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9:20 2024年9月29日 星期日

印度与中国谨慎探索和解之路:边界谈判和经济合作现曙光


印度外长苏杰生与中国外长王毅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会晤。(资料照片:2024年7月25日)
印度外长苏杰生与中国外长王毅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会晤。(资料照片:2024年7月25日)

印度和中国正在谨慎探索和解的途径,这是在多年紧张关系后的重大转变。最近的外交举措表明,两国都有意愿解决悬而未决的边界争端,并深化经济合作。然而,分析人士警告称,印度必须实施全面改革,才能吸引更多的中国投资,并促进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溢出效应。

中印关系现回暖迹象

此次关系解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印度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多瓦尔(Ajit Doval)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圣彼得堡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期间的会晤。印度外交部指出,这次会晤为评估双方在解决实际控制线(LAC)问题方面的进展提供了平台,标志着双边关系稳定的关键一步。

印度外长苏杰生(S. Jaishankar)在日内瓦的一次演讲中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进展。他表示,印度与中国之间大约75%的脱离接触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印度对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持开放态度,并未“关闭对中国商业的机会之门”。

中国官员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确认,双方在包括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加勒万河谷在内的四个地区已实现军事脱离接触。她表示:“中印边界局势总体稳定可控”,这表明北京方面持谨慎乐观态度。

中国事务专家、退役少将哈沙·卡卡尔(Harsha Kakkar)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指出:“双方首次在联合声明中出现了‘缩小分歧,尽早解决悬而未决问题’的措辞,这可能暗示着双方有望达成解决方案。”他认为,中国意识到其冒险行动未能带来实质性成果,而两国的敌对关系正被西方利用,因此,维持和平对两国发展至关重要。

卡卡尔进一步补充道:“如果两国要发展,和平必须得以维持。目前,在拉达克的实际控制线沿线,两国在脱离接触的地区之间建立了缓冲区。需要在两个对峙地区进一步脱离接触。但两国之间的信任度很低,不太可能很快结束。”

贸易不平衡与经济合作

历史上,印度与中国的关系一直复杂,既有地缘政治的博弈,也有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然而,分析人士认为,两国都意识到优先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这为解决争端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尽管边界紧张局势仍存,印度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额在2023-24财年大幅增长,使中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总额达1184亿美元。然而,贸易不平衡依然严重倾向于中国,印度仅向中国出口了166.6亿美元的商品,而从中国进口了约1017.4亿美元的商品。这种贸易逆差引发了担忧,苏杰生更是将这种贸易失衡形容为“非常不公平”。他强调,印度需要向中国企业开放市场,以解决这些不平衡。

为加强经济联系,印度正在考虑放宽对中国在非敏感领域(如可再生能源和电池制造)投资的限制。然而,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外交关系有所回暖,中国企业仍需在印度进行谨慎投资。

印度Deki Electronics公司的董事总经理维诺德·沙玛(Vinod Sharma)强调了消除对中国技术人员签证歧视的重要性。他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呼吁,印度应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改革方面进行投资,并积极推动与中国企业的合资企业,将技术转让作为未来合作的基石。

印度观察研究基金会的杰出研究员马诺杰·乔希(Manoj Joshi)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表示,虽然印度愿意重新调整与中国的关系,但解决拉达克东部边界问题仍然是取得进展的关键。他强调,目前球在中国一方,印度坚持恢复拉达克的原状,才能使两国关系正常化。

四方安全对话与地缘政治复杂性

地缘政治格局也使印中关系更加复杂,尤其是在“四方安全对话”(QUAD)的背景下。尽管印度总理莫迪澄清QUAD并非针对中国,但该机制的存在无疑对中国构成制衡,特别是在南中国海局势紧张和台湾问题备受关注的情况下。

与此同时,中美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增添了复杂性。卡卡尔少将指出,两国都面临外部压力,而莫迪与习近平的峰会若能取得成功,可能会显著改变全球动态。这一点尤为重要,考虑到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而印度在东南亚的角色也在增加。

尽管两国都表现出愿意前行的意愿,但历史上的对抗和心理创伤仍难以轻易消除。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造成的重大伤亡仍然在双方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烙印。分析人士认为,频繁的外交接触和军事透明度将是建立信任的关键步骤。

他们表示,印度需要采取更积极的态度,不仅要应对国内挑战,还要制定连贯的战略来与中国接触。这不仅包括经济改革,还包括重新评估其外交政策,以平衡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

民族主义与公众舆论的影响

公众舆论和民族主义在印中关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随着边界冲突和贸易逆差的加剧,印度的反华情绪持续高涨。为了推动与中国的合作,印度政府必须通过公共外交和教育来缓和这些负面情绪。

同样,中国的领导层也面临挑战。国内对印度的历史怨恨和领土主张使得公众对两国关系的看法固化。通过透明的对话和文化交流,双方可以在公众层面建立新的认知,为未来合作奠定基础。

随着两国探索和解途径,长期的边界争端、经济失衡和战略不信任都必须得到全面解决。尽管前景复杂,分析人士对两国通过建设性对话实现关系正常化持谨慎乐观态度。

专家们认为,印中两国的未来取决于它们能否超越历史包袱,采取全面、建设性的接触方式,包括加强经济合作和深化民间交流。通过技术、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学术合作,两国可以增强相互理解,减少敌对情绪。

  • 16x9 Image

    贾尚杰

    贾尚杰(Sanjay Jha)是美国之音(VOA)中文部驻新德里特约记者。

评论区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