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首次对外访问选择沙特阿拉伯、埃及和伊朗三个中东国家备受关注。由于中东一直是国际事务中的热点地区,再加上沙特与伊朗这两个“宿敌”刚刚宣布断交,习近平此次中东之行显示中国的中东政策在“稳中求变”。但也有分析指出,习近平开年首访选中东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不是要更多地介入错综复杂的中东事务。配合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
习近平1月19日抵达沙特首都利雅得,正式展开他为期五天的中东之行。这是中国国家元首自2010年“阿拉伯之春”以来首次访问阿拉伯国家,也是习近平就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以来首次对中东国家进行正式国事访问。
把沙特阿拉伯作为习近平2016年首次外访目的地凸显其对中国的经济与战略意义。中国是沙特最大的贸易伙伴,201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91亿没有,而沙特是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国。据《经济学人》杂志统计,中国的日原油进口量在2014年达到620万桶,沙特的占比最大,为16.1%,意味中国每进口6桶原油就有1桶来自沙特。
在抵达利雅得前,习近平在沙特《利雅得报》上发表题为《做共同发展的好伙伴》的署名文章,称两国要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将双边关系推向更高的水平。就在1月19日习近平抵达沙特访问的当天,中国与沙特发表联合声明,表示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习近平此次中东之行正值沙特与其“宿敌”伊朗断交风波愈演愈烈之际,而伊朗将是他此行的最后一站。曾有分析人士猜测,习近平此次访问将使他有机会调解这两个国家之间、同时也是穆斯林两大教派——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矛盾。
但外交事务评论员、《外交家》杂志(The Diplomat)编辑潘达(Ankit Panda)对美国之音表示,习近平的中东之行是事先安排好的,他访问的首要目的仍然是石油。他说:“中国对中东最大利益在于能源和能源安全。中国要维护与中东国家关系稳定以确保原油供应。但由于中国进口的原油大多数要通过海运,因此中国的能源安全面临挑战。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国致力于维护中东地区的稳定。”
据沙特官方的沙通社报道,在习近平访问沙特的第一天,沙特石油巨头阿美石油公司(Aramco)和中石化签署了一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价值约10-15亿美元。这是双方签署的14项协议和谅解备忘录之一。
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郭宪纲表示,西方媒体认为习近平访问中东是冲着石油去的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他对美国之音说:“中国与这些能源输出国的合作主要并不是去购买它们的能源,而是和它们进行合作来促进它们经济结构的调整,以便它们将来能够应对由于技术、环保所带来的对能源需求的变化。”
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宫小生曾表示,中东地区将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地区,并有可能成为该倡议落地最早、最好的地区。“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提出的标志性经济合作理念,借助中国与沿线国家既有的双边和多边机制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主要实施对象是基础设施项目,同时也有助于帮助中消化过剩产能。
郭宪纲表示,如果中国的‘一带一路’能够和中东国家有效对接的话,那它对双方都是非常有利的。他说:“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合作不能只限于能源方面,更要着眼于未来,更着眼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是中国的强项。”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由于中东地区局势动荡、冲突不断,“一带一路”要想真正在中东全面落地仍有很大现实困难。
对此,华盛顿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The Jamestown Foundation)中东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亚历山大·瓦坦卡表示,对中国而言,中东的真正意义在于经济和能源,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只有一个稳定的中东才符合中国的利益。他说:“中国想从中东得到的是能源能够不受限制地流向中国,同时中国也希望占领中东国家的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当然在中东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但是因此就说中国要更深地卷入中东地缘政治就有点言过其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