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多家村镇银行关闭取款服务长达2个月后,数百名外地储户陆续赶往河南省会郑州,但临柜取款或集结抗议前,却不约而同发现健康码无故转红,导致行动受困。储户称,河南当局疑似用假红码暗助资金爆雷银行,打压他们维权。此争议延烧多日,数度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中国网民关注。在民怨持续沸腾下,中国官媒近日也公开痛斥地方官员滥权,并呼吁究责。对此,观察人士分析,“假红码”争议已经损及北京形象,但中央明显甩锅,急于将责任归咎基层,而这桩规模颇大的银行挤兑丑闻也恐引发地方金融信心的崩盘,受害储户不仅问责难,更可能面临存款血本无归的风险。
综合中外媒体近日的报道,有政府资金背景的国企和央企近期积极抢进房地产市场,不管从土地竞标数、得标金额或是入股民企的并购案件数来看,都显示中国的房市和房地产产业可能出现“国进民退”的趋势。对此,市场观察人士解析,中国曾有过的房地产荣景,已不复存在。他们说,国企、央企大举抢进,对疲软的中国房市短期是项利多,能够稳定市场、促进消费信心,但中国政府若过度干预,恐不利地产界的长期发展。
上海解封两天后喜迎端午假期,各区景点人潮涌现,新天地广场的用餐区尤其客满,多数市民大享美食,也重温自由的滋味。但部分市民坦言,足不出户两个月后,对回归正常社交生活感到焦虑,更忧心未来前景,这种 “解封式社恐”情绪近期一度跃上微博,成为热门标签之一。对此,专家分析,即便“魔都”上海已解封,部分市民仍难走出封城的集体性创伤,尤其解封后“常态化的不正常”状态,更让他们茫然,不知未来何去何从。
加拿大祭出对华为和中兴通讯的采购禁令后,这两大中企的5G及4G设备将在未来两到五年内被迫全面退出加国市场。对此,中国上周曾威胁将采取“必要手段”。但一周过去了,目前尚未看到中国提出什么反制措施。不过,观察人士说,北京可能正在酝酿以经济胁迫或网攻方式来报复加拿大。他们还说,虽然晚了近三年,但加拿大正式入列,成为五眼联盟(Five Eyes)落实美国带头发起之“清洁网络倡议”(The Clean Network)的最新成员,代表西方民主阵营将联手围堵中国的科技独裁向外扩张。
北京坚持封锁清零,但所付出的经济代价正在扩大。中国官方4月的数据显示,除了零售额和工业生产双双衰退外,汽车、笔记本电脑等部分供应链的断链危机也正在升高。分析人士指出,中国过苛的防疫政策不仅重创境内各产业的产能及供货,也打击投资及消费信心,更可能阻碍未来全球供应链的复苏
美国东盟特别峰会周五(5月13日)圆满落幕,美国承诺投入1.5亿美元强化与东盟各国在经济和海上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包括共同抗衡中国的影响力,但引来中国网民骂声连连,甚至怒斥美国“逼迫东盟国家选边站”。相较于网上的一片骂声,中国外交部的反应却略显温和,发言人赵立坚称,中美“可以拥有共同的朋友圈”。对此,观察人士表示,北京罕见未以战狼之势回怼,可能与二十大前维稳和避免树敌过多有关,但中国暗中还是可能施压东盟,以扩张其在南中国海的主权。
中国不仅疫情要清零,现在就连外国制电脑似乎也打算清零。外媒近日报道,北京下令国企两年内将电脑设备全面更换为国产制,消息一出,刺激中国电脑制造商在港股的股价走涨多日,也引发科技界人士的热议。部分科技专家表示,此举凸显中国重视资安,也对国产电脑技术有信心,盼借此加速与美国科技脱钩。不过,他们也说,即便中国电脑品牌的市占率称霸全球,但在芯片技术及科技创新上,短期内仍难以超车美国,且未来若因政治冲突,遭西方国家制裁,中国单靠公务体系换用国产电脑也难减缓冲击。
中国坚持动态清零,包括在上海等20多个城市实施严格封控,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已逐渐浮现。多家国际投行近期下调中国今年的经济成长(GDP)估值,中国传媒财新公司所调查的4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跌至两年新低。在此前提下,中国监管部门传出未来可望松绑对科技巨头的整顿,以提振经济和国内消费。不过,观察人士表示,中国经济恐已出现大滑坡,除了清零和监管等利空因素外,北京亲俄的地缘政治立场,都将持续拖累中国的经济前景,北京今年要达标5.5%的GDP目标,恐非易事。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两年多以来,多数国家开始走向与病毒共存之际,中国仍坚持清零思维并实施严厉的封城政策,导致部分留学生及家长出境受限,也引发部分民众不满,打算移居国外,虽然目前受限于封锁,他们连前往机场的路都举步难行。对此,观察人士分析,中共盼控制出境人数以稳定人民币汇率,相关的封控措施到年底二十大开幕前恐怕都不会轻易松绑。
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5月底将终止“加速器”(VPN)连外服务,禁止中国玩家透过腾讯连外网、玩海外游戏。同时,中国也出台新规,严禁直播平台推广未经批准的海外网游,显示中国持续收紧游戏产业的控管,尤其限缩海外游戏进入中国市场。对此,分析人士表示,新规扼杀中国玩家接触外国游戏的管道,海外游戏商收入恐锐减。
中国正值春耕,但东北三省,包括产粮大省吉林省因封城和清零措施,使得农民面临返乡困难、种子短缺及肥料涨价等困境。部分观察人士说,农耕工作若因防疫而持续受阻,中国今年恐闹粮荒,尤其俄乌开战后,中国原从乌克兰进口的大麦和玉米供给有可能大减。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中共视粮安为国安,因此,春耕短期受阻对长期粮安的冲击有限。
中国近期受到奥密克戎病毒的强袭,包含广东、吉林等省份爆发严峻疫情,其中吉林省自3月初以来的累计病例高达11,000例,让地方政府不得不祭出封省令,导致汽车制造商丰田、大众被迫暂停当地的生产线。对此,观察人士表示,这波疫情不仅显示中国防疫的清零政策难以遏止病毒蔓延,汽车供应链也恐遭断链,更可能进一步损及中共领导人习近平的政治声望。
一位中国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称,网路假讯息有损中国的国家利益,呼吁立法严禁。不过,讽刺的是,中国官媒在俄乌战争期间频遭外界指控发布假新闻,甚至对台湾发动认知作战。美国智库的调查也显示,中国极可能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最大的假消息来源国。对此,观察人士分析,中国藉立法之名严禁假新闻,真实目的恐怕是要进一步限制国内的言论自由,并持续对外开展资讯战。
美国总统拜登将于3月底在华盛顿召开美国与东盟特别峰会,除纪念双边关系的45周年外,也强化盟邦关系。观察人士表示,虽然美中对抗加剧,但东盟一向坚持不选边站的策略。华府若想拉拢亚太盟友来抗衡北京在东南亚的政经影响力,其《印太经济架构》能否推出实质计划,将是一大关键。
澳大利亚国防部指控,一艘中国军舰2月17日在北部边境海域以激光照射一架澳大利亚巡逻机,恐危及机上飞行员的视力。对此,澳大利亚表达强烈抗议与谴责,但却遭中国反控散布虚假讯息,澳中紧张关系恐再升温。观察人士指出,中共一再在军事上发动此类“灰色地带”战术,挑衅意味浓厚,而澳大利亚除持续提出外交抗议外,应扩大与盟邦合作,抗衡北京的军事恫吓。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本月12日出访斐济,并与18个太平洋岛国举行视讯会议,以应对北京在南太平洋的迅速扩张。观察人士指出,美国可能对帕劳等3个岛国继续提供经济援助,以抗衡中国在当地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但当地最大的危机是全球暖化的冲击,因此,不管是华盛顿、还是北京都得拿出有效的抗暖化对策,才能赢得各国的青睐。
中国一个研究机构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去年对中东及阿拉伯国家的建设投资大幅成长超过3倍,而且除了经贸合作,部分中东国家还和中国开展军事合作、政治结盟,甚至签署电信协议。中国同中东国家关系的升温从阿联酋等4国中东领导人近日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似乎可以看出端倪。观察人士分析,中国在中东的政经影响力已显著增加,不过,不少中东国家的安全仍靠美军维持,因此,军事实力逊色的中国,还无力挑战美国在中东的霸主地位。
立陶宛因强化与台湾关系而遭中国经济报复后,欧盟1月27日宣布,已在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提起诉讼。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也表态,若北京不撤销对欧盟的制裁,欧中投资协议恐难重启。观察人士分析,北京对欧盟小国的经济报复终将反噬,再加上若未积极改善人权,很难期待欧中关系出现大幅度的改善。
中国去年票房收入逾74亿美元,连续两年超越北美,荣登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其中逾8成票房来自本土电影,而且外国影片越来越受到排挤。去年,美国有4部全球热卖的漫威电影未能在中国上映,原因可能和美中关系吃紧及中国观众不断膨胀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关。观察人士认为,中国产制的“主旋律”电影受到中共热捧并不意外,但要向海外观众“讲好中国故事”,甚至与美国好莱坞影业一争全球霸主地位,得更具包容性。
中国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出生率降至7.52‰,创下43年以来新低,也是连续5年下降。对此,多位观察人士表示,中国出生率低迷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即便中国实施“三孩政策”来鼓励生育,但短期措施大多难以减轻民众养育子女的经济压力,少子化和人口老化的现象可能冲击到中国长期的经济及产业结构。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