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在中国造就了象刘翔和李宁这样的体育明星,同时也让更多的普通中国人看到金牌和荣耀给他们带来的经济上的成功。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并不很成功的运动员来说,他们的运动生涯结束后,却面临着艰难的生活窘境。在中国人为自己的选手获得越来越多的金牌欢呼的时候,也有人开始呼吁这个成功的金牌制造机器给予运动员更多的关怀。
*金牌的巨大含金量*
到8月22号,中国已经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了47块金牌,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已经取得的金牌数。奥运金牌选手带给中国人的喜悦和骄傲自不必说,中国人也早已习惯看到这些成功的运动员随后可能获得的巨大经济回报。
田径明星刘翔在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上因伤退出比赛固然让中国人感到失望,但这并没有改变他作为中国最成功的体育明星这样一个事实。美国“新闻周刊”引用的数字显示,这名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110米栏金牌的年轻人去年的收入达到1.6亿元人民币。这使他成为继NBA篮球明星姚明之后最为富有的中国运动员。
*多人面临生存挑战*
但是对于众多没有取得这样显赫成绩的中国运动员来说,他们的境况则和刘翔们有着天壤之别。
自称为“中国民间意见领袖”的薛涌在“博客中国”上的一篇文章,让人们看到那些从小就被送进奖牌制造工厂,但不是那么成功的中国运动员们面临的生存挑战。
文章谈到了从9岁就开始马拉松训练的名叫郭萍的运动员的遭遇。文章说,“在郭萍26岁退役的时候,除了小学文化程度和因运动受伤垮掉的身体之外,什么都没有得到。”
*缺乏教育和生存技能*
即便是一些曾经成功的运动员,也因为缺乏生存技能,在退役后艰难求生。此前的一些见诸报端的故事让中国人感到震惊。例如一个名叫艾冬梅的前北京马拉松冠军,退役后竟靠在街头卖爆米花和廉价服装为生。另一个名叫邹春兰的前中国举重冠军,在公共浴室当搓澡工。
在中国的网站上,有人挪谀说,“中国运动员 = 国家公务员 + 半文盲。”而这却不幸是中国运动员训练体制的真实写照。
薛涌在他的博客文章中引用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的数字显示,中国每年退役的运动员估计有6千人,而其中四成很难找到工作。
香港时事评论员何亮亮说,中国政府应该思考怎样解决这样的训练体制造成的问题。
“这个问题确实是中国现在这样的体育培养体制下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于这些从童年开始就接受专业的体育训练的人来说,我想一方面要让他们象同年龄的孩子一样来接受教育。另外就是还要增强他们除了体育,除了争金牌以外的其他的一些技能。”
何亮亮说,运动员们在奥运会上的成功,可能促使更多的家庭将孩子送进体校,尤其是那些经济窘困的家庭,或者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的家庭,因为这可能是他们孩子走向成功的一个出路。
*体校23万学生需留后路*
纽约时报在北京奥运会前刊登的一篇文章说,中国各地体育学校的学生人数超过23万,而这些体校只重培训,以牺牲教育作为代价。文章引述前中国跳水教练于芬的话说,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奥运金牌获得者。于芬希望家长们看到,这些孩子们必须接受教育,为自己留条后路。
薛涌的博客文章引述体育社会学者徐永立的话说,现在这个体制正在逐步得到改进;国家正在努力让运动员们接受全面的教育。但是薛涌也承认,“要为每一名退役的运动员提供教育和工作岗位的花费是巨大的,即使现在也还是无法完成。”
时事评论员何亮亮则认为,中国目前其实有能力做到改善这些运动员的生存状况,但是政府和舆论都要采取行动。
“我想整个体制上需要有个设计。以中国现在社会发展的情况,我相信还是能做得到的。关键还是在于北京,或者体育总局是不是重视,或者包括国家,全民。因为这也需要有民众和舆论的参与。”
何亮亮说,“新京报”一篇文章提醒中国人,对奥运会的喜悦和骄傲到闭幕的时候就可以放下了;奥运之后中国人应该更多地反省中国体育还存在什么问题。何亮亮说,政府和公众都应该重视和讨论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奥运,中国,体育明星,运动员,生活,金牌制造机器
相关内容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