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8:27 2025年2月11日 星期二

聿文视界:DeepSeek冲击波:技术创新的“孤例”


手机上的DeepSeek标识
手机上的DeepSeek标识

编者按:这是邓聿文为美国之音撰写的评论文章。这篇特约评论不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转载者请注明来自美国之音或者VOA。

一月下旬以来,全球技术领域最火爆的事件,莫过于中国人工智能企业DeepSeek的崛起。这家在此前名头不响的企业发布的两款AI产品震动了业界,其用降规版芯片和低训练成本,效果就接近或达到OpenAI用最先进芯片和大量投入取得的水准,似乎颠覆了人们对美国所构建起来的AI发展路径的认知。事实上,DeepSeek带来的震撼越出了技术层面,成为这段时间全球舆论最热的话题之一,不少人用夸张的语言赞誉它,尤其在中国,有科技界人士甚至把它描述成“现象级”事件,将其意义提到改变中国“国运”的高度。

DeepSeek究竟是不是中国在发展人工智能上的重大突破,乃至挑战了美国在AI领域的霸权,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做出准确判断。然而,它带动的这股冲击波确实不能因为对中国的价值立场问题而小视它,恰恰相反,正因为它来自受美国科技围堵的中国,更要重视它。美中竞争的成败,本质上取决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较量。现在舆论对DeepSeek的关注和讨论,多聚焦在这款产品本身的性能和技术上,但美中的科技竞争,涉及科技和产业政策、教育体系、技术发展道路以及发展模式等相关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反思DeepSeek的冲击波,不能局限在其本身,需要跳出它的技术层面,把眼光放在至少四个面相:中国的科技发展路线是否由此而得到巩固强化,原始创新在中国目前体制下是否能突破,中国AI人才的培养是否会大量增加,开源模式下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围堵是否仍然有效。

DeepSeek让中国当局增强科技发展信心

DeepSeek的崛起,表面上和中国的科技发展路径没有密切关联,因为它是一家做量化投资的私募公司转型来的,没有证据表明它得到了官方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但实际上从DeepSeek身上,能够看出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影子。可以把改革以来中国科技的发展路线简要概括为“模仿—跟随—并行—局部领先”四个阶段。早期中国在技术方面几乎完全依赖西方,通过“市场换技术”,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完成了技术积累,这个过程持续了至少20多年,到本世纪初大规模的技术模仿才基本结束。不过,在模仿阶段的后期,随着中国技术能力的逐步提升,也开始了跟随战略,追随美欧在前沿技术和重大工程、关键产业的技术发展步伐,以快速缩短和西方的技术差距。

大概在2015年左右,中国从跟随西方进入到和西方并行阶段。并行也就是中国官方说的自主创新。科技自主创新的战略其实在胡锦涛后期已提出,但那时的“创新”,更多是打着“创新”旗号实则是跟随西方的技术,整体上仍陷于“追踪热点”的路径依赖。这种情况到2015年才有改观,中国加大了对科技的研发投入,有意识地推进创新战略,最突出表现就是“中国制造2025”,而在和美国打贸易战后,因受美国及其盟友的技术围堵,不想自主创新也不可能了。

整体评估,中国目前技术的模仿和跟随阶段已经过去,处于局部跟随和并行的阶段,另外,在电动汽车、量子通信、超级计算等领域也出现了局部领先的情况。但必须指出,中国当下的科技创新和局部领先,仍主要是工程技术的创新和领先,而非人们常说的原始创新。故DeepSeek的出现,确实可能会极大增强中国当局在科技发展路径上的信心,让当局认为,只要按这条路径坚定走下去,用好新型举国体制,中国会成为一个科技强国,突破美国的技术封锁。

然而,这条所谓的自主创新之路并非总有成效。过去几年,当局为打破美国的技术围堵,依托财政专项投放或央企产业基金,给很多企业鼎力支持,投入的资源可谓惊人,但效果差强人意。如由众多院士领衔的国家人工智能重点项目,几年下来科研成果乏善可陈。科技创新固然不能没有政府,可政府以何种方式出场将决定创新成败。中国的问题恰恰在于政府角色过于积极,亲自下场规划和经营,DeepSeek能够一鸣惊人,恰恰不是在政府基金的关怀下做成的。当局或许只看到它如今的成果,却未必能够意识到这点。

DeepSeek不代表中国原始创新的突破

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是中国是否有能力进行原始创新的问题,这是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大多数人会坦承,中国在技术的原创方面,和西方特别是美国相比,差距不在一个数量级。自近代科技革命以来,写于科技史上的重大科技和基础理论的创新,中国几乎没有,本土科学家,至今只有一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两个方面说明中国原创技术的匮乏,即使一个人再怎么爱国,也不能否认该事实。

那么,可否将DeepSeek视为中国在原始创新的突破?答案是否定的。虽然一些支持者视其为“中国原始创新的里程碑”,可就连DeepSeek自己也不这么认为,如果问它这个问题,它的回答是,其推理能力等技术突破更多属于应用层面的进步,而非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不代表原始创新的突破。

中国在原始创新上的长期落后,导致科技人才对创新的信心严重不足。但这恐怕不是主要因素,主因有两个:一是专制体制对思想自由的钳制。原始创新需要一个自由讨论的空间,而创新成果亦很大可能触动统治者利益。中国所以在过去几百年没有一件科技的原创成果,与此分不开。二是产业和技术的发展长期落后。科技理论和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或创新,是产业和技术进步的结果。一个国家产业没有发展起来,政府和企业就不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也就不可能有技术进步。科技的创新是在技术进步中,为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而出现的。

目前,中国的产业上来了,有所谓全产业链优势,但政权的专制程度比以前多数时候要严重得多,这使得中国的科技创新仍然局限在1-100这样一个技术突破的层次,而在0-1的原始创新上,虽然科技人才也在努力寻求突破,但至今成效不大。DeepSeek的出现可以看作中国强工业的结果,或许意味在向原始创新上接近了一步,可毕竟不是原始创新,要突破原始创新的限制,中国还需更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更自由的探索氛围。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DeepSeek的成功,会刺激更多中国年轻人特别是高校学生投入到AI领域。DeepSeek有一支年轻的创业团队,包括其创始人,年龄都不大,140名成员中,90%为应届毕业生与博士实习生,平均年龄26岁。年轻人相对思想开放,好奇心强,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束缚。现在,这支“少年军团”因DeepSeek而成了中国的大众明星,其个别人已被千万年薪挖走。从过往经验看,这势必会在中国的年轻人里掀起一股AI热,大学的AI专业可能会人满为患,企业也会网罗更多的专门人才满足AI发展的需要。中国本来就不缺工程技术人才,每年培养的理工科学生比西方前几名的国家加起来的总和还多,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AI行业,对AI的发展,进而提升中国的技术进步和国家竞争力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国的高校仍没有摆脱专才教育和论文教育的窠臼,生产的博士数量全球第一,可用之才却少。Deepseek的年轻创业团队,虽然大部分是由本土培养的,但其选人和用人标准,也是对中国当下教育模式和人才使用模式的某种颠覆。

特朗普称DeepSeek的人工智能技术应成敲响美国企业的警钟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1:06 0:00

有助美国改进对中国的技术管制

从美国的角度来说,DeepSeek的崛起,也挑战美国在开源模式下对中国的技术围堵是否仍然有效。舆论已经在问,美国这种高度依赖算力、建立在 “算力即权力”的底层逻辑和技术护城河基础上的发展模式,是否一定是AI发展的必然?假如不是,那么在开源模式下,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围堵还能延迟中国的AI发展,拉大两国的技术差距吗?

开源模式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技术生态,是集众人才智来寻求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的。从价值上来说,它似乎天然优于封闭模式。马斯克当初参与组建OpenAI,就力主开源,在DeepSeek出来后,OpenAI创始人奥特曼似也不情愿承认闭源发展思路有误。故试图用中心化手段去遏制去中心化生态,好比用城墙阻挡海啸,理论上很难取得成功。

这不是否认美国迄今为止对中国的技术管制是有效的。对于这一点,尤其是中国官方和民间舆论极力宣扬的DeepSeek的出现,意味着美国技术围堵的失败,更多是一种宣传策略,而非真实状况。原因简单明了,倘若没有美国在芯片和软体上对中国的管制,中国AI发展的整体能力可能会比现在更逼近美国。技术围堵虽然逼得中国“另辟蹊径”,出了DeepSeek,似乎可以让美国的制裁破功,但如果美国之后对中国采取比之前更加绵密的技术管制,彻底孤立中国的AI发展,DeepSeek的开源模式是否还能持久,进一步的技术突破会不会遇到一些无法克服的瓶颈,并非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DeepSeek的冲击波,让外界不能轻视中国的技术能力,美国对此确实需要警惕,但过分夸大它对现有AI技术的发展路径的颠覆能力也是不必要的。它的技术创新目前来看还只是孤例,尚不表明中国的整体创新环境有根本改变,因此其自我引爆,对美国的AI发展及改进技术管制策略,反而是件好事。

  • 16x9 Image

    邓聿文

    美国之音特约评论员,曾在中国做过记者,现居美国,作者本人这样介绍自己说:“曾经在体制的边缘,因而更能洞察所谓‘新时代’的荒谬。”

评论区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