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和缅甸就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另一方面战争场景也时有重演。在清朝乾隆皇帝时期,来自云南的大军又一次猛扑缅甸。清军四度攻缅失败,两国议和,这奠定了当今中缅边界的基本格局,不过,大清帝国虽然军力鞭长莫及,在心态上却把缅甸视为自己的藩属。
*清朝四攻缅甸而不下*
缅族英雄阿朗帕耶(Alaungpaya,中文史籍称“雍籍牙”)在东吁王朝废墟上建立起了贡榜王朝。新王朝迅速崛起,统一了缅甸,还挥师攻破东边的暹逻(泰国),将其国都大城(Ayutthaya)付之一炬。老挝也向缅甸称臣。在缅军北上征讨掸邦期间,一些掸族土司逃入云南求救,缅兵在边界地区和正值鼎盛期的大清帝国擦撞。乾隆皇帝决心“平缅”。
1765年,云贵总督刘藻派兵攻打缅甸边境城镇景栋(Kengtung)。虽然缅军主力远在暹逻,但留守部队轻松挫败了中国军队并追杀到云南蒲洱。刘藻羞愧自杀。这是乾隆时期对缅甸第一次用兵。
1766年,乾隆帝派杨应琚任云贵总督,二度攻缅。杨应琚决定与其争夺边境城池,不如直捣缅都。然而,清军刚一入境就遭到反击。缅兵乘势占领云南境内的几个掸邦部落地区。清帝国第二次攻缅又告失败。乾隆帝将杨应琚“赐死”。
1767年冬,清朝对缅甸发动了第三次进攻。清庭认为前两次攻缅失利是因为汉人绿营兵无能,于是这一次动用了满人八旗精锐。乾隆帝还把在新疆立下战功的悍将明瑞调任为云贵总督。战事开始时,八旗兵果然来势凶猛。明贵亲率大军深入境内,逼近缅都阿瓦(Ava)。
缅王辛标信(Hsinbyushin,中文史籍称“孟驳”)拒绝逃亡,坐镇阿瓦指挥抵抗。清军主力深入异域后补给吃紧,成了强弩之末。1768年,明瑞的远征军被从暹逻返回的缅军主力包围在眉苗(Maymyo)。清军弹尽粮绝,冒死突围,几乎全军覆灭。明贵身受重伤,在树下自尽。第三次攻缅惨败。
傅恒不等雨季结束就展开攻势。清军初战不利,无法突破缅军在边境地区的防线。主力部队困在缅甸老官屯(Kaungtong )。大批将士因染瘴疠而死,傅恒本人也病倒了。
久经沙场的缅军主帅摩诃梯诃都罗(Maha Thihathura)认为,中国人多地大,缅甸不易久战,不如乘胜言和。1769年末,两军将领在老官屯谈判。双方同意两国遣使通好。清军毁炮焚舟,撤回云南。傅恒回国不久病逝。
两国帝王都对老官屯和约不满,因此并未执行。辛标信国王撕碎了前线报上来的和约,还给摩诃梯诃都罗送去了一套女装。而乾隆皇帝看到缅王送来的文书不合天朝体礼,根本就不是大臣描述的“贡表”。他下令闭关禁市,切断跨境贸易,继续在边境部署重兵。
缅甸凭实力守住了国土。不过,和中国相比,缅甸毕竟是小国,北方威胁一日不去,国家便一日不得安宁。趁缅甸无瑕东顾之际,暹逻收复了大部失地。
1790年,缅王波道帕耶(Bodawpaya,中国史籍称“孟云”)与清庭议和,缅甸同意向清朝每十年派遣一次使团。在缅人看来,缅甸维持了独立,守住了领土。但在中国史官笔下,这是缅王请降,“遣使朝贡”。乾隆皇帝自豪地把平定缅甸列入他的“十全武功”。
*中国把缅甸视为藩属*
缅甸和朝鲜、安南(越南)、暹逻等周边国家被大清帝国列为礼部管辖的“四夷朝贡之国”,其中缅甸“十年一贡”。不过,中国管不到缅甸的内政,而且按照厚往薄来的惯例,进贡国得到的赏赐其实比皇帝收到的贡物要多得多。
清缅议和后大约一百年,两国基本相安无事。贡榜王朝腾出手来向西扩张,攻占阿拉干、曼尼普尔和阿萨姆,直接威胁到已在印度建立殖民地的英国利益,而英国也正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英缅交战,贡榜王朝由盛转衰。三次英缅战争之后,缅甸在1885年亡国,沦为英国殖民地。
对这些重大变故,国力衰落的清王朝根本插不上手。战争期间,清庭曾以宗主国自居过问缅甸事务,但缅甸表示此事与中国无关,只期望法国干预;英国则称所谓朝贡不过是交换文书礼物而已。不过,英国吞并缅甸后便与中国接壤,存在划定边界和开市通商的实际需要,承认“虚名”,可换“实利”。
1886年,两国签订了《中英有关缅甸和西藏的协定》(中国史籍称《中英缅甸条款》)。按照协议的英文说法,英国愿意循例每十年派一支由缅人组成的高级使团携带地方物产前往中国,而中国承认英国在缅甸享有随意独断权力。两国还同意划定滇缅边界并讨论通商事宜。另外,英国同意暂不派使团由印度入藏,而中国同意鼓励西藏通商。中国对缅甸条款的总结是:英国答应“代缅入贡”。
如今一提起缅甸,很多中国人就理所应当地说,缅甸当初曾是中国的属国!
中英签订缅甸条约后的大约半个世纪,日本全面入侵中国,英国治下的缅甸成了中国国民政府的抗日生命线。不久,日军大举进攻缅甸。
说古论今,接下来请看缅甸的中国冲击波(3):缅北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