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1月份的出口意外地结束六个月来的跌势,首次微增,表明中国的工厂通过降价在吸引买家,熬过了需求持续疲软的阶段。
据中国海关总署星期四(12月7日)公布的数据,11月份出口2919.3亿美元,年增率0.5%,好于10月份同比下跌6.4%的情况,为五个月来最高,也高于路透社对28位经济学家调查的下跌1.1%的预测中位值。
此外,11月份进口2235.4亿美元,意外同比下降了0.6%,远劣于路透社对经济学家调查的增长3.3%的预测中值。10月份的进口同比增长了3%,升至2183亿美元。
据中国财新网报导,11月份中国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由降转升,是由于2022年同期基数较低,以及全球科技周期性触底回升,但改善幅度低于市场预期。
路透社报道说,尽管11月份出口改善,但短期内,中国制造商面临的压力没有完全缓解的迹象。
上周公布的官方中国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比上月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低于经济学家预测的49.7,表明制造业景气水平略有回落,新出口订单连续九个月收缩。
50为经济荣枯的临界值(阈值),大于50表示扩张,小于50预示收缩。
过去八个月中,中国PMI有七个月出现收缩,仅在9月份突破了50的大关。PMI上一次连续三个月以上为负值,是在截至2019年10月的六个月内。
路透社援引英国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中国经济学家黄子淳(Zichun Huang)的分析说,“出口总量上有一个新高,不过是受出口商减价支撑的。”
黄子淳警告说,“我们怀疑这一强势将会持续,因为出口商承受不起再继续降价。”
保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Zhiwei Zhang)对路透社说,“尽管出口需求有所改善,但目前还不清楚出口是否能够作为一个增长支柱延续到明年。
张智威还警告说,“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在降温。中国仍旧需要依赖内需作为2024年增长的主动力。”
报道说,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判断中国的近期政策支撑是否足以刺激内需以及海外需求能否持续上升还为时过早,因为中国房地产业仍陷危机、失业率高企、家庭和企业信心疲软,都威胁国内增长反弹的可持续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月将中国2023年和2024年的增长预期分别上调了0.4%,但这也是基于更低的基数。
同时,国际信用评级公司穆迪(Moody's)12月5日将中国政府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这一行动突显了国际商界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飙升和房地产市场恶化可能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的不安正在日益加深。
穆迪公司在声明中说,下调中国信用评级展望针对的是中国当局将被迫增加对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财政支持,这势必会对中国的财政、经济和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构成广泛的挑战。
中国的金融市场走向看来反映了这一谨慎分析。在11月份进出口数据公布后,人民币兑换美元走势放缓,被广泛跟踪的蓝筹股沪深300指数 (CSI300 Index) 下降了0.44%,香港的恒生指数下跌了1.46%。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