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8:36 2025年1月24日 星期五

中国打喷嚏,全球经济会感冒吗?


资料照: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烂尾楼 (2011年5月11日)
资料照: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烂尾楼 (2011年5月11日)

中国经济明显恶化,引发各界对复苏时程的质疑,国际市场尤其担心中国经济疲软的外溢效应。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超过三成,如果中国打喷嚏,全球肯定会著凉,但也有人认为,中国是世界制造工厂,消费力道仍不如欧美买家,因此,唯有依赖中国市场的亚洲经济才会跟著降温。至于一带一路,这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力推的大洒弊工程,他们说,中国若阮囊羞涩,未来也势必得缩减扩张规模。

中国经济的荣景不再,除了进出口衰退、外资持续出逃外,国内消费的动能也不足。据官方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7月份出口同比下降14.5%,连续三个月走跌;而进口则同比下降12.4%,连五个月衰退。至于国内消费,受到房企接连爆发债务危机等不利因素的拖累,动能严重不足。且官方似乎因经济数据过于难看,已接连宣布将暂停消费者信心指数及青年失业率的发布。

外资的中国热尤其明显降温。据《路透社》7月底引述全球金融数据供应商路孚特(Refinitiv)的统计显示,光是今年第二季,主要投资中国的共同基金已净流出6.74亿美元。同时,有近1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报道还引述评级机构晨星(Morningstar)的调查指出,全球十大主投中国市场的基金规模,已较2021年的高峰期,平均缩水四成左右。以瑞银(UBS)的中国机会股票基金(China Opportunity Equity Fund)为例,截至6月底,资产已缩至45亿美元,只剩下2021年初的四分之一。

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消费和投资纷纷失灵,中国经济要熄火了吗?更严重的是,中国经济疲软的外溢效应有多大、会重创到哪些国家呢?


郭良平:中国经济引擎熄火,不利全球经济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高级研究员郭良平 (照片提供: 郭良平)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高级研究员郭良平 (照片提供: 郭良平)

对此,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高级研究员郭良平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疲软的外溢效应很严重,对很多国家都不利。

郭良平说:“中国多少年了都是占全球增长的驱动力的30%以上,中国这个引擎如果说熄火的话,那肯定对全世界都不利,对美国也不利,美国也很担心,这个引擎现在熄火了,世界经济就更难办了。因为它(中国)进口的原料、市场都在外边。现在市场下降很多,(中国)产能肯定要往下降,进口的能源、原材料也会大幅下降,那就影响到很多国家了。那就是说,中国打喷嚏,别的国家肯定要感冒了。”

郭良平说,美国债务水平也高,全球经济目前无法单靠美国撑,因此,他呼吁,美中在宏观经济政策上互相协调,对双方都有利,也有助于拉抬全球经济。

不过,位于台北的国立政治大学经济系特聘教授

台湾陆委会副主委林祖嘉(美国之音杨明拍摄)
台湾陆委会副主委林祖嘉(美国之音杨明拍摄)

认为,中国经济和消费实力并没有大到会拖累欧美经济,因为中国还是生产者,对欧美出口多于消费进口。他说,相较之下,台湾、香港、东盟(ASEAN)等亚洲国家的出口和观光客来源较依赖中国,也易受到中国经济疲软的负面冲击。

中国减少进口 亚洲经济恐降温

林祖嘉说:“大陆经济不好,所以进口也会少一点,但是对美国来讲,这个比例还是低。那对台湾来讲,这个比例就很高了,因为我们对大陆出口占我们出口的四成,现在已经掉到大概三成五左右。所以,我觉得大陆景气不好,对周边国家的直接影响会比较大,其中台湾是最直接的影响,未来可能韩国、日本受到影响都会比较大一点。”

但他说,最近中国开放旅游,赴日本、韩国的中国观光客增加,因此,部分亚洲国家未来可望受惠于中国旅游消费扩张的外溢效果。

林祖嘉坦言,中国今年的出口、消费表现的确疲软,通缩压力也偏高,但因为中国民间的储蓄率仍很高,金融体系也不如欧美市场发达,并未充斥太多衍生性商品或连动债,因此,房企接连爆雷的金融风暴应还在可控范围。他认为,这也是为什么官方还在观望,尚未祭出强烈的刺激政策的背后原因。在此前提下,他预期中国今年5%的经济成长目标,应该还是可期。

受到美中地缘竞争加剧的影响,墨西哥、加拿大已取代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这是中国出口表现疲软的原因之一。但林祖嘉说,美国不生产的消费品仍多,因此,不向中国买,逆差是转向其他国家,并无助美国改善其对外的贸易赤字。

不过,他强调,美国对华祭出的诸多高科技限制,确已收到部分成效,不仅减缓了中国的科技进展,也延缓了中国要追上美国的速度和时间,虽然美中科技战的最终胜负未来将取决于两国自身科技的进步速度。

美国采购转向墨西哥

位于日本东京的经济产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托尔贝克(Willem Thorbecke) 。(照片提供: 托尔贝克)
位于日本东京的经济产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托尔贝克(Willem Thorbecke) 。(照片提供: 托尔贝克)

位于日本东京的经济产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托尔贝克(Willem Thorbecke)也同意,就全球经济而言,中国仍是供应国,而非买家,所以,中国经济打喷嚏让全球经济感冒的程度,仍不如美国经济的外溢效应,但亚洲国家确会受到负面冲击,不管是制造业、还是观光收入。

他以电邮回覆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人民币和亚洲各国货币同步走贬,都让中国和亚洲制造的商品仍保有价格优势,对财政赤字偏高的美国来说,仍是采购的主要来源地,而且美国虽基于地缘竞争,减少进口中国制商品,但向亚洲采购的商品仍使用了部分中国制零件。

托尔贝克说:“许多最终产品可能来自越南或其他东盟国家,而非中国制。但中国仍可受惠,因为越南制产品仍使用了中国制的零件,或是由工厂迁至越南的中国企业所制造。”

托尔贝克说,墨西哥成为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这非常不利于中国未来的出口表现,但美国也相对要付出较高的价格,来买墨西哥货。

他说,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因此,美国采购的引擎一停,再加上国内房市的崩盘、民众因经济前景不佳而削减消费,都让中国经济雪上加霜。但他相信,虽然经济充满挑战,中国官方有很多政策工具可以刺激景气,只不过,他呼吁习近平能放开言论自由,广纳民间建言,共同找出创新的救市方案。

托尔贝克说:“如果习主席被视为最终的决策者,他的见地可能不足以带领14亿人民走出困境。(他若)愿意广纳异议建言,可以避免同温层思维,找出有创意的解决方法。”

出逃中国的热钱仍放眼亚洲

中国经济面临的另一大冲击是外资出逃,不管撤厂撤资的外商、还是从股汇债等资本市场撤退的热钱。

但台北学者林祖嘉说,这些外资仍大多仍停泊在香港或新加坡等地观望,等待下一个在亚洲的投资机会,其中,部分短期资金因美中利差扩大而回流美国,但最后会不会投入美国产业,要看最终的投资诱因。

林祖嘉说:“现在我们看到,最多的钱停靠的应该是新加坡,显然大家认为在东南亚,不管是日本、台湾、香港,未来产业发展机会还是比较大,所以,主要的钱还是停靠在这里比较多。(回)到美国去,短期因为利率利差而让有些短期的钱过去,这个是有的,但是未来的钱会不会真的流进去?最重要的还是看美国本身产业发展机会够不够。”

部分观察人士认为,中国经济疲软的外溢效应可能是今年最大的地缘政治危机,其中,对习近平力推的“一带一路”工程可能冲击最大。

资金若不足,一带一路缩减规模?

据美国智库布鲁斯金学会高级研究员杜大伟(David Dollar) 2020年的研究报告,一带一路在2013-2020年的7年间,中国每年约挹注500-10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的基础建设,其中约三分之二都用于兴建发电厂或铁路等交通运输建设。中国官媒如《人民日报》近期也曾夸口,此倡议10年来已带动沿线国家近万亿美元的投资规模,不过,由于美中对峙加剧、伙伴国指控陷入中国的债务陷阱及国际对中国战略目的之质疑四起,都让一带一路变得越来越滞碍难行,意大利是最近一个宣布退出的国家。

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戴炳然说,一带一路若打通陆路、水路,将能大大促进全球经济的交流,对全世界都有好处,不过,可惜的是,近年受到意识型态和国际政治的干扰,再加上三年疫情的冲击,未来的操作性、资金规模和扩张程度都应该会受限。

戴炳然告诉美国之音:“这两年肯定是不会太扩张的,有人觉得,(一带一路)对他们不利,他们不想干,那不干就不干吧!这不好强求人家。以后的话,我估计(中国)会比较谨慎,特别是国外的合作项目,在考虑自己的方向、本身企业性的可操作性方面,都应该比较慎重。现在说(缩减)规模怎么样?我也没统计材料,我感觉是收缩了不少了。

新加坡学者郭良平也说,国际局势对中国不友好,使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在美中大国角力间摇摆,让此倡议更难操作。但一带一路是习近平力推的主干外交政策,因此,在中国尚无人敢倡议调整、打脸习近平,至少从公开的官宣观察,尚无任何调整总体思路的迹象。但他说,中国经济疲软后,若出现资金不足,一带一路也难以为继。

郭良平说:“中国国内的困难非常巨大,你要拿出那么多钱再往外面投(一带一路),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我想他肯定会调整的,虽然不宣扬,因为这是个很高调的中国外交政策方面的一个主干,你要是大规模的、高调的调整,你知道中国人很好面子嘛。所以,他拿不出钱的话,他没有办法,不调也得调(整)呀!”

评论区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