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0:09 2025年1月3日 星期五

美国国务卿和财政部长联名撰文倡导加强同中国的关系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Rodham Clinton)和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以《同中国展开新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为题联名撰文,文章发表于7月27日的《华尔街日报》。以下中译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IIP)提供。

同中国展开新的战略与经济对话

两国均难以凭一己之力解决全球性问题

希拉里·克林顿、蒂莫西·盖特纳

30 年前美国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时,未来前景很不明朗。1979年,中国刚刚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废墟中走出,其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760亿美元,与美国高达 2.5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不过是一个零头。连我们这两个伟大国度之间的旅行和通讯当时也很困难:两国间只有几条时断时续的电话线,而且没有直达航线。如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逾4万亿美元,每天有成千上万的电子邮件和手机通话跨越太平洋两岸。到明年,每周将有249个直达航班往返于美国和中国之间。

为了跟上这些影响到我们的公民和我们的星球的变化,我们必须更新同北京的官方联系。今年四月,巴拉克·奥巴马总统和胡锦涛主席在首次会晤时宣布启动一个新对话,作为本届政府同北京建立一种积极、合作、全面的关系的努力之一。为此,我们将于本周在华盛顿共同会晤中国政府最高层的两位官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国务委员戴秉国,为美中关系建立一个新框架。多位内阁官员将同我们一道参加这一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国政府也同样有多位最高层领导人参加对话。我们为什么要同中国展开这一对话,这对于美国人民有何意义?

简言之,基本上没有任何全球性问题能由美国或中国单凭一己之力予以解决,也没有任何全球性问题能在缺乏美中合作的情况下得到解决。全球经济的实力、全球环境的健康、贫弱国家的稳定以及防扩散难题的解决,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美国和中国的合作。一方面,我们此次为期两天的对话能够通过将经济与外交政策磋商相结合开创新局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将巩固过去七届美国政府做出的努力、以及在几十个不同领域中现有的各种政府间交流与合作。

首要议题将是确保从几代人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复苏,并在复苏得到巩固后立即确保平衡的、可持续的全球增长。在目前这场危机爆发时,美国和中国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支持经济活动,创造和保持就业机会。世界主要经济体得以成功遏制全球衰退的势头并为复苏创造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我们两国所采取的大胆举措。

在向复苏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为今后平衡的、可持续的增长奠定基础。这要求美国人民重新建立储蓄,增强我们的金融体制,并投资发展能源、教育和医疗服务,以提高我国的生产力和繁荣程度。这要求中国继续从事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这还要求刺激国内需求增长并降低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提高个人收入并增强社会保障,以消除迫使中国人大量储蓄的原因,有力带动中国的内需和全球增长。

我们两国都必须抵制面对外来贸易和投资关闭各自市场的诱惑。两国还必须努力创造新的机会,让我们的劳动者和我们的公司企业能够公平竞争,使两国人民从迅速扩展的美中经济关系中受益。

第二项重要议题是在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这些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取得进展。我们两国需要建立实在的伙伴关系,使两国共同走上低碳道路,在促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们这些会议所具有的交叉联系为美国重要官员提供了与中国相应官员会晤的独特机会,以便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合作。在国际气候变化会议于今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前的准备过程中,显而易见的是:任何协议都必须有中国及类似重大经济体的实质性参与。

第三项供讨论的广泛议题是如何找出应对地区及全球性安全与发展挑战的互补方法。无论是对于北韩的挑衅行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稳定、还是非洲的经济机遇,美国与中国都必须携手努力,针对我们两国及全球许多国家面临的紧迫挑战达成解决方案。

虽然这次第一轮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为我们与中国官员合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但我们并不期待就各种解决方案达成一致意见。我们必须坦率对待我们之间的分歧,包括确定合适的场合来讨论这些分歧。我们在努力使中国成为重要合作伙伴的同时,将继续与亚洲和世界各地的长期盟国和友邦密切合作,并依靠有关国际团体和组织。

但是,与中国的同行们开展战略层面的对话将有助于建立信任和各种关系,以应对当今乃至未来一代面临的最棘手的全球性挑战。中国有一句充满智慧的格言:“同舟共济”。今天,我们将与中国的同行们一起拿起船桨,开始划船。



(希拉里·克林顿是现任美国国务卿,蒂莫西·盖特纳是现任美国财政部长)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