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官方的第20届“东京—北京论坛”(中方称“北京—东京论坛”)于12月4日至5日在东京举行。由于是时隔6年后再度于日本举办线下论坛,引发两国各界人士的关注。
与会者除了热烈讨论中日合作的前景外,也提及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的世界秩序。但两国民间对中日关系则相当反感,也引发专家对未来的担忧。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透过日中合作恢复和平,重建基于多边合作的全球秩序。”在论坛开幕式上,除了双方的主讲人外,日本外相岩屋也到场致词、中国外长王毅则透过视讯方式致词,表达了希望中日关系回暖的意愿。
王毅在视频致词中表示,欢迎外務大臣岩屋毅访华,而自己也愿在适当的时候访日。王毅说:“要共同守护亚洲的团结合作,防止域外势力挑动对立对抗。”而岩屋毅则在致辞时表示:“许多国家希望日中两国发展具有建设性的稳定关系”,他也呼吁日中两国在广泛领域加强对话。
论坛层级提高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特任研究员黄伟修向美国之音表示,本届论坛与过去的差异,除了改回线下外,主要在于中方提升了财经界人士的出席层级,例如中国前财政部长楼继伟、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前行长易纲等两位正部级官员到日本出席,这是过去没有的。
而日方也做出相对应的回应,日方找来亚洲开发银行(ADB)候任总裁神田真人、日本银行(央行)的副总裁与副财长武藤敏郎、前亚行的总裁中尾武彦等。而其中包含神田真人在内,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出席“两京论坛。”
黄伟修解读,这种变化主要是出于中国方面的需求,跟日方较无关系,“因为外资一直撤离,提高经济官员的层级,象征中国在经济领域对日本的重视。”而两国外长致词、以及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透过代读致词,都是与过去相同层级,“这个部分没有太大的变化。”
位于日本京都的立命馆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科教授中戸佑夫向美国之音表示,尽管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他认为两国都派遣高阶官员出席东京—北京论坛,确实代表两国有意改善双方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首相石破茂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都有在当前困难情况下改善关系的意愿。”
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学部教授加治宏基告诉美国之音,像这样的公私合作的高层论坛,在民间交流持续困难的情况下,具有重要意义,“包括专家在内的两国高层官员可以透过澄清影响各自国家和社会的问题和因素,并向广大公众发表讲话,找到改善日中关系的线索。”
官方热、民间冷?
不过,根据论坛日本主办方、“言论NPO”智库在论坛前公布的联合调查显示,除了日本民众仍普遍讨厌中国外、中国民众近两年也开始出现厌恶日本的情绪。
黄伟修表示,从2012年以后,日本人对中国观感不佳的比例大多都超过8成,“这不是一两年、是长期以来就一直不佳。”他认为,这是由于当时尖阁诸岛(中方称钓鱼岛)国有化的议题所造成,因此“与其说是显著恶化,不如说是一直不佳。这是一个长期的特征。”
但更让专家担忧的是,中日受访者对两国关系的看法也显现出了差异。认为两国“关系很重要”的日本受访者为67.1%,较过去略有增加。但相同观点的中国受访者只有26.3%,大幅下降33.8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低。
黄伟修解释,日本方面认为,中国的媒体对日本的负面言论比较多,“这是日本人对中国不满的地方。”而据他了解,学界的意见是,这几年因为新冠疫情之后,中日缺乏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所以中国民众可以吸收的资讯,被限制于官方可以控制的渠道,“受调查的人可能受到官方媒体的影响,所以才出现这样的结果。”
对于这项调查的结果,加治宏基认为,日本政府应先检视自身的社会状况,以及过去10年来日本国民对华认知没有改善的原因,并希望能够敦促本国国民努力改进。
而在中国舆论的部分,加治宏基认为中国政府也应该是如此,“最好认真解决本国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两国人民不应互相指责,而应该审视自己改善社会挫折感的秘诀。”
加治宏基期许,在本届的日中高层论坛期间,希望两国专家和官员能够思考和讨论各自国家的问题和原因,“一般来说,指出对方国家的问题或这些原因是很容易的。然而,这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导致了相互指责。”
中国对日免签有用吗?
日本外務大臣岩屋毅在论坛上致词时,就中国恢复对日本人短期入境免除签证等给予肯定,称“日中关系重新开始强有力地向前迈进。”不过,受访专家对于这项政策的效果表示怀疑。
中戸佑夫指出,中国免签的吸引力,对某些日本人来说是有用,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则不然。 “诚然,中国单方面免去日本签证,确实为想去中国旅游的日本人、包括我自己,去中国提供了便利。”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日本人来说,在两国信任恢复之前,免签证的影响可能有限。”
中戸佑夫说,“说实话,很多日本学者和商人都担心自己去中国或在中国做生意可能会被留住。 他们知道媒体的报道过于夸张,但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他们身上,就没有办法获救了。”
而从投资角度,加治宏基说,“我在某种程度上,赞扬中国政府恢复日本公民的短期签证豁免。这项签证放宽措施证实了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商务旅行正处于复苏趋势,日本政府也宣布将在今年年底前恢复对中国公民的签证放宽政策。”然而他也认为,日本和中国的签证放宽并不会有力地促进日本企业对华投资。
黄伟修解读,对日方而言,恢复免签的优先顺位并不是在最前面,“免签对于日本的经济界、观光客要去中国出差或是观光会有影响。但如果人权的问题没有处理的话,日本已经有企业在考虑,要协助常驻中国的干部家属撤回(日本) 。”
日本民众观感差的原因
中戸佑夫指出,日本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最近下降有几个原因,“日本民众遭到一些中国人的攻击,发生了一些悲剧,主流媒体也不断通报这项消息。”而这除了意味着日本政府需要改善对华形象和关系,但日本政府对华政策和对华态度,也需要考虑日本民众的情绪。
关于中国的对外行为,中戸佑夫认为,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国有理由这样做,但总体而言,中国的对外行为往往被认为改变了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所不能接受的现行国际秩序。
加治宏基也指出,日本人对中国的普遍看法是,日本人在中国被不明原因杀害、拘留和起诉,但中国政府尚未对肇事者的动机做出解释或回应。而日本舆论对中国的这种不确定性与不信任感也愈演愈烈。
另一个主要因素是,自2011年311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后,15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限制进口日本食品、饲料等产品。同时,自2023年8月以来,中国政府暂时禁止进口日本食品、饲料等产品。
虽然在今年9月20日,中国外交部宣布就福岛核处理水监测达成共识,中国将逐步恢复日本水产品进口,但至今不见任何具体行动。加治宏基解释,中国恢复进口日本水产品可以满足富人的欲望,“他们的社会影响力较大、可作为稳定日中关系的线索。”
加治宏基补充,还有一件事需要提到的是,在今年9月初,一名日本人因间谍罪在白俄罗斯被捕,在中国则被广泛报道为“东京武士的失败。”他研判,除了近期东海局势的困难之外,这次事件也是激化中国舆论对日本产生厌恶的一大因素。
黄伟修说,日本希望改善的在华日本人人身自由和安全等“问题都没有解决。”虽然东海目前的情况已有一些改善,但取决于中方要不要再去做挑衅日本、以及中方如何处理台海和南海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本原因是中国方面的作为。”
黄伟修也说,“这不只是中日关系、也是全球性的问题。与其说日本会不会调整中日关系的步调,反而说中国是不是要对这样的政策做调整。”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