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8:46 2025年1月24日 星期五

德国对华投资创新高 分析: 短期难降对中国依赖


资料照片: 德国总统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欢迎中国总理李强访问柏林(2023年6月19日)
资料照片: 德国总统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欢迎中国总理李强访问柏林(2023年6月19日)

欧盟去年提出“去风险化”战略,以降低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但最新数据显示,德国2023年对华直接投资的金额反创新高,与欧盟的去风险策略背道而驰。

对此,分析人士表示,德中经济挂钩之深,去风险化本就不可能一蹴可及,而且德国政府认为,只要扩大与其他市场的交往来分散风险,也是对中国去风险化的手段之一。

德国经济研究所(German Economic Institute)援引德国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德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金额年增4.3%,创下119亿欧元(约127亿美元)的新高记录,其中德国企业于2021-2023年三年间的对华投资规模与2015-2020年六年间的规模大致相当。

数据显示,尽管部分德国中小企业在去风险的思维下逐步降低与中国的经济连结,但奔驰(Mercedes-Benz)、宝马(BMW)、大众汽车集团(Volkswagen)及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等指标德企却逆向加码对华投资。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早于去年底的例行记者会就指出,当时不少德国车企陆续扩大在华研发并投入新能源的布局,就是对中国市场投下“信任票”。

去风险化下 德国陷两难

对于德企持续加码投资中国,在台北的台湾欧盟中心执行长郑家庆表示,不同于其他欧美国家,德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已深,因此面对欧盟的去风险诉求,德企的立场相对保守。他说,除非爆发类似俄乌战争的极端事件,政府出面强势主导德企撤离,否则德企巨头仍会继续深耕中国市场。

郑家庆告诉美国之音:“对于德国政府来说,他们就会出现一个两难。我(德国)当然希望站在西方阵营,不管是欧盟或者是美国的相关的立场,可是他们也必须考量到自己本身的经济发展,因为经济跟民生是最直接的关系。如果(德国)经济的发展不如预期的话,可能也会影响到民选的政府。”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去年3月首度提出去风险化策略,5月写入七国集团(G7)峰会公报,成为欧美对华关系的最新共识,亦即,在不寻求与中国经济“脱钩”的前提下,各国透过转移部分在中国的产业链来强化自身的经济抗压能力。

德国汉堡全球与地区研究所(GIGA)的政治经济学家屈尔茨道夫(Nora Kürzdörfer)也以电子邮件告诉美国之音,德企大厂依然依赖中国市场,只能谨慎寻求其他降低市场参与度的方法。他说,由于中国仍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因此降低来自中国的风险变得更加复杂。

德国政府减少对华投资担保 中小德企撤出中国

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驻北京办事处的首席代表福尔曼(Johann Fuhrmann)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则表示,依据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原则,政府无法干涉企业在哪里投资,更无法强迫德企与中国经济硬脱钩。

福尔曼说:“在欧洲和德国的思辩中,去风险和脱钩有明显的区隔。去风险的重点是减少对中国的重度依赖,而非减少对华贸易。所以,首要目标是提高对中国市场的风险意识,因此,我认为这与(去风险化)对华战略并不矛盾。”

福尔曼强调,德国政府只能做到,提高德企对中国市场的风险意识,藉由不再为中国投资提供担保来实现此一目标。目前德国经济部已逐步减少对德企在华投资的担保。

旅居维也纳的专栏作家黄哲瀚专精德国政治经济的研究,他表示,德国的联合内阁中,社民党的总理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虽然对去风险化的立场显得保守,但是由绿党主导的经济部却是相当积极。

黄哲瀚告诉美国之音:“2022年德国经济部对德企投资中国的担保是7亿多欧元,前一年是将近20亿欧元,2023年连亿都没有,是7000万(欧元),严重缩水。另外,德国企业如果要出口到中国,信贷的担保在这几年也是严重往下掉。”

黄哲瀚说,德国经济部担保的对象约七成是中小企业,所以帐面上,德企对华投资攀升的大户主要是市值前40大企业,也就是所谓的“DAX 40”,但更多的中小德企确实响应政府的政策导向,撤出中国。

2025年中国将不再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德国对华直接投资额虽然未明显滑落,但在经贸往来上,去风险化的成效已经浮现,中国即将卸下蝉连8年的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头衔。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的福尔曼指出,2023年德国自中国进口额大幅下降19.2%,为1557亿欧元;对中国出口额也年降8.8%,为973亿欧元;德国同年的对华贸易总额为2531亿欧元,仅略高于对美贸易总额的2523亿欧元。

福尔曼认为,德企正在调整策略,包括减少对中国采购的依赖等,而中国对“德国制造”产品的需求也未有显著增加,若此趋势持续下去,预计2025年美国将超车中国,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专栏作家黄哲瀚也说,分占德国第三、第四大的贸易伙伴法国和荷兰的年贸易额也持续走升,尤其欧盟区本身就占了德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五成以上,凸显出中国贸易对德国经济的重要性正在减弱。

黄哲瀚指出,德国总理朔尔茨认定的去风险化策略,并不是少和中国做生意,而是在德中经贸关系的基础下,另寻其他经贸伙伴,以分散风险。例如,据《金融时报》2月19日的报道,德企去年在美国承诺的投资额创历史新高,达157亿美元,远高于2022年的82亿美元。

朔尔茨4月再访中国 欧洲各国去风险步调不一

朔尔茨将于今年4月再率领德企代表团出访中国,这是他就任总理以来第二次访问中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22年的中共“二十大”上,打破惯例,取得三连任,并奠定一人独裁的体制后,朔尔茨是中共“二十大”后首位访问中国的西方领导人,因此曾饱受批评。

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的福尔曼认为,欧洲各国间仍存在着对华投资的竞争。例如,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去年也率领法国工商界大型代表团访问中国,法商在那趟行程中斩获多笔高额订单;相较之下,朔尔茨当然也希望能为德国企业争取到更多商业利益。

福尔曼指出,欧美国家虽已形成对中国去风险化的共识,但各国的执行方式和步调不一。整体而言,欧洲人仍然强烈地从民族国家的角度思考,缺乏一致对外的协同行动,各国的国家利益仍是各国领导人最重要的考虑事项。

德国汉堡全球与地区研究所的屈尔茨道夫说,他预期德、中两国领导人4月份的会面将一如2022年底的会面那般寻求“务实合作”,但朔尔茨可能也会表态,基于地缘政治的挑战和中国持续恶化的人权问题,两国合作不可能一切照旧如昔。

专栏作家黄哲瀚则认为,绿党主导的德国经济部在执行去风险化的积极作为势必已惹怒中国,朔尔茨4月的北京行或多或少要起到安抚中国的作用。

评论区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