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在香港成长的英国画家近年因为香港转变的政治环境而离开香港,这个以香港景色作画的艺术家近年的作品开始涉及政治,不久后会在伦敦展出的展品则是批评《香港国安法》令这个城市变得一片死寂。
1979年,画家李桦(Martin Lever)9岁时,他的父亲到香港房屋署担任测量师,于是他跟家人搬到香港,之后一直在香港长大。他对美国之音说,感恩香港是一个多种族、文化融会的地方,令他有不一样的成长。
他大学时回英国就读历史系,在当地工作数年后看到广告界的机会,决定回港工作。到他离开香港时,总计在香港居住了36年。
李桦说,他90年代起在多间国际广告公司由撰稿员做起,工作25年后最后升至创意总监。在广告界的最后几年,他慢慢变成一个全职艺术家。他的画作一向以香港为灵感,多为城市街景、基层劳工、生活元素等等,以抽象的风格表现香港的特色。
他说,很多香港人不为意自己的生活多数在高空中发生,在10楼居住、在20楼工作、在30楼吃饭,从高空或地下看到的香港是十分不一样。他说,从这一个概念衍生的作品很受欢迎。
与示威有关作品被审查
他的画作在近年才开始涉及政治,他以同一套概念,创作了一套以《示威之上》(Above the Protests)为名的作品,作品仿似从高空中,看住下面的示威场面。他将作品在Affordable Art Fair 展出,但他指收到一张似乎是指展品需要避免争议的通知,他唯有将作品改名为《街头之上》(Above the Streets),这种模糊的审查令他十分怀疑,作为一个艺术家,在香港的言论自由空间尚有多少。
他说,他完全支持2014年香港雨伞运动的和平示威;到了2019年的抗争运动,虽然街头的暴力令他感到震惊,但他认为问题的根源是时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不愿与示威者对话,而是将是视为一个法律与治安的问题,把警察放上前线。
疫情下,他无法到英国探望家人,回港隔离令他感到痛苦,是逼使他离开的一个原因。但《香港国安法》生效后,更令他怀疑香港的前景。
他说:“不少人观察《国安法》时不清楚那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听起来是一件坏事,但可能那只是阻止暴力的方法,然后人们能够重投生活及对话?但很快,我看到他们追究之前的事,打压批评北京的人,黎智英、天主教神父,关闭《苹果日报》,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这是多么不必要,但可能这就是北京的做法。这开始影响到我,令我很愤怒,这不应该在香港发生,这是多么不必要。”
难以保持中立、沉默
李桦说,他有一些住在香港的西方人朋友,他们对守法的人被判监、禁止歌曲、禁止书本、关闭传媒及报纸等等保持中立,生活仍然可以如常。
他说:“但我在香港长大,享受那么多的自由、机会,我多年在广告界聘用了不少华人,现在我看到他们不再有我们以前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自由,这令我十分伤心及愤怒,而在离开香港后,我认为我需要用艺术将之表达出来。”
在他的新作《沉默示威》(Silent Protest)中,香港人的嘴都变成一条闭合的拉链,或被口罩遮盖着,在图书馆、地铁、银行、法院等等,喻意《香港国安法》下全港不同角落的一片死寂。
画作周围都是毛泽东的语录,他说是因为不少毛泽东说过的话,正正是香港年轻人想要的东西。
他说:“毛泽东说,人们可以批评共产党;他说,我们为人民服务;他说,新中国要照顾年轻人。把这些两种东西放在一起,我认为这种讽刺是十分强烈的。”
若被拒入境香港会感悲哀
李桦说,在移民潮下大量香港人搬到英国,即使他住在一个小镇,他很高兴身边总会有一些香港人,而他们在困难中也似乎满意新生活。
他说,希望画作会向外界展示香港的变化,他并非反对香港或中国政府,只是道出事实。
他说:“我理解如果这引起一定反应,可能我也会被拒入境香港,这会令我很伤心。但如果只是因为画一些画,我就会被拒入境,这就正正反映我想表达的事,这是一个悲哀的状况。”
李桦的作品将会在12月15至17日在英国伦敦的The Crypt Gallery展出。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