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6:41 2025年1月24日 星期五

中国经济报复、双边协议触礁 2022年欧中关系走向何方?


立陶宛和欧盟旗帜
立陶宛和欧盟旗帜

立陶宛因强化与台湾关系而遭中国经济报复后,欧盟1月27日宣布,已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提起诉讼。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也表态,若北京不撤销对欧盟的制裁,欧中投资协议恐难重启。观察人士分析,北京对欧盟小国的经济报复终将反噬,再加上若未积极改善人权,很难期待欧中关系出现大幅度的改善。

中国经济报复、双边协议触礁 2022年欧中关系走向何方?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8:55 0:00

立陶宛政府去年同意台湾在其首都维尔纽斯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后,北京随即对其采取一系列的贸易禁令措施,使得去年12月仅约380万美元的立国商品获准进入中国港口,比前年同期暴跌超过九成。其中,对中一度出口最高的未锻造铜锌合金和杉木等木制品都遭封锁。

针对立陶宛和中国的经贸争端,欧盟已一状告上世贸。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Valdis Dombrovskis)指出,这是审慎评估后的举措,欧盟认为目前除了寻求WTO解决双边争端之外,别无他法。

位于德国中南部符兹堡市的符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Wurzburg)中国商业与经济系主任费雪(Doris Fischer,照片提供:费雪)
位于德国中南部符兹堡市的符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Wurzburg)中国商业与经济系主任费雪(Doris Fischer,照片提供:费雪)

对此,位于德国中南部符兹堡市符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Wurzburg)的中国商业与经济系主任费雪(Doris Fischer)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中国是欧洲重要的经济伙伴,但随着北京经常将经济压迫与政治争端绑在一起,对欧盟已然构成严重挑战,在此前提下,布鲁塞尔在WTO机制下解决争端是最适合的方式。

费雪说:“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至少可以为这场已经到来的经济冲突找到解决方案。虽然情况有些困难,不过我认为(欧盟)各国在其外交政策上本就拥有自主权,但欧盟有责任处理贸易纠纷。”

尽管WTO仲裁过程旷日废时,可能得等上数年才有结果,不过英国广播公司(BBC)引述目前人在台湾、前欧洲议会政治顾问费任茨(Zsuzsa Anna Ferenczy)的分析指出,欧盟的强烈回应等同正告北京:对欧盟单一国家的经济威吓就是对整个欧盟市场的攻击。

学者:经济报复恐恶化欧中关系

在“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成为欧洲第一个以“台湾”名义成立的代表处后,中欧小国斯洛文尼亚总理扬沙(Janez Jansa)本月中接受印度媒体访问时也语出惊人地表示,正与台湾洽谈互设代表处。他还说,台湾应该自行决定与中国的关系。

斯洛文尼亚是否仿效立陶宛,允许台湾正名,以“台湾”而非“台北”为名设立代表处,目前尚未明朗,但扬沙的发言已引发北京的强烈反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月19日称扬沙的言论“危险”,对此“深感震惊并强烈反对”。

而中国企业似乎带头报复,根据斯洛文尼亚新闻社(Slovenian Press Agency)报道,斯洛文尼亚-中国商业委员会(Slovenia -Chinese Business Council)表示,中国合作伙伴已“终止合同、并退出已达成的投资协议”,让斯洛文尼亚商业团体担心,他们可能步上立陶宛后尘。

于布拉提斯拉瓦的斯洛伐克智库“中欧亚洲研究中心”(CEIAS)执行长师马杰(Matej Šimalčík,照片提供:师马杰)
于布拉提斯拉瓦的斯洛伐克智库“中欧亚洲研究中心”(CEIAS)执行长师马杰(Matej Šimalčík,照片提供:师马杰)

对此,长期关注欧中关系的斯洛伐克智库“中欧亚洲研究中心”(CEIAS)执行长师马杰(Matej Šimalčík)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尽管扬沙的行事风格充满争议,但这无疑释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讯号,那就是,即便立陶宛遭到北京施压,但欧洲其他国家却未因此却步,放弃跟台湾建立联系,相反地,北京对欧盟国家采取经济制裁的行径反将使其离欧洲愈来愈远。

师马杰说:“即使(欧盟)小国受到中国的强烈反弹,导致他们可能遭受短期冲击。不过长远来说,中国施以像这样的制裁手段,将损害其在欧洲的声誉,让欧洲国家制定更多(反胁迫)政策,降低对中国的依赖,中国终将适得其反。”

“16+1”料持续遭冷落

立陶宛在允许“台湾代表处”成立之前,已于去年3月退出简称“17+1”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CC)多边机制,让北京大为光火。

“17+1”是中国为推广“一带一路”自2012年所提出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计划,不过,在立陶宛基于无法从中获益而选择退出后,只剩“16+1”。

观察人士指出,立陶宛退出后还呼吁欧盟其他国家跟进,目前传出,捷克新任政府可能仿效立陶宛,退出“16+1”。对此,师马杰指出,自“16+1”成立以来,中东欧国家不仅未看到任何来自中国的重大投资案,对中国还产生贸易逆差,因此,他们已不将中国视为重要的经济伙伴,也将持续冷落“16+1”,虽然不会立即退出此一机制。

中欧亚洲研究中心的师马杰说:“中东欧已出现对中国的疲乏,这也是现在这些国家视台湾为发展东亚经济关系的另类选择的原因之一。但我认为,其他国家不太可能很快退出‘16+1’。比较可能的作法是,他们将降低参与度,向中国表明这个平台对他们并不重要,因为它未做到所承诺的期待。部分国家在上次峰会时已经比较消极,不派总统或总理参加,只派一般级别的部长参加,以降低平台的重要性。”

柏林迎新局 对中动向受瞩目

相较于立陶宛及斯洛文尼亚等中东欧国家的抗中强硬路线,欧盟最大经济体德国对中国则采取务实路线,执政长达16年的前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因此被外界批评在新疆人权、香港及台湾问题上沉默,仅注重德国的经济利益。

但默克尔去年12月下台后,德国新任政府的外交政策一反默克尔的“务实外交”,力推“价值观外交”。德国史上首位女性外长贝尔博客(Annalena Baerbock)先前在接受德媒访问时还批评中国勒索欧洲。外界认为,未来德中关系可能随著新政府上台而有所转变。

不过,德国符兹堡大学的费雪认为,德国新政府也许在对华论述上与前任政府略有差异,但整体而言,改变幅度不会太大。

费雪说:“由于前任和现任外交部长所属的政党也在联合政府当中,所以就本质而言,我看不到(对华)态度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德国不反对在经济上与中国合作,但通常明确反对某些人权问题,也强调欧盟的团结。”

欧中协议难解冻

虽然柏林当局可能持续与北京维持经济合作关系,不过先前默克尔大力支持的《欧中全面投资协议》(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CAI)已于去年5月遭搁置至今。

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1月19日以欧盟轮值主席元首身分向欧洲议会发表谈话时强调,若中国不撤销对欧盟的制裁,欧中协议就不可能重启,他也将持续捍卫欧盟禁止使用强迫劳动生产产品的禁令。

位于英国中部的华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国际政治学教授布莱斯林(Shaun Breslin,照片提供:布莱斯林)
位于英国中部的华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国际政治学教授布莱斯林(Shaun Breslin,照片提供:布莱斯林)

欧盟去年3月对被控侵害新疆人权的4名中国官员和1个实体进行制裁,而北京也不甘示弱,宣布制裁10名欧盟相关人员及4个实体入境中国。

对此,位于英国中部华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的国际政治学教授、同时也是《中国崛起?研究中国的全球力量 》(China Risen? Studying Chinese Global Power)一书的作者布莱斯林(Shaun Breslin)表示,看不出双方有解除制裁的迹象,因此欧中协议近期恐难解冻。

布莱斯林告诉美国之音:“在中方持续制裁有权批准欧中协议的欧盟议员的同时,很难看出,中国要如何重启并真正落实协议。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认为我们会看到两个层面,一个是(欧中)领导高层在外交大局上的互相持续冷漠,另外一个则是双方尝试在台面下互相协调。”

位于台北的政治大学名誉教授丁树范(照片提供:丁树范)
位于台北的政治大学名誉教授丁树范(照片提供:丁树范)

位于台北的政治大学名誉教授丁树范则认为,欧洲议会去年压倒性通过冻结欧中协议,显示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乃至于整体欧盟社会高涨的反中情绪,若中国持续漠视公民自由及人权,欧中关系可能加剧紧张。

丁树范告诉美国之音:“不管是人权或者是对于国内的控制,习近平不可能改变自己过去的做法,所以我觉得这个部分还是会持续受到西方、西欧社会民间团体强烈的批判,对行政部门也会构成一个比较大的压力,总体来讲,我个人不认为在今年,中国跟欧洲的关系会有什么样的改善。”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