降,拨款方面也有困难,而在中学层面,中国和中文方面的教育也不足够,不利培养新一代英国人对中国有所认识,去应对未来的需要。
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stitute)发表报告,指中国在全世界的重要性在过去20年不断提升,但英国自1999年以来,都没有做过一份评估去研究英国高等教育界中国研究的状况。
报告作者纳兹勒(Michael Natzler)在发布会说:“英国政府需要有一份策略去发展应对中国的能力(China capabilities),并确保未来需要的相关资源。”他解释,应对中国的能力指的是使用中文的能力,尤其是使用普通话,和对中国的认识。
这份报告访问了超过40名学者、政府及商界专家。报告指,在大学方面,1999年时英国大学有300名学习中文的毕业生,但到了2015年,数目仍然是一样。在2019年9月到2020年9 月之间,英国大学的中国研究学系提供的单一荣誉学士学位,即是只专注中国研究而非同时研究其他科目,由13个学系减到9个。学生与职员的比例也降低了40%。
作者建议,需要有相关的活动去提升中学生对中国研究学位的需求。同时,报告指英国政府需要确保会有足够拨款,持续地资助相关的研究生,以免他们从学院中流失。
报告亦指,英国大学研究中国的学者十分重要,但这科目现时相较其他科目是比较政治化,学者和学生都会担心若然中国不喜欢他们的工作,会面对签证和研究方面的挑战,在确保学术自由方面有困难的地方。报告建议,大学要有关于国际化和学术自由清晰的准则,而且需要对捐款有更大的透明度。
报告建议改革英国中学普通话课程
报告有提到英国大学有29间孔子学院,作者认为孔子学院在大学的角色越来越受到注视,他们需要准备好与外界对话,公开他们的学生的人数和水平,来显示他们对英国的普通话教学的价值。
在中学教育方面,虽然普通话教学项目有所提升,在这方面的公共和私人投资达到5,000万英镑,折合约6,550万美元,英国剑桥预科课程(Pre-U)在2023后不会再有普通话科目,而报告指英国高级程度考试(A-Level)普通话科目的设计是有问题的,相当不利母话不是普通话的考生。学校很少教授关于现代中国的课程,教师也时常觉得没有自信去教这个科目。
作者建议,在中学举行“中国日”活动令学生感到有兴趣,或者是在英国高级程度考试新增一科“中国文明”(Chinese civilization)来吸引学生。
他说:“一个很好的参考是高级程度考试的‘古典文明’(Classical civilization)科目,为数以千计没有机会修读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学生提供大学古典学的知识。”
牛津大学中国近代史和政治学教授拉纳・米特(Rana Mitter)说,他时常问人一个问题,他们最近看的Netflix节目是什么,很多人都能答得出,但问到他们最近有没有看过中国电视节目,他们都不知道在YouTube上有大量免费的中国电视节目,而且附有英文字幕。
他说:“知道一些人晚上7点钟回家之后是看什么电视节目的,是其中一个指标,令我们有一种能力去理解一个社会。”
他又指,英国各界,不论观点,都会接触和中国相关的讨论,而这些讨论需要各界都对中国更有认识,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利大英:中文课程需要兼顾粤语和繁体中文字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中国研究课程创办教授利大英(Gregory Lee)说,英国的中国社群的主要语言是广东话,过去一年高达10万的香港移民潮亦加强了广东话的主导地位,而未来5年更有可能有40万香港移民到英国。他亦提到,学校和考试机构需要容许学生使用繁体中文字。
他说:“我认为应该要有为这些家庭以及下一代学生、这些香港华裔离散社群而设的语文课程,我认为他们希望学习广东话,或者维持使用广东话做他们的主要语言,是十分合理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