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2:20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中国国庆档电影缺爆款,票房回暖乏力、消费卷补贴也难救


北京首都电影院张贴的电影海报。(2024年2月21日)
北京首都电影院张贴的电影海报。(2024年2月21日)

中国电影市场今年十一黄金周的总票房和观影人次皆比去年同期下滑,平均票价更跌至四年新低,俨然延续自端午档、暑期档以来疲软的复苏力道。电影观察人士说,国庆档多爱国片,题材缺创意,观众“看腻了”,尤其串流媒体(流媒)与网络短剧盛行,也对中国影业带来致命冲击,再加上经济下行,即使多个城市祭出观影补贴,也难有效拉抬观影热度。

根据猫眼研究院10月8日发布的《2024国庆档电影数据洞察报告》,中国电影10月1-7日的总票房达人民币21.04亿元(约2.97亿美元),同比下降23%;总观影人次为5209万人,同比下滑20%;总放映场次同比也减少8.7%;另外,平均票价为人民币40.3元,同比下降1.6元,是四年来新低。

另据中国国家电影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国产影片是国庆档的最大赢家,坐收20.17亿人民币、近96%的票房,其中,《志愿军:存亡之战》以票房逾8亿人民币居冠。

种种数据显示,中国电影市场虽已完全摆脱疫情阴霾,多个城市也祭出观影补贴,但复苏力道仍疲软,以今年国庆档期票房为例,虽已从2019年的15亿人民币低谷反弹,但相比史上前两高的国庆档票房表现,亦即2019年的44.66亿人民币和2021年的43.88亿人民币,仍呈腰斩颓势。

经济大环境不佳下,中国消费者削减娱乐开支的趋势本就明显,因此,中国观众多反映,若无爆款的影片,他们进戏院的诱因的确不高。

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中国爆红 折射中国人猎奇心态与压抑情绪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1:33 0:00

中国网民:电影内容不符市场期待

针对国庆档电影,中国网民虽不乏好评,但给出负评者也不少。

例如,在社媒小红书上,陕西博主“多云”就发文批评,此档次电影的题材与公众情绪严重脱节,“如今的观众更喜欢复仇类题材,而不是彰显正义、表彰善行、歌颂苦难等那些以往的当红主题,可以洞见,如今公众最大的情绪需求是泄愤。”

湖南网民“灰色恶魔远离宠物医院”则留言回应:“国内电影恰烂钱(赚垃圾钱)恰习惯了,或者就是影视圈的人始终带着一股子傲慢又没有匹配这个傲慢的实力,导致整体水平一直提不上来,跟不上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江苏网民“宇文寒涛”也留言回应:“好电影在于好剧本,这个时代思想的枷锁太重了,能拍的题材就这么多,都不敢去踩雷。”

福建网民“倔强的鱼尾纹”则留言称,国庆档票房表现不尽人意,“不是电影扑了,是大家口袋空了。”

北京一家电影院张贴的“长津湖”电影海报。(2021年10月1日)
北京一家电影院张贴的“长津湖”电影海报。(2021年10月1日)

中国观众看腻爱国题材

位于福建、不愿具名的影视博主刘先生告诉美国之音,他在国庆档期看了六部电影,但带著失望而归,因为这些电影的题材都不怎么吸引人。

他认为,国庆档期缺乏引领潮流的头部大片是票房表现不尽人意的主因,而票房最亮眼的《志愿军》属爱国题材,也是三部曲的第二部,因承接首部曲的内容,有固定的基本受众,但目前的整体票房表现仍远低于预期。

刘先生分析,中国电影制作近年为符合投资方要求,多利益导向、内容也套用模板,因此,题材中规中矩、缺乏创新,尤其爱国题材常换汤不换药,故事框架逻辑也差,中国观众其实都看腻了。

不过,他透露,爱国电影长青的原因,是中国官方每年都有强制上映爱国电影的数量要求,因此,许多知名导演和明星需配合国家文宣,有“即使不想导也推不掉”的无可奈何。

人在深圳、因议题敏感不愿具名的张姓电影导演也说,国庆档一向以爱国电影为主流,这类电影的创作者多为取得国家补助,滥用剧作、电影技巧,而非真诚创作。

他还批评,爱国电影肩负政治任务,沦为虚假的国家意识形态传播工具,也因此,与观众的共情能力每况愈下,其实徒增观影者的反感。

张导演告诉美国之音:“主创者的发心就是有问题的,爱国主义影片限定在叫嚣战争、美化杀戮、铭记历史,和民粹主义搞混淆了,爱国主义影片应当是宣扬和平为主的,而不是刻意地像暴力美学一样美化战争,让大家恨美国、恨日本,这个目的性昭然若揭,(观众)即便是去看了,看完也会吐槽。”

张导演透露,爱国电影在中国之所以票房不减,恐也与国营事业单位集体购票、组织观影并积极贡献票房有关。

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副教授吴国坤分析,中国今年国庆黄金档期的电影戏码偏弱,尤其爱国电影题材重复、缺乏亮点,观众“看腻了”。他表示,成功的爱国电影应从共同的生活经验或家庭记忆来与观众产生共鸣,一如好莱坞电影剧本也充斥爱国主义,但内容有感染力,依旧能有亮眼票房。

吴国坤说,中国电影圈最大的劣势是“大片稀缺”,背后主因是电影制作的成本越高、框架限制就越多,常沦入固定题材、传达特定信息的窠臼,大片或担心无法通过审查,让投资方不愿大胆突破,也使得编剧内容普遍缺乏新意。因此,他说,中国今年卖座的电影多非“主旋律”,而是出乎意料的小剧本、小成本电影,如《热辣滚烫》和《周处除三害》等。

消费券救不了电影产业

今年国庆档“撤档”影片增多也反映中国电影市场回暖力道的疲软,例如,《出入平安》和动画片《皮皮鲁和鲁西西之309暗室》在十一假期中上映三天后,因票房失利,决定撤档。

对此,福建影视博主刘先生说,撤档即宣告败北,片商自行吸收前期的宣传成本,止损退场,以避免负评压力。

他说,中国经济放缓,民众消费习惯丕变,在此前提下,电影票价却逆势走涨,从每张10-20元人民币翻涨两三倍,让消费者荷包吃不消,即便北京、上海等地方政府接连出台观影补贴,但如隔靴挠痒,优惠力度有限,又未普及全国,整体成效并不佳。

香港学者吴国坤也同意,消费券对拉抬电影产业的助益有限,因中国整体经济下行,导致民众进戏院观影意愿降低,才是票房不振的主因。

吴国坤告诉美国之音:“(国庆)档期里边,一般选择比较少,都是放一些主旋律的大片,大家都看腻了,所以,你给他消费券,可能是意义不大,电影没有创新是比较重要的(原因)。”

北京电影局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向250多家影院发放人民币1000万元的观影补贴,而上海市政府9月28日也发放服务消费券,其中分配人民币3000万预算在补贴电影消费,每人最高可享30-60元人民币的优惠。据灯塔研究院数据显示,上海国庆档电影市场在消费券的助攻下、略收成效,以1.02億人民币的票房居全国榜首,北京和广州则分列二、三名。

不过,张导演说,电影已然夕阳产业,中国政府出台补贴政策仅是一时“打鸡血”的短期刺激效果,不可能长期延寿。他还说,中国电影现受到政策和意识形态宣传导向的冲击,没落有其市场必然性。

流媒与网络短剧冲击电影市场

分析人士说,不独中国,流媒和短影音平台在全球崛起后,成了电影的最大天敌,如果电影内容不爆款,家庭剧院取代大剧院也是自然趋势。

位于北京的影视博主“格格不入”以书面回覆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国庆档多采片海战术,她自己看了七部电影后发现,题材颇丰富,涵盖爱国、打拐、喜剧和犯罪动作片等类型,但拉抬票房的效果越来越有限,除内容质量不佳外,年轻人不再视电影为潮流娱乐都是主要原因,例如,据数据库灯塔数据的统计显示,今年购票用户年龄偏高,29岁以下剧院观众的占比下降10%。

深圳的张导演则说,短视频平台给电影业带来致命冲击,各类电影被剪接成两分钟的剧情解说,这样的剧透效果让观众失去耐心观看长片,也忽视精湛的电影技术和视听效果。

他直言,中国电影要自救,须精进视听技术,打造在剧院看大片“不可替代”的视听震撼性。

影视博主刘先生也说,网络短剧盛行改变多数人的观影习惯,中高龄、阅片量少的民众没耐心看长片,养成“与其花几个小时去看电影,还不如去看切片、看解说”的心态,再加上,抖音上的病毒式营销短片过度夸张,反带来负面效应。

刘先生告诉美国之音:“片方之前会投入大量的抖音的切片的营销,(观众)其实是很反感的,观众也疲软了,知道这种营销都是假的、骗人的、搏眼球的,但实际上进去(观影)可能不一样,就像这次(导演)陆川的(奇幻电影)《749局》也是属于纯纯的诈骗式的营销。”

刘先生说,电影“大爆”须天时地利人和,因观众口味丕变,进影院的标准也拉高。他说,人们仍想看大片,只不过,线上免费片源已足够满足民众的观影需求。

香港学者吴国坤也同意,越来越多人上流媒看电影,导致电影市场持续萎缩,但他坚信,电影院不会消失,优质电影仍能吸引大众,若社媒带动电影口碑,也能拉抬票房。

任职电影业的博主“格格不入”则说,过去好莱坞的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的票价每张曾高达人民币200元,中国民众仍抢买进场,但如今电影票价相对便宜了,民众进影院的频率和看电影的积极性都下降。

她说,虽然流媒和短视频平台的普及让多数消费觉得“等两个月电影上平台了,免费看多好,何必买电影票呢”,但影院观影是沉浸式的观感和体验,若电影业从开发、制作到宣传,都有创新思维,或仍可挽回流失的观众。

评论区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