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最近宣布拒绝接受前香港特首董建华所创办的“中美交流基金会”提供的资金,以维护学术独立和自由。此事将这个与中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基金会推到前台。根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的报道,包括“布鲁金斯研究所”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等多个美国一流智库和大学,都接受了来自这个基金会的资金。德州大学拒绝中国资金,是否标志着中国以扩展“锐实力”为目的的资金来源,在美国将面临更多的审视?许多国家都通过对外提供资金和援助来发展软实力,为何唯独中国的意图被质疑?
中共第十九届二中全会本星期四五召开,讨论修改宪法的重大议题。外界关注的焦点包括习近平思想是否纳入宪法,如何确立国家监察委的宪法地位,以及是否修改国家主席任期等。十九大时,习近平思想已经写入党章,如果再纳入宪法,有何意义?延长或者不延长国家主席任期,对习近平意味着什么?对中共又意味着什么?
川普总统当选以来推行“美国优先”的政策,导致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作用弱化,也给中国制造了扩大影响力的机会。
欢迎收看VOA卫视1月12日(星期五)【#焦点对话】节目! 【话题一】:复兴的帝国,中国给世界带来什么? 【话题二】:法国总统访华,是“马克龙”还是“龙克马”? 【讨论嘉宾】: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夏明先生;旅法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宋鲁郑先生;政论作家,时局分析人士陈破空先生。
法国总统马克龙本星期访问中国,是中共十九大之后首位到访的欧洲国家领导人。有媒体以马克龙的名字来幽默解读,说此行的看点是究竟“马”战胜了“龙”,还是“龙”赢了“马”。马克龙此行,和习近平互动如何?既希望从中法经贸关系中得到更多实利,又要考虑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观感,马克龙在讨好和挑战中国之间平衡得如何?
川普总统当选以来推行“美国优先”的政策,导致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作用弱化,也给中国制造了扩大影响力的机会。纽约时报前驻北京分社社长黄安伟最近发表评论文章,认为中国今天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但是这种影响力主要来自硬实力,尤其是经济胁迫的手法。从惩罚挪威颁给刘晓波诺贝尔和平奖,到打压韩国部署“萨德”,到因南海争端给菲律宾以颜色,再到最近单方面改变航空路线逼近台湾空域,中国往往通过强势手段得逞,但也给国际社会留下不好的观感。以蛮实力来增加控制力,是有助于还是有害于中国赢得世界领导地位?许多国家希望从中国得到经济上的好处,但是内心深处缺乏对中国的信任,中国如何面对这种“面和心不和”的尴尬?
川普执政一年来,美国社会的对立和分化越来越严重。这种撕裂是谁造成的?美国左派指责以川普为首的右派挑战美国主流价值,试图推翻美国的立国之本如三权分立和媒体的监督作用。
中国风险投资人李世默上个月在亚洲协会的一次会议中表示,美国正在经历自己的“文化大革命”,因为“身份政治超越了理性,意识形态压倒了政治程序“。华盛顿邮报一篇评论随后引用这个说法并表示赞同。
川普执政一年来,美国社会的对立和分化越来越严重。这种撕裂是谁造成的?美国左派指责以川普为首的右派挑战美国主流价值,试图推翻美国的立国之本如三权分立和媒体的监督作用。右派则指责左派推行的政治正确和身份政治走上歧途,以类似中国文革中“破四旧”的方式抹杀美国历史及宗教传统。美国左派和右派,那一派的做法更像是搞文革?他们到底哪一方是在捍卫美国的核心价值?
中国风险投资人李世默上个月在亚洲协会的一次会议中表示,美国正在经历自己的“文化大革命”,因为“身份政治超越了理性,意识形态压倒了政治程序“。华盛顿邮报一篇评论随后引用这个说法并表示赞同。其实,有关美国正在经历”美式文革“的说法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2016年川普竞选时,一些中外学者就称其为”造反派“,把他的某些主张与“发动文革”相提并论。川普执政一年多过去,美国政治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的确让一些经历过文革的人产生联想。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说美国在经历“美式文革”,到底有没有道理?有人以川普和毛泽东都是打破旧秩序的人而将两人相提并论,是否恰当?
【话题一】:掀起“美式文革”, 川普堪比毛泽东? 【话题二】:美国左派右派,谁更有“文革风”? 【讨论嘉宾】:美国智库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主任Robert Daly戴博;普林斯顿社会学博士,政治与经济学者程晓农; 政论作家,时局分析人士陈破空。
【话题一】:溃而不崩,中国经济增长难以为继? 【话题二】:溃而不崩,中共能否走出政治困境? 【讨论嘉宾】:著名经济学家何清涟女士;转型问题学者程晓农先生。
【话题一】:高考恢复四十年,改变国人命运? 【话题二】:习近平严控高校,违背邓小平初衷? 【讨论嘉宾】:北京独立学者罗立为先生; “北京之春”杂志荣誉编辑胡平先生;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夏明先生政论作家,时局分析人士陈破空先生。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影响最深远的成就之一,是在1977年主导恢复高考制度。高考不仅改变了成千上万年轻人的命运,也为当时凋敝的中国社会和经济注入了急需的新鲜血液。但是四十年过去,这个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其中最多的批评是高考以考核知识而不是能力为重点,使中国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困境。四十年前恢复高考后首批入校的学生,今天已经是六十上下的人。他们对于当年这个改变人生的事件有什么感受?从1977年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入学率,到今天高达百分之七八十的入学率,高考还有多大的权威性?中国整个社会选拨精英的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高考的影响?
1977年,邓小平拍板恢复高考,以“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取代“又红又专”,以“择优录取”取代出身血统论。高考不仅恢复了中国的人才选拨制度,也成为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突破口,为中国高校带来了十多年自由开放的黄金时期。但是19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中国高校开始压制人文和社会科学;习近平上任之后更出台“七不讲”和“十六条”等措施,强化对意识形态的控制。高校是不是应该由党来领导?高校应该为政治服务,还是为民族和国家服务?
1977年,邓小平拍板恢复高考,以“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取代“又红又专”,以“择优录取”取代出身血统论。高考不仅恢复了中国的人才选拨制度,也成为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突破口,为中国高校带来了十多年自由开放的黄金时期。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影响最深远的成就之一,是在1977年主导恢复高考制度。高考不仅改变了成千上万年轻人的命运,也为当时凋敝的中国社会和经济注入了急需的新鲜血液。
从经济学者何清涟女士1997年出版“中国的陷阱”到今天出版“中国:溃而不崩”一书,中国走过了极其重要的二十年。
【话题一】:溃而不崩,中国经济增长难以为继?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西方和中国学术界对中国前景的预测不绝于耳。有人对中国认为中国崛起之势不可阻挡,并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强;也有人始终不看好中国,十多二十年来不断预测中国的崩溃。 【话题二】:溃而不崩,中共能否走出政治困境? 从经济学者何清涟女士1997年出版“中国的陷阱”到今天出版“中国:溃而不崩”一书,中国走过了极其重要的二十年。二十年前,“中国的陷阱”曾经寄望中国以深化改革来化解困局;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溃而不崩”则认为中国已经患上了出路难寻的不治之症。 【讨论嘉宾】:著名经济学家何清涟女士;转型问题学者程晓农先生。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