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0:51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1222万 高失业率与学历内卷加剧社会焦虑


北京街头人们路过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外墙的标识。(2024年7月22日)
北京街头人们路过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外墙的标识。(2024年7月22日)

中国教育部预测,202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2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然而,随着就业压力持续加剧,许多毕业生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困境。部分学生通过伪造实习证明或依赖人际关系寻找工作,另有一些人选择考研或考公务员以规避就业压力,导致“学历内卷”问题愈演愈烈。专家警告,如果中国的就业形势继续恶化,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不满。

中国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期公布,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222万人,比去年增加43万人,毕业生将面临更大的求职压力。

尽管中国国家统计局11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城镇16至24岁青年的失业率为17.1%,相比9月份的17.6%和8月份的18.8%有所下降,但不少分析人士质疑这一统计的可信度。去年,中国青年失业率曾一度飙升至21.3%,因此当局决定暂停公布按年龄段划分的失业率数据。之后虽恢复公布,但剔除了在校生,使得青年失业率未再超过20%。

然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张丹丹去年7月公布的研究显示,中国全国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实际高达46.5%,远高于官方公布的数字。

大学毕业即失业 实际找到工作毕业生仅三成?

24岁的阿奇(化名)是一名法律系的应届毕业生,目前在上海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阿奇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坦言,中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毫无参考价值”,因为他观察几年下来,身边真正能找到工作的学长姐跟同学,根本不及三成。

阿奇说:“中国的大学时确实有要你在毕业之前想办法找一份工作,提高整个大学就业率。这个当中造假非常的多,很多就是随便找一个公司,或者是那种行政单位去盖一个公章,象征性说某某某在我们这实习,或者有工作怎样,然后他们就算你已经找到工作了,所以中国官方的大学生就业率,就是完全是不准的,纯粹就是骗人用的。”

他自认非常幸运才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市场中获得实习机会,因为即便是“985”或“211”这类顶尖名校的毕业生,也难保求职顺遂。他举例说,自己老板的儿子今年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由于主修文学类科系,就业难度更高,最终家里只好请托一位在教育局工作的亲戚,“靠关系”为他安排了一个教师职位。

阿奇调侃道,很多毕业生会把“去工厂打螺丝”挂在嘴边,嘲笑自己念完大学四年,最终却只能做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甚至有许多人把送快递和当直播主视为职业的选择。

阿奇说:“中国的大学生毕业了,男生就去当快递,女生就去做直播,做直播累了就点快递,做快递的累了就看直播,就是流行的冷笑话,就业环境非常非常的糟糕,很直观的,你找不到别的工作的状况下,就是去做这两个工作。”

逃避就业 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考公

20岁的韦德(化名)来自四川重庆,高中毕业后即到澳大利亚大学学习法律,今年大二。他表示自己选择出国留学的一大原因,就是对国内未来发展和就业环境的担忧,包括工作难找、压力大、待遇不佳。

韦德形容他留在国内的同学们“特别卷”,每当谈到学习和就业问题,就让他备感压力。他表示,为提升就业率,许多大学对学生的管理愈发严格,学业压力和实习需求也随之增加。一些学生甚至从大一就开始拼命找实习,而找不到的人就花钱购买实习机会,“造假”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韦德告诉美国之音:“我们(中国)现在对大学生的管理和安排越来越像高中了,很早起来上早读,然后一直晚自习到8点半,或者上晚课上到8点半,就尽可能去限制大学生做很多课余的事情,把他们整天就限制在那个环境里面,像管高中一样去管他们。你如果去国内的一些社交平台小红书之类的,你会发现会有很多的,所谓的两万、三万(人民币)或者多少钱,他们能给你弄一个实习证明。”

韦德指出,大学生面临到就业压力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考研究所和考公务员。随着“学历内卷”现象日益加剧,考研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成为部分求职失败者的“避风港”。

韦德说:“我们叫‘脱产考研’,他们很多没考上研究生,或者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可能就先离开学校然后在家里面自己准备一些考试,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这些的,我觉得这个部分还是挺常见的。“

韦德表示,国内的经济状况不佳等各种现象,使同龄人“对未来的期待值”大幅降低,他对中国的未来也持悲观看法,认为许多权利和自由正被逐步压缩。他坦言,未来不会考虑回到中国发展。

大学生:乐观面对就业前景 发掘自身价值

19岁的王琰是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她对未来的就业前景表示乐观。她认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科研项目,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使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她指出,大多数毕业生能够进入大企业或科技公司就业,失业问题在学校并不普遍。

王琰说:“它(成都)确实会比比如说二三线城市就业机会多很多,因为有很多外资企业,或者是一些很大型的公司,会在成都设立一些分部之类,像我们学校旁边就有华为,或者是其他一些科技公司的一些分公司,近水楼台先得月吧。”

作为理工科学生,王琰表示,理科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应用场景确实较文科生更为广泛。然而,她大一时就感受到了来自同侪的内卷氛围,并逐渐意识到过度的竞争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面对未来,她并不打算过于执着与本科专业相关的职业,她认为,适时放松、追求个人的兴趣与热情,也是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王琰说:“有可能会有很多(人),最后从事一个自己专业并不相关的一个领域,比如说,很多是会选择做自媒体,或者说会选择创业,就是人生不一定是要按照自己的专业来这样循规蹈矩的发展,我觉得有个自己喜欢,并且热爱的东西,追求也挺好的。我平时也有一些写作的习惯,我会慢慢积累,说不定哪天,我就是开一个自己的公众号,或者是分享点随笔,当个小作家也挺好的。”

中国经济衰退 教育产业化导致人才供需失衡

中国经济问题专家、美国南卡大学艾肯商学院讲席教授谢田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中国青年失业率逐年上升,经济衰退是主因,随着公司大量裁员、破产,小企业停业,导致就业岗位减少。经济下滑直接影响就业年轻人和大学生的就业。

此外,谢田指出,中国将教育产业化,过度扩招导致教育质量下滑,培养出大量缺乏实际技能的毕业生,许多毕业生的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符,造成供需错配。同时,许多学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继续读研,进一步导致研究生质量下滑,这种教育和市场的错配加剧了就业问题。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谢田建议采取适应性策略。在经济低迷时期可以选择“躺平”思考人生,或寻找出国深造的机会提升自我,或者尝试创业抓住潜在的市场机会。

谢田说:“有时候可能要放下一些身段,中国实际上培养了很多本科毕业生,但实际上这个社会可能需要很多专科毕业生,或技校毕业生就可以做的,所以有时候,你要能屈能伸,要放下你的身段,薪水低一点的你也去做,可以在底层磨练磨练,砥砺一段时间以后,如果经济回复的时候,你才有更好的机会。”

学者:失业情况若未缓解 中共恐面临更大挑战

位于中台湾嘉义的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教授孙国祥则表示,中国的高青年失业率不仅引发社会不满,也对政局稳定构成挑战。许多年轻人对政府政策感到失望,“白纸革命”和日前郑州的夜间骑行运动就是这种不满情绪的表现。他认为,如果这些问题无法缓解,可能进一步削弱政府在民众心中的信任度。

他进一步表示,就业压力也促使部分年轻人选择出国工作,导致人才外流。这不仅削弱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也使部分人才无法将所学及时应用,影响国内的创新与经济发展。

“现在中国还把退休年龄延长,如果中国经济没有取得一个比较好的内循环跟外循环,那中国大陆青年的失业率,可能一时半载是无解的,可能会延续好几年,每一年都必须还要消化,前一年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孙国祥说。

评论区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