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开赛以来,中国军团的金牌数量高居榜首,遥遥领先。从1984年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到今天成为奥运奖牌大国,中国培养运动员靠的是什么?
在什刹海体校乒乓球馆里,记者见到吴佳牧娃。这位回族女孩去年从老家辽宁来这里学习,至今不过半年。别看她个头不高,可是心气儿却很高。
“心目中有没有一个你喜欢的运动员做为你的目标呢?
张怡宁。
你的梦想是什么?
世界冠军。”
在羽毛球馆里,正在进行训练的张蕊心怀同样的理想:“今年没有机会了,下一届应该有可能,下届奥运会争取拿冠军。”
“你心目中的偶像是谁呀?
张宁。”
吴佳牧娃今年9岁,张蕊已经19岁。在什刹海体校里,不论年龄大小,学员们似乎都有这样一个冠军梦。
孩子们的理想决非痴人说梦。自建校以来,这所学校已经培养出30多位世界冠军,6位奥运冠军。体坛名将马燕红、张津京、奎媛媛,乒乓名将王楠、王晨、张怡宁,跆拳道奥运冠军罗薇,女排奥运冠军冯坤,都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登上冠军领奖台的。
副校长石风华说,这次北京奥运会的参赛选手中也不乏什刹海体校培养出的运动员:“我们学校目前出征奥运军团大名单上有的是跆拳道选手、拳击选手,还有一名是击剑选手;非奥项目呢,武术有我们一名选手。目前总的来看,就我们了解,从这个学校培养和输送的加上自己的运动员,有9位左右。”
北京什刹海体校始建于1958年,原为一所业余体校,现在是国家级重点体育中等专业学校和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校以来,学校总共培养了3000多名优秀体育人才。
*集合国家力量兴办竞技体育*
集中国家力量办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一大特色。石校长说, 中国的奥运冠军大都是各类体校培养出来的:“从我们的优势来看,集中力量办高水平的运动队,成绩上来说是比较显著的。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培养出来的奥运冠军95%以上都是出自于我们这类的学校。”
据石风华介绍,雅典奥运会结束后,中国评出包括什刹海体校在内的221所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这些学校都是国家资助的,从训练经费到伙食补贴等各项开销主要靠国家拨款。
学员们是通过地方体育部门推荐、教练去各地选拔和学生自行来校考试等方式招考进来的。进校后,每个学生需要交纳的费用很少。
“学费一年国家的标准是2800,但是这2800,我们还有国家职业教育投入的补贴。然后你再根据你的成绩,还可以享受国家助学金,还有很多补贴。其它的,伙食费用和住宿费用相对来说也都很低。一个月都加在一起,两三百块钱,而且这些费用通过他的奖学金呀、国家补贴呀,又给他还回。”
在西方国家,运动员一般是自费请教练,且费用相当昂贵,跟中国靠国家培养的所谓“举国体制”差别甚大。
“举国体制”的特点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来管理体育,依靠计划的手段为体育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整合各级行政资源,用于集中发展竞技体育。
这种体制虽有其优越性,但也存在弊病,因为它强调的是竞技体育,是拿奖牌为国争光,而不是提高国民体质。社会上流传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是金牌大国而非体育大国”。
北京什刹海体校副校长石风华说,中国在人才培养体制上已经开始借鉴西方模式:“现在有的市场化非常普及的这些项目,已经从体育学校里面脱离出去了,北京的足球就是走俱乐部人才培养的模式,反正也都在多元地探索,包括清华也在办跳水队。”
中国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国体育未来的发展要走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职业化的道路。不过,石校长说,体育改革是渐进的,体校制度近期内还不会有太大变化。
体校为吴佳牧娃实现梦想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她现在上午上文化课,下午和晚上训练,每天六个小时,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奥运会期间,除了有时观看乒乓球比赛外,训练照旧。吴佳牧娃表示,她不会辜负爸爸妈妈对她的希望:“就是希望我能像张怡宁一样。”
关键词:北京奥运,体育,奥运冠军,奥运金牌,世界冠军,体校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