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含中国、东盟在内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北京近期又积极对东南亚抢推“榴莲外交”,试图扩大其经贸影响力。
观察人士分析,中国此举是为了扩大抗衡华府推出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也着眼东盟将于年底举办的一连串国际峰会,希望藉“水果之王”增话语权,同时不至于因政治冲突对东盟祭胁迫性贸易惩罚,即便施加,效益也有限。然而,随着中国清零政策持续,榴莲业者忧心,巨额贸易恐随时喊卡,冲击销售。
就在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与中国海关总署于7月中签署协议,允许当地鲜食榴莲进入中国市场后,越南官媒越通社(VNA)8月31日报道,中方近半个月内已完成对越南榴莲主要种植区得乐省(Dak Lak)38个榴莲种植区及6个包装单位的检查工作,其中有25座园区已达“环境标准”,获得“中国海关总署好评”。
报道也指出,越南新鲜榴莲已成为继泰国之后,获得中国官方市场准入的第二个国家,可望改善当地数十万农民的收入。
东盟攻中榴莲大饼
中国除了近期准入越南新鲜榴莲之外,也有意与柬埔寨和菲律宾扩大榴莲贸易。综合柬国媒体《高棉时报》(Khmer Times)和Thmey Thmey报道,柬埔寨农林渔业部于8月中对中国农业农村部表示,希望能加速对柬国的胡椒、燕窝及榴莲的卫生检疫协商,也已与中国启动冷冻榴莲试验计画,柬国首批约50吨的冷冻榴莲已送往中国;南华早报则于7月报道,中国与菲律宾已就进口榴莲展开谈判。
此外,中国外长王毅也在7月中出访马来西亚时,称赞有榴莲界“爱马仕”美名的“猫山王”的蛋糕“好吃”。随着“猫山王”榴莲在中国的人气水涨船高,日经新闻报道,大马政府正透过大规模的企业投资,积极建设榴莲种植园。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中国2021年进口约82万1,600公吨的新鲜榴莲,产值估达42亿美元,与去年同比成长幅度高达82.4%,两项数字均为进口水果中的首位,其中绝大部分的进口榴莲来自泰国,外界预估,中国今年鲜榴莲进口量将更为火爆。
中“榴莲牌”抢峰会话语权
不仅榴莲进口额激增,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统计,中国于2022年前七个月与包含东盟在内的RCEP的14个成员国进出口值年增长达7.5%,显示这个全球最大的经贸协定于在今年元旦正式启动之后,政策红利已浮现。
尽管在RCEP之前,中国与东盟早已是双方最大的贸易伙伴,经济往来相当密切,不过谈到中国选在此时对东南亚推动“榴莲外交”的原因,位于东台湾宜兰的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教授兼国际暨两岸事务处国际长陈尚懋认为,北京着眼的是年底将在东南亚举办的一系列国际峰会,希望藉榴莲增强双边关係,提昇自身在峰会中的话语权,因此他认为,“榴莲外交”的政治意涵浓厚。
陈尚懋告诉美国之音:“(今年)11月柬埔寨的东协(东盟年度)系列峰会、然后到泰国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印尼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所以是不是中国大陆也是希望在11月东南亚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前,去掌握、主导话语权,跟去拉近跟东协、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我觉得,‘榴莲外交’在这个时候提出来,绝对有它政治的涵义在。”
抗美IPEF、巩固与东盟贸易
陈尚懋进一步分析,美国于今年5月推出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很明显就是要跟中国为主导的RCEP抗衡,增强与亚太国家的经济联繫。然而,目前IPEF在东盟已吸引包含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7国加入,因此中国也不得不在此时推“榴莲外交”,巩固北京对东南亚的经济影响力。
陈尚懋说:“美国现在开始希望可以对(东盟)经济方面去强化,所以推出‘印太经济架构’IPEF。对于中国来说,当然就必须想办法去回应,所以你看中国大陆从一开始的‘一带一路’、后来的‘疫苗外交’,现在又出现所谓的‘榴莲外交’,如果我们把‘榴莲外交’放在美中在东南亚去竞逐有关经济利益的这一点上的话,就比较容易理解。”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研究项目主任李明江也与陈尚懋的观点一致,他告诉美国之音:“中美在东南亚这种地缘政治较量,毫无疑问,就是中国就是决定怎麽样跟东南亚打交道的最重要因素。‘榴莲贸易’这种中国、东盟双边进行经济关係(的合作),很显然就是(中国)在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对东南亚大多数国家来说,他们看中的就是出口市场、外来投资,还有发展基础设施,这几个方面,美国现在是比较难有大作为,中国是持续在这几个领域不断地加强政策力度和投入更多资源。”
业者忧清零阻出口
中国近期可望大举增进与东盟的榴莲贸易,让当地业者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位于越南胡志明市的榴莲贸易商“Dai Loc Vina JSC”销售经理阮金莲(Nguyen Kim Lien)表示,儘管相关检疫作业预计要到年底才会完成,也就是从越南正式出口鲜榴莲至中国可能还须一段时间,但近期已接获不少中国客户致电洽询,让她对公司未来的前景抱持期待。
阮金莲告诉美国之音:“我们觉得(中国从越南进新鲜榴莲)可以(给)更多农民工作、带来(更高)工资,我们公司觉得开心、觉得这样是好(事)啊。”不过,阮金莲也坦承,她也很担心先前水果遭中国阻止进口的情况再次发生。
去年,中国数个省市陆续宣布在越南进口的火龙果包装上检测出新冠病毒,接着在12月下旬关闭与越南边境,纽约时报中文网报道,当时超过100万的越南火龙果、芒果及波罗蜜业者受到限制措施冲击,部分农民损失惨重。
位于泰国尖竹汶府(Chanthaburi)的泰国榴莲协会(Thai Durian Association)市场总监帕蒂(Patty)也与阮金莲有同样的担忧,她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我们90%的(榴莲)产品都送往那裡,所以我们非常担心像去年11、12月的事情再次发生。我们试图要求泰国政府与中国协商,让运送榴莲变得容易些,但受到中国清零政策影响,这极度困难。”帕蒂指的是去年底中国因严格防疫规定,将从泰国进口的包含榴莲等水果挡在边境,无法送进中国市场,导致水果腐烂。
经济胁迫难奏效
中国不仅清零政策可能冲击外国商品的进口量,与他国的政治冲突也恐阻碍国际贸易。去年3月,中国突然以台湾菠萝有介壳虫害为由禁止输入,但台北认为北京是意图以经济胁迫达成政治目的;2020年,澳大利亚和中国因新冠肺炎起因调查、新疆人权事件现龃龉,中国随后针对澳大利亚牛肉、葡萄酒等商品祭高关税或出口禁令。
然而,南洋理工大学的李明江认为,即便北京先前疑似因政治冲突,对其它国家採取贸易胁迫,但依目前中国愈加看重与东盟关係的态势来看,类似的惩罚性措施不太可能发生用在东盟身上。
李明江说:“中国非常重视跟东南亚国家的关係,所以你很难想像发生一个小事,中国就会在贸易方面採取惩罚性的措施。第二个是,中国其实很重视东南亚民众怎麽样看东南亚跟中国的关係,农产品贸易实际上涉及到众多农民,或者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基层的民众,所以中国要在经济方面对东南亚有任何的施压的话,它也不大可能选择这些普通民众,即使中国它跟东南亚个别国家关係非常恶化,不得不动用这些贸易、经济方面的制裁行为,那麽它可能是用别的手段,比如说官方的贷款、援助项目等等,而不是说就拿某一个领域的产品来进行施压。”
位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东南亚专家芮孟(Greg Raymond)也提出与李明江相似的观点,他以电子邮件回复美国之音:“(中国对东盟祭出)经济胁迫的风险可能很小,因为除了新加坡以外,几乎所有(东盟)国家极其罕见直接批评或对抗中国。”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庄嘉颖则认为,即便中国因政治原因,对东盟部分国家进行经济制裁,从过往经验来看,实际效益恐怕不大。
庄嘉颖告诉美国之音:“这些农产品它其实可以转移到其他的市场去,它算是要一段调整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可能会承受一定的代价,不过在长期找到其他市场的时候,其实这种经济制裁造成的压力会减缓。(中国)当时对臺湾的凤梨(菠萝)做出制裁,后来臺湾凤梨也往其他的市场去销售,还有(遭中国徵关税的)澳洲葡萄酒,虽然在短期内有一定冲击,但后来也找到其他的市场。这其实也表示经济制裁这种政策手法,指标性多于它的实际用途,作用其实是相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