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 —
2013年3月,中国光伏产业的龙头老大、无锡尚德(Suntech)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九家中国银行的压力下被法院勒令破产重整。这是中国首家大型太阳能企业宣告破产,也是迄今为止世界太阳能业界中规模最大的一桩破产案。
*中国光伏业遭遇寒冬*
曾经红极一时的无锡尚德2001年创建,仅用十年时间便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厂商,2011年的装机容量达到210万千瓦。公司2005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值最高曾达到160亿美元,创办人施正容也在当年成为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尚德迅速取得的巨大成功引让中国各地政府、大小企业和投资者对光伏产业趋之若鹜。一时间,大大小小的太阳能组件生产厂商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各地涌现。仅浙江一省,从事光伏产品制造的厂家就多达200多家。
“很多企业把生产太阳能电池板看作是绝好的商机,”美国进步研究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中国能源与气候变化政策分析师韩美妮(Melanie Hart)说,“因此,在需求还很高的时候,形形色色的企业都大举进军太阳能市场。我听说到的甚至有酒厂、皮革企业和发电机制造企业都把太阳能看作是捞一笔的良机。这些企业就开始办厂生产太阳能板,然后出口。”
*中国光伏业产能严重过剩*
然而,中国企业一窝蜂似的涌入太阳能组件制造领域,给全球光伏产业带来严重后果。乔治·华盛顿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肯·茨魏贝尔说:“事实上,正是因为中国光伏业发展太快,致使太阳能电池板在世界范围内供大于求,使得太阳能板的价格暴跌,并使全球光伏企业遭遇一场危机。”
自2005年以来,中国光伏产品制造呈爆炸式增长。从2008到2012年的短短五年里,中国光伏产品制造能力提升了10倍,其后果却是产能严重过剩。2011年,中国光伏产品组件的总产能达到30吉瓦(1吉瓦=1000兆瓦),而全球总需求为20吉瓦。预计2013年全球光伏需求为30-35吉瓦,中国在2012年的产能就已经达到40吉瓦。
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太阳能行业协会副总裁约翰· 斯墨尔诺(John Smirnow)也无不感叹:“全球太阳能产业失衡是毫无疑问的。”
*光伏企业利润空间锐减*
产能过剩导致太阳能组件的价格暴跌,仅在过去两年,国际市场上的太阳能电池板价格就下跌了66%,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自身和整个国际光伏产业的效益。
“所有的厂商都在以极低的价格销售产品,有些情况下甚至是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卖出的每一套太阳能电池板都在赔钱,” 乔治·华盛顿大学太阳能研究所的茨魏贝尔说。
据统计,2012年上半年,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的毛利率均不到1%,有的甚至为负。在光伏行业中,毛利率低于10%就难以盈利。包括无锡尚德、江西赛维和英利在内的中国十大光伏企业累计负债高达1100亿元人民币。以尚德为例,公司在破产时净亏损16亿美元。
*严重依赖出口*
中国光伏行业的一大困境是严重依赖海外市场,产品出口率在90%以上。 “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量很大,但国内消费却不高,”韩美妮说,“这就意味,尽管中国在太阳能市场占据支配地位,但只是在生产方面,而不是消费方面。”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对光伏产品的需求下降。进入2011年,美国和欧盟等主要中国光伏产品进口市场加大了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力度。美国已经从去年年末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24%-36%的关税。而欧盟也有可能效仿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但中国光伏行业的真正问题并非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围剿,而是其自身内部。
*产能过剩拖累技术革新*
几年前,在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崛起的时候,很多业内人士都曾认为,中国企业参与竞争将有利于太阳能领域的技术革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但事实却是中国企业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而非技术革新。“中国厂家在生产方面的创新只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成本,大批购入生产原材料。中国在设计和提高太阳能电池功能方面创新不足。这方面的创新主要还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茨魏贝尔说。
长期以来,中国的光伏企业,无论大小,一直遵循相同的发展模式。它们在地方政府扶植下从国有银行获得大量低息贷款,然后从国外采购生产设备,建越来越大的厂房,生产常规太阳能组件,却很少将精力用于研发。
事实上,自中国企业大举进军光伏产业以来,业内就鲜有重大的技术突破。一些业界人士认为, 中国光伏厂商肆无忌惮地扩张生产规模使整个行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扼杀了技术创新。茨魏贝尔表示,产能过剩造成的低价格使以薄膜为基础的下一代光伏技术难有作为,因为在目前的价格水平上,新技术无法进一步降低成本。
*地方政府要脸面*
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虽然降低了生产成本,却造成光伏产品价格暴跌,产能严重过剩。本来,效益不好的企业可以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但地方政府的介入打破了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 美国进步研究中心的韩美妮说:“你会发现地方政府基本上会认为它们当地的太阳能企业太大而不能倒,所以会调集很多资源让这些企业存活。”
出于形象和政绩考虑,地方政府不愿看到自己地盘上的光伏企业倒掉。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动用地方财政为企业提供支持。这就使得本该破产的企业得以苟延残喘。长此以往,地方政府阻碍了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加剧了光伏业产能过剩的根本性问题。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担心,这些大型光伏企业一旦破产所带来的大规模裁员,会引起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动荡。
据中国媒体报道,另一家巨亏的大型光伏企业江西赛维曾经申请破产保护,但被江西政府驳回,原因是政府无法接受如此大的一家企业破产。
*国家政策不给力?*
在出口受挫的情况下,中国的光伏企业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希望政府出台新的措施,刺激国内市场对太阳能的消费。实际上,中国中央政府的确在加大努力吸收部分过剩的产能。国务院公布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提出,在2015年将太阳能发电的装机容量提高到21吉瓦,达到2010年的25倍。
但即便如此,如果产能降不下来,政府所做的也是杯水车薪。此外,中国电网和电力输送配套设施的限制也成为瓶颈,限制了中国光伏电力的发展。
中国最大的电力公司国家电网一直没有购入光电和风电,原因是担心电力不稳会破坏电网。而且国家电网在收购光电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价格与传统煤电的价格一样。因此,如果得不到政府补贴,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等新能源就几乎没有竞争力。
*全球光伏前景仍光明*
业内人士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光伏业正在经历一段痛苦的重新整合时期,目前光伏行业的困境是暂时性的。太阳能行业协会副总裁斯墨尔诺说:“我认为,我们目前正在经历一个整合阶段,很多其它行业也都有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汽车行业最早在美国起步的时候有400多家独立的汽车厂商,现在美国还在运作的汽车厂商只剩下那么几家。”
乔治·华盛顿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肯·茨魏贝尔认为,市场发出的一些积极信号让人们有理由对全球光伏行业的未来感到乐观。 “太阳能市场本身增长还是很快的。去年的涨幅达到50%,今年很可能会再增长50%,而且增长的基础比以往更坚实,原因是世界‘阳光地带’,比如中东、东南亚、澳大利亚、非洲和南美正在成为新兴市场,采购相当数量的太阳能电池板。”
*新领导层需解决产能过剩*
然而,对于中国光伏行业来说,要想真正走出目前的困境就必须将过剩的产能降下来。产能过剩是目前中国以政府主导、靠投资拉抬GDP发展模式的一大问题,不仅在新能源领域,而是几乎遍及中国经济的诸多方面,从重工业到楼市。
解决产能过剩是中国新一届领导层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归根结底是要改革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使其从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转变成靠市场主导的消费拉动。
华盛顿智库传统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史剑道(Dreck Scissors)说:“通过改革让中国回到市场可以有助于中国从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转型到以消费主导的增长模式上。这种转变对中国来说是正确的,但不会是容易的。”
的确,这种改变将不会是容易的。从目前的救市措施来看,地方政府接手负债累累的光伏企业正越来越可能成为一个选项。国有化的光伏企业不仅会拖累地方财政,也会令产能过剩的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还会加剧中国与美、欧等其它主要光伏产品生产国的贸易摩擦。
*中国光伏业遭遇寒冬*
曾经红极一时的无锡尚德2001年创建,仅用十年时间便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厂商,2011年的装机容量达到210万千瓦。公司2005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市值最高曾达到160亿美元,创办人施正容也在当年成为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尚德迅速取得的巨大成功引让中国各地政府、大小企业和投资者对光伏产业趋之若鹜。一时间,大大小小的太阳能组件生产厂商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各地涌现。仅浙江一省,从事光伏产品制造的厂家就多达200多家。
“很多企业把生产太阳能电池板看作是绝好的商机,”美国进步研究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中国能源与气候变化政策分析师韩美妮(Melanie Hart)说,“因此,在需求还很高的时候,形形色色的企业都大举进军太阳能市场。我听说到的甚至有酒厂、皮革企业和发电机制造企业都把太阳能看作是捞一笔的良机。这些企业就开始办厂生产太阳能板,然后出口。”
*中国光伏业产能严重过剩*
然而,中国企业一窝蜂似的涌入太阳能组件制造领域,给全球光伏产业带来严重后果。乔治·华盛顿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肯·茨魏贝尔说:“事实上,正是因为中国光伏业发展太快,致使太阳能电池板在世界范围内供大于求,使得太阳能板的价格暴跌,并使全球光伏企业遭遇一场危机。”
自2005年以来,中国光伏产品制造呈爆炸式增长。从2008到2012年的短短五年里,中国光伏产品制造能力提升了10倍,其后果却是产能严重过剩。2011年,中国光伏产品组件的总产能达到30吉瓦(1吉瓦=1000兆瓦),而全球总需求为20吉瓦。预计2013年全球光伏需求为30-35吉瓦,中国在2012年的产能就已经达到40吉瓦。
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太阳能行业协会副总裁约翰· 斯墨尔诺(John Smirnow)也无不感叹:“全球太阳能产业失衡是毫无疑问的。”
*光伏企业利润空间锐减*
产能过剩导致太阳能组件的价格暴跌,仅在过去两年,国际市场上的太阳能电池板价格就下跌了66%,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自身和整个国际光伏产业的效益。
“所有的厂商都在以极低的价格销售产品,有些情况下甚至是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卖出的每一套太阳能电池板都在赔钱,” 乔治·华盛顿大学太阳能研究所的茨魏贝尔说。
据统计,2012年上半年,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的毛利率均不到1%,有的甚至为负。在光伏行业中,毛利率低于10%就难以盈利。包括无锡尚德、江西赛维和英利在内的中国十大光伏企业累计负债高达1100亿元人民币。以尚德为例,公司在破产时净亏损16亿美元。
*严重依赖出口*
中国光伏行业的一大困境是严重依赖海外市场,产品出口率在90%以上。 “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量很大,但国内消费却不高,”韩美妮说,“这就意味,尽管中国在太阳能市场占据支配地位,但只是在生产方面,而不是消费方面。”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对光伏产品的需求下降。进入2011年,美国和欧盟等主要中国光伏产品进口市场加大了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力度。美国已经从去年年末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24%-36%的关税。而欧盟也有可能效仿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但中国光伏行业的真正问题并非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围剿,而是其自身内部。
*产能过剩拖累技术革新*
几年前,在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崛起的时候,很多业内人士都曾认为,中国企业参与竞争将有利于太阳能领域的技术革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但事实却是中国企业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而非技术革新。“中国厂家在生产方面的创新只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成本,大批购入生产原材料。中国在设计和提高太阳能电池功能方面创新不足。这方面的创新主要还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茨魏贝尔说。
长期以来,中国的光伏企业,无论大小,一直遵循相同的发展模式。它们在地方政府扶植下从国有银行获得大量低息贷款,然后从国外采购生产设备,建越来越大的厂房,生产常规太阳能组件,却很少将精力用于研发。
事实上,自中国企业大举进军光伏产业以来,业内就鲜有重大的技术突破。一些业界人士认为, 中国光伏厂商肆无忌惮地扩张生产规模使整个行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扼杀了技术创新。茨魏贝尔表示,产能过剩造成的低价格使以薄膜为基础的下一代光伏技术难有作为,因为在目前的价格水平上,新技术无法进一步降低成本。
*地方政府要脸面*
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虽然降低了生产成本,却造成光伏产品价格暴跌,产能严重过剩。本来,效益不好的企业可以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但地方政府的介入打破了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 美国进步研究中心的韩美妮说:“你会发现地方政府基本上会认为它们当地的太阳能企业太大而不能倒,所以会调集很多资源让这些企业存活。”
出于形象和政绩考虑,地方政府不愿看到自己地盘上的光伏企业倒掉。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动用地方财政为企业提供支持。这就使得本该破产的企业得以苟延残喘。长此以往,地方政府阻碍了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加剧了光伏业产能过剩的根本性问题。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担心,这些大型光伏企业一旦破产所带来的大规模裁员,会引起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动荡。
据中国媒体报道,另一家巨亏的大型光伏企业江西赛维曾经申请破产保护,但被江西政府驳回,原因是政府无法接受如此大的一家企业破产。
*国家政策不给力?*
在出口受挫的情况下,中国的光伏企业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希望政府出台新的措施,刺激国内市场对太阳能的消费。实际上,中国中央政府的确在加大努力吸收部分过剩的产能。国务院公布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提出,在2015年将太阳能发电的装机容量提高到21吉瓦,达到2010年的25倍。
但即便如此,如果产能降不下来,政府所做的也是杯水车薪。此外,中国电网和电力输送配套设施的限制也成为瓶颈,限制了中国光伏电力的发展。
中国最大的电力公司国家电网一直没有购入光电和风电,原因是担心电力不稳会破坏电网。而且国家电网在收购光电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价格与传统煤电的价格一样。因此,如果得不到政府补贴,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等新能源就几乎没有竞争力。
*全球光伏前景仍光明*
业内人士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光伏业正在经历一段痛苦的重新整合时期,目前光伏行业的困境是暂时性的。太阳能行业协会副总裁斯墨尔诺说:“我认为,我们目前正在经历一个整合阶段,很多其它行业也都有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汽车行业最早在美国起步的时候有400多家独立的汽车厂商,现在美国还在运作的汽车厂商只剩下那么几家。”
乔治·华盛顿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肯·茨魏贝尔认为,市场发出的一些积极信号让人们有理由对全球光伏行业的未来感到乐观。 “太阳能市场本身增长还是很快的。去年的涨幅达到50%,今年很可能会再增长50%,而且增长的基础比以往更坚实,原因是世界‘阳光地带’,比如中东、东南亚、澳大利亚、非洲和南美正在成为新兴市场,采购相当数量的太阳能电池板。”
*新领导层需解决产能过剩*
然而,对于中国光伏行业来说,要想真正走出目前的困境就必须将过剩的产能降下来。产能过剩是目前中国以政府主导、靠投资拉抬GDP发展模式的一大问题,不仅在新能源领域,而是几乎遍及中国经济的诸多方面,从重工业到楼市。
解决产能过剩是中国新一届领导层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归根结底是要改革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使其从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转变成靠市场主导的消费拉动。
华盛顿智库传统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史剑道(Dreck Scissors)说:“通过改革让中国回到市场可以有助于中国从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转型到以消费主导的增长模式上。这种转变对中国来说是正确的,但不会是容易的。”
的确,这种改变将不会是容易的。从目前的救市措施来看,地方政府接手负债累累的光伏企业正越来越可能成为一个选项。国有化的光伏企业不仅会拖累地方财政,也会令产能过剩的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还会加剧中国与美、欧等其它主要光伏产品生产国的贸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