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19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立陶宛对华强硬立场或为北约印太政策潜在风向标


2023年7月9日,在立陶宛维尔纽斯,距离7月11日至12日的北约峰会仅剩几天,北约和立陶宛国旗在那里飘扬。(法新社/PETRAS MALUKAS摄)
2023年7月9日,在立陶宛维尔纽斯,距离7月11日至12日的北约峰会仅剩几天,北约和立陶宛国旗在那里飘扬。(法新社/PETRAS MALUKAS摄)

北约将于7月11日至12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峰会。就在峰会即将召开之际,主办国立陶宛上星期公布了一份印太战略,在欧洲国家中罕见严厉地对中国提出一系列批评,甚至明确为中国在乌战和台湾问题上划出“红线”,其强硬立场被认为可能会成为今后北约政策走向的一个潜在的风向标。

以主办国身份推动中国议题

北约在去年峰会上发布的“战略概念”中首次将中国描述为对北约的“利益、安全及价值观”构成挑战。有迹象显示,中国可能继续成为今年峰会的重点议题之一。
立陶宛议会议员马尔德基斯(Matas Maldeikis)说,我们已经看到北约对中国越来越关注,而“立陶宛的战略将为其他成员国在这个问题上提供可以利用的立场,在北约机制中推动这一战略的立场将变得更加容易,因为像美国这样的成员国理解并支持我们的印太战略。”

曾经去年率领该议员团访问访台湾的马尔德基斯在给美国之音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还说,正如立陶宛在对待俄罗斯问题上采取了更强硬的立场一样,“对中国问题也将产生类似的影响。”

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里世界之家全球秩序项目经理托马斯·沙特克(Thomas J. Shattuck)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立陶宛在北约峰会之前发布这份文件的“时机非常耐人寻味”,“显然,这(中国议题)将成为与其他北约成员讨论的话题之一。”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经济项目研究员马修·雷诺兹 (Matthew Reynolds) 也说,立陶宛选在峰会前夕发表印太战略“并不是巧合”,立陶宛一直在与美国增强其对华政策的一致性。

在立陶宛公布“印太战略”的同一天,英国与波兰签署了2030战略伙伴联合宣言,其中指出,两国认识到“中国所带来的系统性挑战和其日益专断的国际主张。”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左)和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纳塞达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北约峰会前与媒体见面。(2023年7月10日)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左)和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纳塞达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北约峰会前与媒体见面。(2023年7月10日)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在一篇题为“北约包藏的对华祸心,被立陶宛提前暴露了”的社评中称,立陶宛和其他几个北约成员国在“涉台方向上有所联动”,而且“在大变局之下,立陶宛的激进对外政策有一定代表性”。

尽管中国议题在北约国家中有广泛的共识,但分析人士也指出,目前并不清楚立陶宛的中国立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同。

曾任美国智库外交政策研究所亚洲项目副主任的沙特克说,欧洲较大的国家可能会对立陶宛的立场有所保留,“例如法国和德国可能对这一新战略尤其不满意,因为它以许多令我感到惊讶的、耐人寻味的方式抨击了中国。”

立陶宛在上星期的战略声明中呼吁加强团结,“欧盟在与中国的关系以及与印太地区国家的合作中保持声音统一非常关键,这样我们才能放弃分裂性的框架和倡议。”

沙特克说,很明显,北约峰会将专注于乌克兰问题,也许这份立陶宛的战略文件可能跟北约设立东京办事处的日程有些关系,“但总体而言,不会改变峰会原本的议程,因为这个议程在文件发布之前就已经确定了。”

立陶宛屡开风气之先

立陶宛不但在2021年率先退出中国倡导的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机制,此后又允许台湾在维尔纽斯以“台湾”之名在立陶宛设立代表处,成为第一个在中国邦交国境内使用“台湾”名称的外交机构。

台北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的牌子。(2021年11月18日)
台北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的牌子。(2021年11月18日)

随着亚太地区经济和战略地位的迅速提升,近年来很多国家都发布有不同版本的印太战略,但相比之下,立陶宛上星期的战略声明在中国问题上的措辞罕见地强硬。
从乌克兰战争、到台湾、南中国海紧张局势、以及中国的贸易政策等等。这份题为《为了一个安全、有韧性和繁荣的未来》的文件对中国进行了几乎是全方位的直言不讳地抨击,指中国在人权和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政策等“对自由开放的民主社会构成了重大挑战。”

相比之下,欧盟在其“欧盟在印太地区的角色和作用”的政策性文件在表示严重关注印太地区安全的同时都避免直接提及中国。

“我们看到立陶宛在其印太战略中使用的语言比我们所看到的欧盟的语言要强硬得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雷诺兹说。

在极为敏感的台湾问题上,这份仅十几页的文件还十几次提到台湾和台湾海峡,强调“军事支持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或者使用武力或威胁改变台湾海峡地区现状,这些都是红线”。

“立陶宛是第一个发布以台湾为中心的文件的国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沙特克说。

立陶宛人口仅200多万,面积列在世界第120之外。亚洲问题专家沙特克说,就印太战略而言,美国、日本、韩国等等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战略声明,但对于立陶宛这样一个人口较少的波罗的海国家来说,发表这样的文件确实有些不同寻常,“从这个意义上说,立陶宛的做法非常独特。”

立陶宛的国际示范效应

随着中国强大的经济影响力正在迅速蔓延到地缘政治领域,经济胁迫被认为是中国越来越令人生畏的外交工具。自立陶宛在2021年初宣布同意以“台湾”为名设立经贸代表处以来,中国和立陶宛的关系急转直下。为了避免维尔纽斯的国际示范效应,中国誓言“绝不轻饶”,除了外交降级外,还采取了将立陶宛从海关系统中移除、并向第三国公司施加压力等罕见的严厉措施惩罚立陶宛。“中国对立陶宛采取了对其他国家从未采取过的措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沙特克说。

然而,几年来立陶宛似乎丝毫没有屈服。

立陶宛驻北京大使馆的大门 (2021年8月10日)
立陶宛驻北京大使馆的大门 (2021年8月10日)

除了立陶宛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本来也只占立陶宛全部经济的1.5%外,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雷诺兹说,立陶宛之所以能够顶住压力的重要原因是盟国在其危难之际伸出了援手,立陶宛与中国的贸易减少了1.22亿欧元,但这部分被对第三方市场的1.15亿欧元贸易增加所抵消,净损失仅为700万欧元。此外,在立陶宛的案例中还看到,台湾、欧盟和美国都向立陶宛企业提供了支持。

雷诺兹还指出,中国对立陶宛的霸凌行为不但并不奏效,“甚至适得其反,因为它加速了欧盟采取反胁迫措施的过程。”

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一个报告发现,中国的经济胁迫通常不会给目标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这份题为《否认、转嫁、加威慑:应对中国的经济胁迫》(Deny, Deflect, Deter: Countering China's Economic Coercion)的报告说,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惩罚的影响似乎往往微不足道,这部分是因为中国不想自己承担巨大的成本。

这份报告的主要作者雷诺兹说,“立陶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训。市场经济往往在面对中国的经济霸凌时表现出更强的韧性,比起最初想象的要强。”

评论区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管控经济舆论能否振兴经济、提升信心?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19:16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