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7:09 2025年1月29日 星期三

中国云团笼罩下的印缅关系


缅甸总统登盛与印度总理辛格会面(2011年10月14日)
缅甸总统登盛与印度总理辛格会面(2011年10月14日)

缅甸与西部邻国印度之间的关系根植于共同的历史、种族、文化和宗教渊源中。印度作为佛祖之地,是缅甸人民的朝圣之国。缅印分享1600多公里长的陆地边界以及在孟加拉湾的海上边界。估计约250万印度裔生活在缅甸。关系最早追溯到公元五世纪的这两个国家在商务、宗教、法律、政治哲学和文化等领域互相往来历史悠久。印度教和佛教公元七世纪前已经从印度传到了缅甸;缅甸律法体系的基础也来源于印度。19世纪到20世纪同为大英帝国殖民地时期,很多印度人移居缅甸,缅印两国领袖曾联手为独立而奋斗。摆脱英国统治走向独立之后,缅甸领导人吴努与印度领导人尼赫鲁建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后来,两国关系因为政治原因而起起落落。不过,随着中国和印度经济快速崛起,资源丰富并且与中、印两国同时接壤的缅甸成为两个亚洲大国嘴边油水丰厚的“肥肉”。

*英国殖民地 缅印共患难*

缅甸全境1885年至1948年为英属殖民地,并一度被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

1824年3月,英国向缅甸发动第一次英缅战争。之前缅甸西征,和英属印度争夺势力范围。英国打败了缅甸,于1826年2月与缅王签订了割地赔款的杨端坡条约以及随后打开缅甸门户的商约,占领了若开和德林达依地区,将其置于英属印度总督的直接管理下。

1852年4月英国发动第二次英缅战争,大约半年多时间就攻入下缅甸,占领了勃固和莫塔马,将莫塔马地区并入德林达依,而勃固由英印总督派一名专员来直接管理。加上第一次英缅战争后占领的若开,此时共有三名专员管理缅甸被英国占领的区域。1862年,英国修改了这种“分治”的政策,在已占领的缅甸领土上实行了统一,将若开、勃固、德林达依等地合并起来,统一行政管理,称为“英属缅甸省”。

1885年,英国第三次发兵攻缅,占领了曼德勒,随即北上掸邦占领整个缅甸。贡榜王朝覆灭,全部领土做为一个省并入大英帝国属下的印度,缅甸省的首席专员由英属印度总督委派。

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很多印度人移居缅甸,他们有的当兵,有的在政府任职,有的经商。

印度的独立运动鼓舞了缅甸人的独立斗争。另一方面,从1930年起,缅甸百姓曾掀起反对印度移民的骚乱。1937年,英国将缅甸划出英属印度,成为直属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缅甸独立领袖最初联日反英。几十万印度裔步行逃亡印度,成千上万人倒毙途中。英军后来从印度反攻,而缅甸领袖也反戈一击,联英逐日,为独立奠定了基础。

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帝国二战后瓦解。印度在1947年8月独立,以穆斯林为主要人口的原英属印度一部分的巴基斯坦也独立建国。缅甸于1948年1月获得独立。

*缅印独立后关系起伏*

缅甸独立以后与印度关系从起初的密切磋商到后来的孤立冷淡直到最后的接触合作,这一方面起源于缅甸的政治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国际政治气候变幻的结果。

20世纪从二战结束直到60年代初,缅甸和印度这对曾经臣服英国的难兄难弟关系密切。两国1951年7月7日签署了有效期五年的《友好条约》,而且如果任何一方不在条约到期之前的六个月提出终止这种关系的愿望,它将“永远有效”。该条约1952年1月31日生效。

当时,缅甸与印度之间不分彼此,缅甸政府领导人可以随时到新德里找印度时任领导人尼赫鲁和印度政府商讨事务。尼赫鲁1952年2月28日对媒体说:“我们在很多问题上与缅甸政府经常互通有无....我们之间不仅享有常规意义上的友好关系,我可以说甚至还要更加友好一些。”

中印缅交界地区示意图
中印缅交界地区示意图


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军队逼近缅甸东北边境地区。同时,部分国民党军队败走缅境建立反共基地,这让缅甸政府极为不安,担心领土被占。缅甸在联合国状告国军入侵。1953年11月5日,印度代表为缅甸在联合国“两肋插刀”,要求联合国通过决议解除缅甸的担忧。印度代表发出“切肤”的警告:“缅甸受到伤害的话,我们也同样受到伤害....缅甸难过,我们也担忧。”

不过,在经贸领域,缅印关系在1960年代走向下坡,原因之一是中国1960年取代印度成为缅甸最大的大米进口国。另一个原因是1962年缅甸奈温军政府上台,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有化政策,影响了印侨在缅甸的利益,两国关系出现波折。

1960年代中期,通过领导人互访,印缅关系有所改善,两国间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1967年3月,印缅在仰光签订边界协议,正式划定两国边界。相比之下,中国早在1960年就和缅甸签订了边界条约。

1977年,印度外长访问缅甸,双方就共同打击印度东北部与缅甸接壤一带地区的印度反政府武装、划定两国海域界限和扩大经贸合作等交换了意见。1980年,奈温第五次访印。1981年,印度外长访缅,两国关系进一步改善。此后,两国官方及民间交往频繁,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1987年,新上台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问缅甸。

*缅甸镇压民运 印缅关系倒退*

1988年9月缅甸军政府开枪镇压“8888民主运动”,缅、印关系恶化。印度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在对外政策方面历来强调人权、民主、道德原则等理念。因此印度在对待缅问题上执行了与西方一致的政策,支持昂山素季领导的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

1990年缅甸举行大选,当军政府宣布选举无效时,印度首先站出来谴责,要求军政府向胜选的昂山素季交权。印度还收留了大批流亡的缅甸民运人士,允许他们以印度为基地开展反缅政府活动。印度还不断指责缅政府纵容、支持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反政府组织,允许他们在缅甸境内安营扎寨,从事反政府活动。缅甸政府则抨击印度公开支持以昂山素季为代表的反对派势力,干涉它的内政。两国断绝往来,关系严重倒退。

在印缅关系倒退的同时,1989年镇压了“六四民主运动”的中国政府和缅甸军政府走到了一起。中国成了缅甸的主要贸易伙伴和最大军火供应国。

*中印抗衡中的缅甸牌*

夹在两个亚洲巨邻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缅甸如果倒向一边,另一边的地缘政治利益自然会受到严峻挑战。

1960年1月28日,缅甸与中国签署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这给缅印关系蒙上阴影。缅中关系的柳暗花明就成为当时印度议会的重要议题。印度上层认为,自从中缅签署协议之后,中国“一直在讨好缅甸”,而且中国“正在提出帮助缅甸,以削弱印度对缅甸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中印1962年10月的边境冲突中,缅甸不愿顾此失彼,保持了中立立场。缅甸的沉默被印度解读为“亲中”,缅印关系因此“冷缩”了两年。

1964年,缅-印关系有所回暖,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支持缅甸的反叛活动,让缅甸政府不快。中国掀起文化大革命风暴后,缅甸华侨也上街闹文革。1967年6月,缅甸爆发了反华骚乱。中国支持缅共搞武装斗争,红卫兵还加入了缅共游击队。

事过境迁之后,中缅关系恢复平稳。缅甸谨慎地保持着平衡,坚守与印度和中国的“双边”友谊。它一方面耕耘中南海通道,另一方面则稳守新德里后盾,以稳住两大巨邻的心。

这是当年的旧事了。

冷战结束后,印度在外失去苏联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在内则是多年实行尼赫鲁式的发展模式导致经济举步维艰。随着地区和国际格局的巨变,印度希望加快全球化的脚步并强化与包括缅甸在内邻居的关系。此外,中国对缅甸影响的增大,以及中-缅1988年以后越来越紧密的军事和经济合作让印度政府感到焦虑。

1991年,印度启动由时任总理拉奥提出的“向东看政策”,试图突破其传统“安全边界”来重新在国际格局中定位并且增加与东南亚国家的互动。这标志着印度看世界的角度发生战略转移,而“防范中国势力扩张”也是这一战略的重点。

分析人士说,印度担心中国利用南亚国家来“包围”印度,担心中国与缅甸发展战略关系,担心中国海军在孟加拉湾获得立足之地。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建立与巴基斯坦、缅甸、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关系,向这些国家提供资金建设港口和基础设施。中国在当地“混”得“风生水起”,其影响力强烈刺激着印度。印度战略专家称,印度东北部地区在该国的安全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如果通过缅甸北部向西推进,对印度东北部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中国境内为雅鲁藏布江)谷发动进攻,远比穿过喜马拉雅山更容易。因此,印度越来越担心缅甸向中国倾斜。它希望“把住”缅甸这道关卡,争取增强对缅甸的影响力,使其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而重回“战略中立”甚至是“偏向印度”的轨道。

*战略格局变化 印度利义之间做取舍*

从1990年代早期开始,高调批评过缅甸军政府1988年镇压民主运动的印度在民主问题上不再“为难”缅甸了。印度担心那样的举动将把缅甸推向中国的怀抱。印度前外交部长迪克西特说过,印度“热爱我们自己的民主,但不应把它强加于其他国家”。他还说:“中国的东南亚政策已经成为影响印度对东盟地区政策的一个主要因素。”

此时,印度开始表示希望与缅甸恢复正常关系,不过起初遭到缅甸政府的“白眼”。1991年,印度在行动上做出让步,停止播放针对缅甸政府的“反动”缅语广播。1992年,缅甸政府终于对印度的“求和”做出正面回应,派出外交部八人代表团于当年8月11日到14日访印,与印度外交部、内政部、国防部和商务部的高级官员会面。这是自从拉吉夫·甘地1987年访问印度之后,缅印两国首次举行高层会晤。1993年,印度外交部长迪克西特访问仰光,与包括钦纽中将在内的缅甸领导人会面。这两次互访被视为处理两国误解的举动。

1994年1月,缅甸副外长吴纽瑞访问印度,他在为期6天的访问期间,举行了一系列与印度部长级官员的会面,并且讨论了范围广泛的问题,以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

1994年1月21日,缅印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以增加两国民用边防当局之间的合作,防止“非法和叛乱活动”。此外,缅印还签署了双边协议,以规范和促进边境贸易。两国边贸1995年4月12日正式开通,印度商业部长奇丹巴拉姆和缅甸贸易部长中将姬墩亲自到场见证这一时刻。此后,印缅关系稳步改善,两国的高级官员和部长多次进行正式和非正式互访。

*中国力挺军政府 印度同情民主派*

一名缅甸女子参加在新德里举行的反对缅甸军政府的抗议(2007年)
一名缅甸女子参加在新德里举行的反对缅甸军政府的抗议(2007年)
不过,印度毕竟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仍然不得不表态呼吁缅甸恢复民主。当昂山素季1991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时,印度人民表示热忱欢迎。印度著名人士和政党领导人都表示,他们支持民主运动,并呼吁缅甸军政府释放昂山素季。印度1995年11月14日在新德里将1993年的“尼赫鲁促进国际理解奖”授予昂山素姬。

可以看出,印度政府在争夺缅甸的“无烟战”中,在“利”与“义”不断做着选择。

与此同时,中国却在“闷声发大财”。印度看到,中缅能源合作进程加快。尤其是缅甸在与印度谈判的几个能源合作项目未获成功,转而与中国进行合作以后,进一步增加了印度的紧迫感。这包括中缅2006年1月签订天然气贸易备忘录,缅甸从跨境输油管向昆明输送天然气30年;缅甸2007年8月宣布将近海油田“瑞”的天然气卖给中石油。印度媒体高调评论,称缅甸“投靠”中国出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因素。经济方面,缅甸考虑中国公司购买能力较强,中、缅油气管道经过缅甸腹地,对其基础设施带动较大;政治方面,中国在安理会对缅甸的支持对其政权生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此外,外交因素也造成了天平的倾斜,即印度和孟加拉国长期不合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关。

此外,中缅2009年3月签署关于建设油气管道工程的协议文件,议定铺设中缅油气管道,经缅甸西部港口城市实兑、中部城市曼德勒进入中国云南,初步设计一期每年向中国输送2000万吨原油。这条管线也引起印度高度重视。其专家表示,这将不会影响印度的“向东看”政策,但承认印度目前在能源领域“失利”,而这不会减少印度与中国的竞争,“相反,印度将做出更多的努力来增强它在缅甸的影响力,并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改善与缅甸的关系。”

*印缅军事:印度向东看*

印度实施“向东看”战略离不开与缅甸的军事联手。从1997年到2011年,印、缅两国军方互访20多次。尤其2006年以来两国的军事合作进一步加强。印度总统、国防秘书、海军参谋长等接踵访缅。双方签署了防务合作协议,举办或筹备举办海军、空军联合军事演习。印度还要求允许军舰停靠缅甸港口并获得加油的便利。印度陆军副总参谋长2006年10月披露,印度已经向缅甸提供包括野战炮、两架BN-2型海上侦察机、舰载防空炮和侦察设备等装备。印度还同意向缅甸提供“先进轻型直升机”、退役的T55主战坦克、105毫米口径的大炮、装甲运输车和弹药,并帮助缅甸完成俄罗斯及中国战机上的航空电子设备升级。

总之,随着印缅安全和军事关系的加强、印度“东进”政策的实施和其海军远洋作战能力的提高,印度借助缅甸这块“跳板”有可能扩大其海军在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的活动范围,印度将有能力在安达曼海、缅甸沿海、马六甲海峡入海口以及南中国海一带的海域活动。

不过,和中缅军事关系相比,印度还有很多差距要赶。据由东盟各国支持缅甸民主人权的团体和个人组成的ALTSEAN-Burma说,缅甸军队超过90%的武器装备由中国提供。

分析人士称,中国自1988年以来不断加强同缅甸军政权的接触,这令印度十分不安。印度尤其认为,它的国家利益决定了傍孟加拉湾而坐的缅甸不能成为外国海军干预的温床。新德里密切关注着缅甸的可可群岛,因为中国改进了部署在那里的雷达和海军辅助装备。

中国向缅甸提供设备并据说帮助在缅甸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港实兑修建海军基地时,引起了印度方面的密切关注。因为实兑距离印度最大的城市加尔各答很近。此外,北京还出资帮助兴建了从仰光到实兑的公路,从而提供了从中国南部进入印度洋的捷径。中国还在帮助改进缅甸的海军设施,并帮助缅方在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一线建立了4个电子监听站,其中有一个距印度的国防设施非常近,成为印度的“隔墙之耳”。还有报道说,缅甸还向中国海军提供了一些游动和停泊设施。

**缅印经贸:印度务实获利**

经济利益是驱动印度与缅甸密切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缅甸2011年总出口估计为95亿美元,印度占其中的20.8%,为缅甸的第二大出口市场(缅甸的最大出口市场为泰国38.3%,中国12.9%,排第三)。

此外,印度是缅甸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排在泰国、中国和新加坡之后。印度三分之一的豆类和五分之一的木材来自缅甸。而且,豆类和木制品占缅甸向印度出口总额的97.5%。同时,水牛肉和药品占印度向缅甸出口总额的45%。两国并且在2011年同意将贸易额从现有的$15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30亿美元的目标。

印度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缅印双边贸易从1980-1981年的1240万美元大幅增加到2009-2010年度的超过12亿美元。印度从缅甸进口以农产品为主;印度向缅甸的出口主要集中在通用钢和半成品钢以及药品等领域。

缅甸总统登盛拜访观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2011年10月13日)
缅甸总统登盛拜访观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2011年10月13日)


在体制层面,印度工业联合会与缅甸工商联合会、缅甸国家银行以及其它机构之间2000年以来签署了大量谅解备忘录。此外,两国2008年还签署了双边投资促进协议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印度和缅甸1994年还签署了边境小额贸易协议,并设有两个业务边贸点。

值得一提的是,边境贸易是印缅双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陆地边界,边境小额贸易2009-10年度达到近1400万美元。从印度来的棉纱、汽车零部件、医药和大豆以及从从缅甸来的豆类、干姜、槟榔和姜黄等是通过边境小额贸易点的主要项目。 因此,缅-印2008年10月同意进一步提升边境贸易点的规格,以加大促进两国之间双边贸易的步伐。此外,印度还积极为缅甸提供各类人才培训。

能源交易方面,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印度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七大能源消费国,日均原油消耗量超过200万桶。但印度自身油气储量有限,70%的油气依赖进口。近年来,印度能源外交攻势迅猛,着力构建周边油气供应网络,以期实现“油”刃有余的理想。缅甸是印度的主要“征战”对象。

缅甸油气资源丰富,拥有东南亚最大的天然气储藏量和仅次于印度尼西亚的石油储量。缅甸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缅甸天然气储量为2.54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十,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孟加拉湾,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32亿桶。近年缅甸年生产原油4000多万桶和天然气80多亿立方米,出口天然气50多亿立方米。缅甸天然气对亚太地区包括印度在内的能源消耗大国有着巨大的诱惑力。

印度总统卡拉姆2006年访问缅甸期间,两国签署了能源合作协议,其中缅甸确认印度天然气公司是缅天然气的优先购买方。2007年9月,印度石油部长迪奥拉与缅甸签署了总值达1.5亿美元的天然气勘探开采协议,使印度企业获得了在三个深水区块的天然气勘探开采权。目前,几家印度公司已经进入缅甸的市场,参与近海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印度公司在储量极为丰富的A1区块已经拥有30%的份额。印度也一直努力争取铺设输气管道把缅甸天然气输送到印度。分析认为,能源合作将成为缅-印关系发展的助推器。

*两条大路通缅甸*

2001年,由印度军队修建的缅甸友谊公路开通。当地时间2月13日上午11点,在极其隆重的气氛中,缅甸建设部长苏吞少将和印度外交部长贾斯万特·辛格为一条连接南亚和东南亚的160公里长的公路开通剪彩。

这条被称为印-缅友谊路的公路全部由印度陆军边区公路组织承建,造价3000万美元,它把印度东北部曼尼普尔邦的边境城市莫雷同缅甸亲敦江畔的葛礼瓦连接起来。它还延长到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最终,这条公路将成为拟议中的欧亚大陆公路的关键部分。

缅印两国媒体都对道路的开通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称它开辟了友谊的新纪元。

修筑这条公路用了3年的时间,它肩负着加强两个邻国之间已经存在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任务,除了用于帮助两国打击叛军、解决民族矛盾之外,被视为“两国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泰国媒体当时评论说,“对于受到孤立的缅甸而言,它被视为是军政权挑战国际制裁的漂亮之举,并因此而受到交口称誉;而新德里更是大有收获,通过加深同仰光的接触,以抵御它所认为的因中国对缅甸越来越大的影响而带来的潜在威胁。”

中国也建立了一条从华南的昆明通往缅甸中部城市曼德勒的公路。

印度修筑这条缅印友谊路具有一石数鸟的意图。除了抗衡中国之外,部署印度的“向东看”政策、解决金三角一带的毒品走私问题以及实施由印、缅、泰、柬和老挝以及越南六国之间头一年议定的湄公河-恒河合作计划都是目的所在。

缅甸如果出现民选政府,它将在中国和印度之间会如何重新平衡?印度近年来在结好缅甸军政府的同时没有彻底抛弃对缅甸民主派的道义支持,而中国直到缅甸出现变天迹象前一直是军政府的坚定盟友。如果军人统治者甘心让权,昂山素季领导的民主派当政,目前倒向中国的天平会不会向另一边倾斜?一切还都是问号。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