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1:36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立陶宛周日举行总统大选 对俄罗斯担忧主导选民投票


2024年5月12日,立陶宛第一轮总统选举期间,选民们在维尔纽斯的一个投票站前投票。
2024年5月12日,立陶宛第一轮总统选举期间,选民们在维尔纽斯的一个投票站前投票。

立陶宛周日举行总统选举,主要候选人均同意北约组织和欧盟成员国应增加国防开支,以应对来自邻国俄罗斯的威胁。

法新社称,立陶宛地处波罗的海,人口280万。这个波罗的海国家担心,如果莫斯科赢得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立陶宛可能会成为俄罗斯的下一个目标。

美联社报道说,立陶宛以及邻国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对俄罗斯在入侵乌克兰战争中的进展势头感到非常担忧。苏联解体后,波罗的海三个国家都宣布独立,并坚定地靠拢西方,加入了欧盟和北约。

法新社引用东欧研究中心主任利纳斯·科贾拉(Linas Kojala)的话说,“立陶宛对俄罗斯威胁的理解一致,毋庸置疑,因此主要候选人都在跟进(此一观点)。”

这次总统大选的投票星期天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700点结束,预计周日晚些时候公布结果。不过,由于预计没有任何一个候选人能够赢得绝对多数,可能需要在5月26日进行决选。

民意调查显示,现任总统、59岁的前银行家吉塔纳斯·瑙塞达 (Gitanas Nauseda) 遥遥领先于其他七名候选人,其中包括总理英格里达·希莫尼特 (Ingrida Simonyte) 和著名律师伊格纳斯·维格勒 (Ignas Vegele)。

瑙塞达是一位温和保守派人士,周日选举日过后一周就年满 60 岁,与立陶宛大多数政治派别一样,他一直是乌克兰的坚定支持者。在他任职期间,立陶宛还为许多逃离邻国白俄罗斯独裁镇压和俄罗斯加强镇压的人提供了庇护。

美联社采访的维尔纽斯大学国际关系与政治科学研究所分析师托马斯·贾内利乌纳斯 (Tomas Janeliūnas) 表示,前银行家瑙塞达在2019年成功竞选总统后进入政坛,被视为“几乎所有意识形态派别选民的安全选择”。

82岁的养老金领取者阿尔多娜·马贾斯基内 (Aldona Majauskiene) 告诉法新社,她投票给了瑙塞达,因为“他在方方面面都是最好的”。

53岁的公务员艾琳(Airine)表示,她投票给了希莫尼特。她希望未来总统的少点民粹主义。

她说:“我投票不是以貌取人,而是为那些真正能够帮助提高我们的安全和生活质量的人投票。”

立陶宛总统负责国防和外交政策,出席欧盟和北约峰会,但必须与政府和议会协商任命最高级官员。

立陶宛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是乌克兰的最大捐助国和国防开支大国,目前军事预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 2.75%。

国防预算

希莫尼特领导的政府预计将在几周内提出建议,有助于将国防开支进一步增加至3%。

立陶宛特别打算利用这笔资金购买坦克和额外的防空系统,并接收一个德国旅驻扎在立陶宛,而柏林计划到2027年完成约5,000名军人在立陶宛的驻扎。

似乎没有一位民调比较领先的候选人质疑这些计划,但维格勒承诺,如果他当选,将要求进行国防审计,以有效管理财务。

根据最新的民意调查,瑙塞达预计将在第一轮投票中获得超过35%的选票,并有望在最终决选中获胜。

维格勒是一位48岁的律师,因在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期间公开反对强制接种疫苗而而声名大噪,他将自己描绘为当前建制派政治人物的替代者,并誓言要实现更透明的治理。

49岁的希莫尼特是一位财政保守派,但在社会问题上持自由派观点,尤其支持同性伴侣关系,在这个天主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仍然引起争议。

这是希莫尼特在2019年决选中输给瑙塞达后第二次竞选总统。

位于立陶宛首都的维尔纽斯大学分析师拉穆纳斯·维尔皮萨斯卡斯(Ramunas Vilpisauskas)告诉法新社:“希莫尼特受到保守党选民和自由派选民的支持,而瑙塞达在经济和社会政策方面是左翼候选人。”

与此同时,“维格勒将从那些只想变革的人那里得到支持,”他补充道。

台湾局势紧张

虽然排名前三的候选人在国防问题上意见一致,但他们在社会问题以及立陶宛与中国的关系上存在分歧。立陶宛和中国的双边关系多年来因台湾问题而紧张。

瑙塞达和他的竞争对手希莫尼特领导的执政保守派之间的不稳定关系有时会引发外交政策辩论,尤其是关于立陶宛与中国关系的辩论。

2021年,立陶宛政府允许台北以“台湾”名义开设事实上的大使馆,这与使用“台北”的名称以避免激怒北京的常见外交惯例不同,导致立陶宛和中国双边关系趋于紧张。

这引发了立陶宛政界人士的争议,一些人敦促为了立陶宛经济而恢复关系。

科贾拉说:“中国对开设办事处的反应比预期更严厉,这引发了争论。”他补充说,中国的反应正在伤害当地企业。

中国认为台湾是其领土的一部分,并对任何可能给台湾带来国际合法性的事情感到愤怒,因此降低了与立陶宛的外交关系级别,并禁止其产品出口中国,这导致一些立陶宛政界人士出于经济原因而敦促恢复两国的关系。

(本文依据了法新社和美联社的报道。)

评论区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