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1:21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印度罕见邀请中国开发印东北,印媒提醒政府谨慎


史迪威公路是二战时期为中国西南大后方输送物资的生命线。(2017年12月19日,美国之音朱诺拍摄)
史迪威公路是二战时期为中国西南大后方输送物资的生命线。(2017年12月19日,美国之音朱诺拍摄)

据《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8月16日报道,正在中国访问的印度执政党 —— 印度人民党总书记马达夫(Ram Madhav)向媒体透露,印度正在寻求中国企业参加一个新近规划的、旨在连接印度东北部各邦与孟加拉国吉大港的项目。

印度媒体称,马达夫此次的声明“意义重大”,因为此前印度曾公开抵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而且,由于印度东北部的阿鲁纳恰尔邦(中国称为“藏南地区”)仍与中国存在着边境争议,中国公司在印度的投资一直不被允许涉足这一地区,中国游客进入印东北也受到相当严格的管控。

提醒政府不应放松警惕

马达夫介绍了印度正在计划中的BBIN项目,即连接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尼泊尔四国间的区域合作网络。他表示:“中国西南部地区可以利用印度东北部,作为通过吉大港伸向印度洋的枢纽。” 马达夫认为,中国企业可以投资在消费品和像电动车电池一类的产品上。不过,马达夫并没有提及中国企业更为看重的基础设施项目。

《印度时报》在随后的一篇社论中对印度政府向中国发出的这一邀请做出了评价,社论认为:“印中是两个大国,也是两个必须保持接触的邻居。通过发展共同的利益,两国之间保持和平相处的机会就会更大。印度政府的这一做法是一种成熟的方式。”社论还表示:“向中国提供通过东北部地区进入印度洋的通道,可以提振这一地区的经济……一旦进入可运营阶段,对中国人来说,这条线路会比中巴经济走廊更具吸引力。”

不过,《印度时报》的社论也提醒道:与中国合作“并不意味着印度应该放松警惕和放弃底线”,“鉴于北京对阿鲁纳恰尔邦存在着诉求,为中国提供进入东北部的通道确实带来了挑战。马达夫承认了这一点,他表示印度愿意在可能的地方实施互利合作,而规避那些有争议的地区。这表明政府采取了双轨方式,与中国合作的同时,保护自身的战略利益。”

印东北与中国的关系

印度东北部是指印度最东部互相毗邻的七个邦(阿萨姆邦、阿鲁纳恰尔邦、曼尼普尔邦、那加兰邦、梅加拉亚邦、米佐拉姆邦、特里普拉邦)和70年代并入印度的锡金邦。

印度阿萨姆邦雷多镇,二战时期的史迪威公路起点。(2017年12月19日,美国之音朱诺拍摄)
印度阿萨姆邦雷多镇,二战时期的史迪威公路起点。(2017年12月19日,美国之音朱诺拍摄)

有历史学者指出,历史上,这一地区从来没有被印度本土的政权统治过,只是在殖民时期被英国征服而纳入版图。在英国人到来之前,这里曾经先后存在过多个独立的王国和众多的山民部落,其中最强大的阿霍姆王国由从云南瑞丽迁徙而来的掸族(与泰国泰族、中国傣族同族)王子于13世纪建立,沿袭了将近600年。

印度政府在独立后的70多年间,先后对东北部实施了一系列的怀柔或同化政策,以期将众多的少数民族“融入印度大家庭”。不过,这些政策的效果并不显著,印东北地区至今仍存在着很多股分离势力和少数民族武装,其政治诉求从“更大的自治权”到“脱印独立”,不一而足。

印度“东北人”从文化习俗到相貌特征上被认为和中国南方人或东南亚人更为相近,他们经常被印度本土人称为“中国佬”,并在社会生活中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加之印度中央政府对东北部的发展缺乏长期的规划和政策扶植,使得东北部的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长期落后于印度其它地区,也使得“东北人”多年来怨声载道,缺乏认同感和“向心力”。

印度政府一直怀疑中国在背后支持印东北地区的分离势力,因而对中国人进入这一地区采取格外谨慎的态度。中国游客或商人至今不得进入阿鲁纳恰尔邦,而申请进入曼尼普尔邦、那加兰邦、锡金邦等地也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特别的批准。

印度的东北部政策

意识到东北部经济发展滞后对地区安全产生的影响,印度于80年代后才开始了针对这一地区大规模的、政府主导的投资。但是,由于基础设施严重匮乏、人力资源短缺、各级政府贪污腐败严重、官僚系统的低效率等原因,印度的各种“倡议”或“战略”口号很多,却缺少长远的统筹规划和系统性的实施。几十年下来,印度东北地区的经济仍然处于欠发展状态,远低于印度国内的平均水平。

印度政府于1991年推出了“向东看”战略,希望借全球化和区域性合作的大潮,将印东北与印度全境的经济整合跟印度与东亚、东南亚的经济合作融为一体。不过,与以往许多国家战略的执行情况相似,印度政府“雷声大,雨点小”,20多年后,“向东看”战略几乎没有获得什么实际的成果。

现任总理莫迪于2014年上台后,将“向东看”(Look East)升级为“东向行动”(Act East)。不过,“东向行动”存在着客观的地理性限制。印度“东向”仅有的切入点是基础设施同样匮乏、经济水平低下的缅甸,一条通过缅甸、连接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高速公路在规划了将近5年之后,至今仍未修通。

中国曾于2013年提出“中缅孟印经济走廊”的设想,对此,缅甸和孟加拉颇为上心,而印度政府则一直抱持三心二意的态度。究其原因,印度希望其东北部与东南亚实现对接,却不希望与中国直接连通。中国一直希望打通废弃多年的史迪威公路(又称“雷多公路”),并帮助缅甸修缮了这条公路的部分缅甸路段,但印度却迟迟没有完成印度境内路段的贯通。

这条二战时期中国后方获取物资的生命线,以美国将军约瑟夫·史迪威的名字命名,起于印东北阿萨姆邦的雷多小镇,经过缅甸进入中国云南,本应是连接印度东北部与中国西南的最近、最直接的通道。曾经有观察家猜度,印度之所以迟迟不愿打通这条公路,是担心中国军队可以通过此路长驱直入印东北,毕竟,1962年中印战争时,中国军队曾经翻过喜马拉雅山、逼近阿萨姆邦。

寻找中印共同利益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印度政府多年来对中国“染指”印东北部地区的担心,使得此次马达夫的“邀请”显得异常罕见而格外引人注目。实际上,这次随同马达夫出访中国的还有阿萨姆邦、特里普拉邦和那加兰邦三个邦的首席部长(相当于省长),更凸显出印度官方对于邀请中方合作的诚意。

尽管中国媒体对于印度的邀请做出了“令人惊讶”的报道,但是,从中国企业的角度来看,在印度东北地区投资实业并不一定是明智的选择。印度本部都缺少制造业的熟练技工,东北地区更是人力资源匮乏。加上这里道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从制造业的成本方面考虑,印东北与印度本部相比没有什么竞争力。

此外,马达夫的“邀请”回避了中国更为看重的基础设施项目。印度当然有自己的顾虑,但是,对中国来说,连接印度东北部与孟加拉国吉大港的项目缺乏利益交集。马达夫提到的“中国西南部进入印度洋的通道”看似一张美好的蓝图,但中国云南已经开启了通过缅甸皎漂港进入印度洋的通道,而从云南进入印东北仍要通过缅甸(参考史迪威公路),马达夫的蓝图其实没有多少吸引力。

此前,在印东北的外国投资主要由日本一家独大,但进展缓慢,印度政府并不满意。中国当然不希望日本势力垄断印东北的发展,进而阻断中国与印度深化合作的远景,所以,中国或许会因为地缘政治的考虑而对印度的“邀请”做出积极的回应。另外,如果中印双方真有解决阿鲁纳恰尔邦边界争端的诚意,投资印东北进而加深合作、培养互信,不失为一种长期的战略考量。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