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也是第一次中日战争(甲午海战)爆发120周年。因为这两个周年,中日关系在2014年的一大半时间内,被笼罩在可能战争的阴影之中。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两人各自执政两年后首次会晤,中日关系融冰,全世界,包括美国在内松了一口气。观察人士指出,不仅日中紧张局势考验着美日同盟,同样,美中关系,美中如何处理“新型大国关系”对未来的美日关系也非常重要。
2014年1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将日本与中国的矛盾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与英国之间的较量相类比,称情况“颇为相似”。他还强调,密切的经济关系并没有阻止英国和德国在1914年爆发战争。
安倍的这番讲话让人不禁觉得中日再次爆发战争有“山雨欲来之势”。日中之间的这轮危机可以追溯到2012年9月,日本政府决定将尖阁列岛(中国所称的钓鱼岛)收归国有。2013年11月,中国宣布划分东海防空识别区,将尖阁列岛覆盖在内,同年12月,安倍晋三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亡灵的靖国神社。这几起事件让两国关系降到冰点。
两国关系如此紧张导致参加2014达沃斯世界论坛的日中关系观察人士预测,日中关系将是2014年全球面临的最严峻的地缘危机之一。很多分析人士警告,两国之间因沟通失误和误判“擦枪走火”的可能性非常大。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亚洲项目的资深研究员詹姆斯•肖夫( James L. Shoff)在奥巴马总统访问日本前夕发表文章称,“东中国海局势,将是奥巴马访日秘而不宣的重心”他在文中写道“一旦中日起冲突,美日同盟将面临54年来最严峻的考验。”
2014年4月,奥巴马总统访问日本。为了让日本放心,奥巴马临行前首次公开承诺美日同盟将帮助日本协防钓鱼岛。不过,奥巴马此番承诺不仅没有像美国官员所说的那样,通过让日本放心来有助于推动中日对话,还给美中关系带来障碍,而且承诺也没有缓解日本人的担忧。
日本朝日新闻社国防安全记者加藤洋一(Yoichi Kato)最近在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一个有关美日同盟的研讨会上说:“中国在所谓的‘美中新型大国关系’中的立场是,我不触犯你的核心利益,你也不要触犯我的核心利益。 由我来决定哪些是核心利益。他们说尖阁列岛是他们的的核心利益,所以日本就有担忧,美国将如何操作奥巴马总统的承诺?”
美国如何在尖阁列岛问题上协防日本,也是美日正在修订中的《共同防御指导方针》的需要解决的一个“灰色区域”。美日在近二十年来首次修订共同防御指导方针,并在10月公布了中期修订报告。据称是要应对中国的军事扩张和扩大日本的区域防御角色。修订方案原定今年年底完成,但是可靠的消息说,可能会推到明年春天。
强调“中国威胁”是推动“地球仪外交”的安倍晋三出访时每每要谈到的一个话题。2014年 5月30日晚,安倍晋三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安全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再次谴责中国。他说,中国在南中国海地区“企图不断使用既成事实、使现状变化固定化的行为”理应遭到“谴责”。安倍的这番话以及不久前辞职的美国前国防部长哈格尔对中国的类似指责,遭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王冠中的强烈回应。
2014年7月1日,日本内阁通过历史性安全政策决议,决定修改宪法解释,以解禁集体自卫权。这是1954年日本自卫队建立以来一直坚持的专守防卫理念的重大改变,即日本在自身未受到攻击的情况下,也可以为阻止针对他国的攻击而行使武力。8月5日,日本公布新版防卫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军事威胁之下日本的安全环境越发严峻。新版白皮书还称修改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具有历史意义。
在日本以“中国威胁”为由加强安全态势的同时,中国方面也加强了所谓反对日本右翼势力扩张的言论宣传攻势。中国官方喉舌《人民日报》在7月7日发表社论说,“从否认野蛮侵略罪行,到参拜二战战犯亡灵,再到解禁集体自卫权、架空和平宪法,…现实警醒我们,日本右翼势力有扩展泛滥的趋势,日本军国主义有死灰复燃的危险。
2014年7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卢沟桥事变77周年纪念活动上未指名批评日本政府试图歪曲历史。他说:“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近70年的今天,依然有少数人否定、美化侵略历史,制造地区紧张。”
另外,中国还利用中日甲午海战120周年的机会,提醒国民勿忘“百年国耻”的开始。中国军方也加强了纪念甲午海战的活动。2014年7月29日开始,中国海、陆、空三军在东海、渤海、黄海、南海四个水域举行军演。军演被外界解读为是向日本释放信号,给日本施压。
在日中最高层沟通缺乏,意识形态的论战愈演愈烈的同时,日中两国民众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日本民间智库“言论NPO”和中国官方《中国日报》今年7、8月的联合民调显示,93%的受访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欠佳”,而对日本印象“欠佳”的中国受访者也高达86.8%。同一民调还显示,中国受访者中有53.4%认为,双方未来可能会发生军事冲突,其中1/5以上表示会在“几年内”发生。日本受访者中也有29%认为中日之间会出现军事对抗。
所幸的是,双方的交流并没有完全中断:4月上旬,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的儿子胡德平访日,与安倍晋三以及其他日本高级官员会晤;7月下旬,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福田康夫的这次访问被认为是日本为中日两国首脑会谈做出的最先的努力。10月,中国前任国家主席李先念的女儿李小林访问东京。据说李小林是习近平童年时代的朋友。李小林是中国官方机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负责人。她在访问期间见到了安倍晋三。这些努力为安倍晋三和习近平11月在北京的会晤铺平了道路。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APEC)成了全球的焦点。APEC本身的议题,甚至美中领导人的会晤,都因即将到来的“习安会”而显得逊色。
2014年11月10日,在日中官员宣布就双方关系达成包括尖阁列岛问题“存不同主张”的“四点共识”后,习近平与安倍晋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晤。虽然习近平给了安倍晋三“难看的脸色”,但是这次会晤还是被看作是一个突破, 是两国达成和解的第一步。
安倍晋三在结束访问后对记者表示:“邻国之间不时有困难的问题出现,这在全球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一次一次展开对话。我坚信当两国领导人会晤并坦诚交换意见时,我们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两人的会晤让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松了一口气。奥巴马总统在11月11日,在与习近平会晤后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表示:“我们欢迎中日缓和紧张关系”。
分析人士指出,这次会晤在某种程度上驱散了日中战争阴影的乌云,缓解美国可能被卷入两国冲突的担忧,美国也可以继续维持对日本的模糊承诺。
不过,会晤并没有解决日、中冲突的核心问题,如领土和历史问题。安倍与习近平会晤后不久,11月14日,两国有争议的海域再次出现问题。日本海上保安厅表示,100多艘中国渔船涉嫌在日本海域非法采集红珊瑚。
在美国担心日、中矛盾有将美国拖入战争的同时,日本人也担心美国同中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会牺牲日本的利益,。
日本防卫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神谷万丈(Matake Kamiya)在讨论美日同盟的未来时说,美国必须在亚洲有连贯的政策,才能赢得日本人的信任。
他说: “很多日本人觉得,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特别是奥巴马政府,变来变去,一会儿是与中国保持更多接触,一会儿是防御。我们看不出是什么逻辑。美国应该避免这样的变来变去。美国也不应该接受中国所定义的“新型大国关系”。
奥巴马总统在北京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与习近平进行“瀛台夜话”,这被认为是对两人一年前在美国加州“阳光之乡”的庄园会谈的延伸。 正是那次庄园会谈中,习近平提出解决美中关系的“新型大国关系”。
朝日新闻的加藤洋一说,美中如何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未来的美日同盟。他说,中国希望通过建立“新型大国关系”避免既存大国和新兴国家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是很好的意图。
他说:“重要的是,美中如何实现这个好的意图?目前这个还不清楚。美国方面已经明确地表示,他们不同意习近平主席的提议,即尊重两国的核心利益来达成这个战略目标,所以,两个国家都得想出新的解决办法。 ”
奥巴马总统11月15日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一番演讲足够足以证明他并没有接受中国方面的“新型大国关系。”他在演讲中表示,亚太地区的安全局势绝对不应当建筑在“胁迫或恐吓的基础之上,不应当是大国欺负小国” ,而且“任何人都不应当对美国对盟国所做的承诺,产生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