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8月2日对台湾的访问引发北京震怒。中国政府一贯声称民主自治的台湾是其领土。
在其亚洲之行中,佩洛西对台北做短暂访问,并会晤了台湾总统蔡英文,没有理会北京有关“严重后果”的威胁。佩洛西说,她希望通过此行强调美国坚定维护台湾民主的决心。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一个中国”政策。在该政策下,华盛顿承认北京的共产党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但同时将台湾的地位问题视为悬而未决,“尚未确定”。对于北京的“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华盛顿仅表示“认识到”(acknowledge)这一立场,而从未“承认”(recognize)北京对台湾的主权主张。
与此同时,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也同时包括《台湾关系法》和“六项保证”等一系列文件和声明,承诺向台湾提供“数量足以使其维持足够的自卫能力的防卫物资及技术服务”,以遏阻中国单方面武统台湾。
8月4日,《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刊登了中国驻美大使秦刚的一篇题为《中国为何反对佩洛西访台》的观点文章。秦刚在这篇英语文章中重复了北京在台湾问题上的口径,并在文章开头宣称:
“台湾自一千八百年前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该说法错误,不符史实。
秦刚的说法很可能是基于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首次有史书记载的接触。公元230年,中国处在分裂的“三国鼎立”时期,吴国皇帝孙权遣军出海,寻访“夷洲”——史学界普遍认为该地即如今的台湾,但也仍存争议。
但如何如论,那次寻访并未将夷洲置于中国的统治之下。
中国史书《三国志》(《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对吴国的那次出海寻访记载如下:
“(黄龙)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诏立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有关历史上夷洲和亶洲的确切位置,史学界争议仍存。目前普遍观点认为,夷洲位于如今的台湾,亶洲位于如今的日本,但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
据《剑桥中国史》(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记载,公元229年自封为吴帝的孙权寻求“扩大王国影响力的机会”。当时前往夷洲的万人远征队是他派遣的诸多出海行动之一。
“然而,这些探险只取得有限的成功:寻访台湾获得的益处与为此付出的代价不相称,” 《剑桥中国史》写道。
“它(远征夷洲)没带来什么成果,” 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文献的前美国陆军外事军官约翰·沙利文(John Sullivan)写道。“没有建立永久基地,也没有维持任何持续性的贸易或外交使团。”
因此,夷洲当时成为吴国领土的说话完全站不住脚。
事实上,即便当时吴国征服和统治了夷洲,也难以成为北京以古代中国领土疆域支撑当代主权主张的理由。比如,如今的越南中北部地区曾是吴国行政区“交州刺史部”的一部分,但显然中国官方也没有以此作为理由而声称越南应将其中北部领土“归还”中国。
中国官方长期坚称“台湾自古属于中国”。但其实,中国对台湾的治理直到17世纪才开始。
虽然葡萄牙探险家在16世纪就抵达台湾,并将之命名为“福尔摩沙”(Formosa,葡萄牙语意为“美丽岛”),但在台湾站稳脚跟的欧洲探险家是之后到来的荷兰人。
1624年,荷兰人在澎湖群岛与明朝(公元1368-1644年)的军队对峙,被迫撤出澎湖群岛,转而占领了明朝版图之外且尚未有正式政府统治的台湾岛,在那里设立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据点。
“事实上,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当时告知1622年在澎湖群岛建立一个小堡垒的荷兰人,让他们在‘我们的领域之外’活动,所以荷兰人转移到当时被称为福尔摩沙的那个地方,在那个岛屿上统治了38年,建立了台湾史上的第一个行政机构,”前荷兰外交官格利特·范德维斯(Gerrit van der Wees)写道。
“因此,它(台湾)从来不是明朝的一部分,”他说。
澎湖群岛(Pescadores),也称澎湖列岛,是位于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台湾海峡上的一组岛屿。
荷兰人的统治在1662年结束,当时的中国已处于满族人主导的清朝(公元1644-1911年)统治之下。但将荷兰人逐出台湾的是“反清复明”代表人物之一“国姓爷”(Koxinga)郑成功。1661年,郑成功率领一支400艘船和两万五千人的军队横渡台湾海峡,驶向荷兰人的要塞热兰遮城(Zeelandia)。
1662年,他的军队击败了保卫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将荷兰人逐出了台湾。郑成功随后在如今位于台南安平区的“热兰遮城”建立了之后由其家族统治的东宁王国。
东宁王国只维持了21年。沙利文写道,清朝康熙皇帝1683年批准清军武力征服该岛,让明朝的效忠者们没法将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行动基地。“但除了这一功能之外,它(台湾)从未被清朝视为具有任何战略意义。”
“1683年,康熙皇帝明确表示,‘台湾不在我们的帝国版图内,影响不大’,甚至提议让荷兰人把它买回,”范德维斯写道。
清朝史料提到,清军占领台湾后,朝廷曾就是否继续统治台湾进行了辩论,康熙帝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是“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但是,朝廷最终决定不放弃台湾。
英国历史学家比尔·海顿(Bill Hayton)在2022年8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即使在1684年部分吞并台湾后,清朝仍将其视为危险疆域,对其的主要印象仍是那里的野生‘原住民’和一些致命疾病。”
无论如何,清朝从1684年起开始了对台湾长达200多年的统治。
“但在清朝统治下,(台湾)总共有100多次有记录的叛乱,其中一些需要5万多名士兵才能镇压下去,”范德维斯补充道。“当地的人们把满人视作外族殖民政权,他们没有兴趣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事实上,直到1887年——即中法战争结束两年后——台湾才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省。海顿写道,在这场战争中,对台湾的港口控制权变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清政府对台湾的统治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结束。战败后,清政府在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永远让与日本”。
台湾人曾有组织地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并一度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但没能持续多久,很快被日本军队强力镇压。
虽然台湾当地的客家人和其他原住民人口持续激烈反抗日本的高压殖民统治,但范德维斯也写道:“日本人在改善基础设施、修建公路、铁路、港口、医院和学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根据海顿的说法,在日本统治期间,中国大陆没有表现出要将“收复”台湾的意愿。
“就连国民党革命家孙中山也忽视了(台湾的)那种困境。他在推翻清帝国的运动中将该岛作为革命根据地,但并没有试图采取任何行动在那里激起反日活动,”海顿写道。“对于国民党来说,台湾已经失去了,就是这么回事了。”
海顿指出,1911-12年的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中华民国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当中没有将台湾视作领土。
“第三条简明写道:‘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靑海,’” 海顿写道。“选择写下‘二十二’行省,就是明确把原来的台湾省排除在外了。这个版本的中国领土,即局限于中国大陆的领土版本,在整个二三十年代被印在了这个国家的所有地图上。台湾那时不是中国的一部分。”
历史学家也指出,直到开罗会议前,中国共产党对于台湾的态度与国民党一样。
曾在延安采访过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在他的《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中记录了当时这位中共领导人对台湾的态度。毛泽东对斯诺说:“......如果朝鲜人民希望挣脱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枷锁,我们热烈支持他们争取独立的战斗,这点同样适用于台湾”。
1943年11月,美国、中华民国和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会晤,“商讨抗日战争的进展和亚洲的未来”。 会议上,三国首脑签署了《开罗宣言》。
会议结束后,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改变了对台湾的立场,声称台湾应该“回归中国”。根据美国国务院网站,《开罗宣言》“承诺继续抗日战争,并将日本军队赶出其占领的所有领土,包括中国领土。”
《开罗宣言》中有关中华民国的部分写道:“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关于中共1943年后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转变,历史学家萧圣铁(Frank S. T. Hsiao)和劳伦斯·沙利文(Lawrence Sullivan)在他们合著的《中国共产党与台湾地位》(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Status of Taiwan, 1928-1943)中写道:“(中共)通过否认台湾的族群‘独特性’和拒绝岛内政治运动的独立性改变了立场。”
日本在1945年二战战败投降后放弃台湾、澎湖等地。
“1945-1949年间,台湾被正式认定为‘中华民国代表同盟军军事占领台湾’,”范德威斯写道。
但国民党政府当时“自己采纳了台湾已经在1945年10月25日被中国‘光复’的立场”,但美国政府“在那段时期还没有采取‘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 范德威斯补充说。
1949年,国共内战中失败的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率军撤退到台湾。中国共产党随即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继续声称台湾是其必须“统一”的领土。
国民党于1949年在台湾宣布戒严,在台湾实行威权统治,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实现民主转型,开始民主自治。
美国之音“揭谎频道”此前已报道过台湾的地位问题以及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同时请参阅美国之音《揭谎频道》本篇文章的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