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两位总统候选人乔·拜登(Joe Biden)和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星期四(6月28日)晚上的首场电视辩论中,就美中贸易战和谁任内对华贸易赤字最少的争论片段,引发中国媒体与网民的热议,多则攸关两人互相攻讦的关键词也登上微博热搜榜,但中国官媒和网民的舆情反应或因议题敏感、多巧妙避开两人触及的对华政策。
拜登和特朗普时隔四年再度辩论,聚焦通胀、堕胎权、边境安全、国会山庄暴动案、俄乌和以哈战争等议题。尽管辩论中没有中国议题,但两人都对华课征关税强硬表态。
拜登强调,美国现在的对华贸易逆差达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他批评特朗普任内与北京打交道未取得任何进展。
特朗普则回击,拜登主政下,美国创下史上最高的赤字,对中国也有巨额逆差。
但据美联社事实查核,去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2790亿美元,远低于2018年美中贸易战开打时的4180亿美元;去年美国自中国进口的总额为4260亿美元,也低于2018年的5380亿美元进口额。
美对华贸易逆差缩减 特朗普和拜登争功
拜登也批评,特朗普若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以上的关税,将转嫁给美国消费者,每人每年平均得多支付2500美元。
但特朗普反击说,拜登从未取消他任内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因为这些关税增加了美国的税收,拯救了美国的钢铁工业。
拜登除保留特朗普任内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和部分法案外,今年5月,他进一步对中国制电动车、先进电池、太阳能电池、钢铁、铝和医疗设备征收新关税。
在上海的国际关系学者沈丁立分析,在涉华议题上,拜登和特朗普未互相攻讦,反而相互证明对方的作法是对的,尤其在关税举措上。
他说,拜登政府延续了特朗普发起的对华贸易战,因此,当拜登自诩其任内对华贸易逆差降至2010年以来的新低时,其实变相表扬特朗普的政绩。
沈丁立告诉美国之音:“拜登做的事情是百分之一百按照特朗普的要求去做,他们两人在(对华)贸易的问题上没有任何差别,倒过来是,拜登对中国的贸易禁运做得比特朗普更狠,所以,拜登其实通过攻击特朗普,证明特朗普是对的。”
沈丁立还说,特朗普称,拜登主政下的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达史上最高,这是不实指控,可能是特朗普老了,逻辑错乱或搞错数字;但也可能是特朗普不想承认拜登的政绩,只能转移焦点,凸显拜登保留他对华加征关税、“川规拜随”的事实。
沈丁立强调,拜登和特朗普在对华加征关税上争功,但真正促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缩小者,其实功在中国政府,因为中国在新冠疫情三年间,坚持“清零”政策,尤其2022年各地封控加剧外资恐慌,大量撤资,各国对华贸易规模自然跟着缩水。
特朗普抨击拜登软弱、受中国操控
另外,特朗普于辩论时一再批评拜登“软弱”,痛斥拜登从阿富汗撤军是美国史上最难堪的一天,又称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既不尊重、也不害怕拜登。
特朗普还说,拜登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让美国变成“失败的国家”并走向第三次世界大战。
特朗普也在无确切证据下,指控拜登收了中国的钱,并以“满洲候选人(Manchurian candidate)”形容拜登是被中国操纵的傀儡候选人。
针对特朗普的指控,拜登反驳称,特朗普威胁背弃保护北约(NATO)成员国的承诺,才会将美国带往第三次世界大战。
拜登于辩论时强调:“现在,世界需要我们。为了我们国家的安全,我们需要保护世界。你想要一场战争,就让普京继续向乌克兰推进。”
对此,香港智明研究所总监许桢指出,外交政策一向非美国大选的焦点议题,尤其美国忙于应对俄乌和以哈两场冲突,对中国的关注自然略减。不过他说,这只是首场辩论会,随着投票日逼近,选战白热化後,中国议题将再度成为焦点。
中国似淡化辩论会的涉华议题
对于拜登和特朗普的首场辩论会,中国官媒看笑话的心态浓厚,尤其聚焦报道两人的言词攻讦及失态场面。
官媒新华社报道:“二人就经济政策、移民、堕胎权、外交政策、民主、种族、医保等话题进行陈述,并展开‘口水仗’,言辞激烈、情绪激动,甚至进行人身攻击。”
央视则称,拜登拿特朗普的官司缠身说事,特朗普则拿拜登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做文章。
而两人的各种揶揄辞汇则不断冲上中国社群平台微博的热搜榜,如“特朗普和拜登激烈交锋”、“美媒发现拜登、特朗普没握手”、“拜登说,这辈子没听过这么多胡言乱语”等。
不过,不管是媒体报道、还是网络舆论,对拜登和特朗普于辩论会触及的中国议题却似乎避而不谈。
党媒《环球时报》报道仅以一句“特朗普在辩论中还提到涉华关税等话题,借此攻击拜登”草草带过。
上海复旦大学辖下的微信公众号“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发文分析两人的辩论攻防,详述特朗普就通胀、边境安全与年龄议题对拜登发动攻击,而拜登则以堕胎权与国会山庄暴动案等议题对特朗普反击,以及两人外交政策的分歧。不过,全文逾三千字却独漏两人的对华立场。
香港学者许桢说,对中国而言,选举是他国内政,只要不涉及中国的战略利益,也不宜过度评论。既然两位候选人未炒作中国议题,中国官媒也不须拉高调子,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
许桢告诉美国之音:“对于北京来讲,两个候选人不怎么提到北京,就是最好的结果。如果提到的话,不管怎么提,其实对于北京的利益或是它在宣传战上来讲,一般都不见得会是好事。”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