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萨琪对中国当局拘留为日本媒体工作的一名中国公民感到关切。她说“关押辛健女士显然是中国针对博客、记者以及其他人所进行的打压言论自由的的一部分”。
美国前《洛杉矶时报》驻京记者站站长孟捷慕 (James Mann) 六四前夕接受美国之音记者莉雅专访时表示,六四事件不仅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也是美中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他认为,这个事件标志着中国政治变革运动的终结。这位资深媒体人还认为,六四开枪后,美国朝野没想到中共政权后来居然得以稳固。
25年已经悄然过去,岁月匆匆,当年广场上振臂高呼、组织学生运动的学生领袖现在人在何方呢?王丹、吾尔开希、李路、熊焱、柴玲…… 他们从1989年到2014年的这25年间走过了怎样的路程?
在国会听证上议员和当年的民运领袖们都提到了六四25年来美国在对华政策上失去了许多重要机会。
1990年,《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纪思道(Nicholas D. Kristof)和他的同事记者妻子伍洁芳因出色报道1989年北京天安门要求民主的抗议示威而获得美国新闻界享有盛名的普利策国际报道奖。
1989年6月4日天安门广场的血腥镇压并不是六四事件的终结。六四之后的政治清洗和政治气候的改变,为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旅程。 今天的焦点对话我们请到几位二十五年前经历六四的朋友,请他们探讨六四如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旅程。
二十五年前,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了六四。不管是街头的学生还是声援的民众,不管是体制内人士,还是体制外群体,都在那个令人心悸的夜晚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刻骨铭心的一幕。今天的焦点对话我们请到几位二十五年前经历六四的朋友,请他们分享最深刻的六四印象。 今天的焦点对话我们请到几位二十五年前经历六四的朋友,请他们分享最深刻的六四印象。
二十五年前,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了六四。不管是街头的学生还是声援的民众,不管是体制内人士,还是体制外群体,都在那个令人心悸的夜晚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刻骨铭心的一幕。我们请到几位25年前经历六四的朋友,请他们分享最深刻的六四印象。我们的嘉宾是:纽约“中国控诉”负责人赵华光先生,他在六四时是中国社科院新闻系学生; “天恩国际基金会”理事长芮朝怀先生,他在六四时是北京理工大学工程系学生;“晚年周恩来”一书作者高文谦先生,他在六四时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周恩来生平小组组长; 普林斯顿大学学者程晓农先生,他在六四时是赵紫阳建立的智囊机构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
1989年6月4日天安门广场的血腥镇压并不是六四事件的终结。六四之后的政治清洗和政治气候的改变,为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旅程。我们请到几位25年前经历六四的朋友,请他们探讨六四如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旅程。我们的嘉宾是:纽约“中国控诉”负责人赵华光先生,他在六四时是中国社科院新闻系学生; “天恩国际基金会”理事长芮朝怀先生,他在六四时是北京理工大学工程系学生;“晚年周恩来”一书作者高文谦先生,他在六四时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周恩来生平小组组长; 普林斯顿大学学者程晓农先生,他在六四时是赵紫阳建立的智囊机构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
每年这个时候,人们都会想起1989年天安门广场学生民主运动,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段惨痛的记忆,也是折射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面镜子。六四25年周年前夕,人们在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的同时......
国际人权团体说,在1989年6月初中国政府镇压天安门民主运动25周年到来之际,要求中国实现问责制度、法治、 言论自由和其它基本人权的呼声越来越高。而25年来,中国政府一直持续迫害纪念1989年“六四”天安门运动的中国公民。
在89年天安门广场学运六四事件25周年临近之际,香港民间和学界举办了各种活动,探讨跟六四有关的议题。曾经历89民运的美国普里斯顿大学教授林培瑞(Perry Link)和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教授白夏(Jean-Philippe Béja)5月29日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出席六四25周年系列讲座,分析六四事件对中国带来的影响。
美国国会众议院两党领袖5月29日与一些著名的中国民运人士在国会山举行纪念六四25周年的记者会。这是近年来国会两党领袖第一次联合举办的六四纪念活动。我们请VOA卫视驻国会记者杨晨来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5月29日星期四,十几位美国议员联名写信给华盛顿市长以及市议会,要求中国驻美使馆前的街道被改为“刘晓波大道”。这些议员说, 6月4号是1989年天安门民主运动25周年;中国的人权状况和25年前相比......
1990年,《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纪思道(Nicholas D. Kristof)和他的同事记者妻子伍洁芳因出色报道1989年北京天安门要求民主的抗议示威而获得美国新闻界享有盛名的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在1989年6月3日夜间和4日......
在89年天安门广场学运六四事件25周年临近之际,香港民间和学界举办了各种活动,探讨跟六四有关的议题。曾经历89民运的美国普里斯顿大学教授林培瑞(Perry Link)和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教授白夏(Jean-Philippe Béja)... ...
“六四”25周年前夕,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授予2010年诺贝尔和平将得主刘晓波和“新公民”运动的倡导人之一许志永“民主奖”。美国民主国家基金会称,之所以给两人颁奖,是为了表彰他们在高压的中国,仍然勇敢地发出声音,呼吁民主和人权。
美国国会众议院两党领袖5月29日与一些著名的中国民运人士在国会山举行纪念六四25周年的记者会。这是近年来国会两党领袖第一次联合举办的六四纪念活动。众议院议长贝纳说,中国政府希望人们忘记六四,但是 “我们今天站在这里,我们不会忘记,真相将战胜谎言。”
因《中国即将崩溃》一书闻名的华裔作家章家敦说,时间并没有冲淡他对六四镇压的印象,25年后他甚至认为六四对他更为重要,因为他认为今天的中国对美国和世界都更加重要了,而十多年前他在书中分析的中国崩溃的条件现在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更加糟糕了。
中国政府89年6月血腥镇压天安门民主运动距今已经25年了。人们并没有忘记。中国官方媒体在6.4.镇压25周年的时候很可能对这一事件只字不提。 新闻封锁让人强烈感到25年后的今天,中国领导人仍然没有对当年抗议者的一个重要诉求作出回应,那就是保障新闻自由。
美国国会众议院两党领袖5月29日与一些著名的中国民运人士在国会山举行纪念六四25周年的记者会。这是近年来国会两党领袖第一次联合举办的六四纪念活动。
中国当局在六四民主运动25周年前夕逮捕迫害多名组织和参加纪念活动的人士。曾两度在中国组织六四民间公祭活动的于世文、陈卫夫妇在河南郑州被刑事拘留,罪名是“涉嫌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他们在5月23日失踪,并与外界失去联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