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来到江边,身后是依山而建的云阳移民新县城,眼前则是三峡工程蓄水后形成的宽阔江面。
低垂的乌云、轻飘的薄雾,遮掩不住长江的壮美。然而,江面上那一片片乌黑的漂浮物却大煞风景。
两艘“清漂”船正在作业。船上堆满了垃圾,工人们还在不断地把新捞起的树枝、秸杆、塑料泡沫块、废纸、小瓶和塑料袋抛上那“小山”。船身上悬挂的横幅提醒人们:爱护母亲河,保持水域清洁。
*生态形势不容乐观*
自从三峡大坝建成蓄水以来,如何减少污染、保护生态就成为一项无法回避的重要任务。今年5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三峡工程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非政府组织“公共环境研究中心”的主任马军说,形势不容乐观。
马军说:“中国差不多40%左右的废污水都排到了这条江里面。一直以来长江能维持相对可以接受的水质,是因为它有比较强的自净能力。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一旦建坝,就有长江的自净能力下降的问题。”
记者乘船从重庆市云阳县,沿长江顺流而下,直达大坝所在地湖北省秭归县,一路考察、采访,领略了三峡奇秀壮观、慑人魂魄的景色。
*长江自净能力下降*
不过,今日之三峡,已经见不到当年的激流险滩、惊涛骇浪,取而代之的是平静的江面和舒缓的水流。
一位导游在船过三峡时介绍说:“由于三峡大坝蓄水,船在江上就没有那种水流动的感觉,上下船的航行速度基本上是一样的,每小时20公里左右。但是以前没有蓄水时,下行顺水的船每小时达30公里,而逆行的船只有每小时15公里。”
马军所说的长江自净能力下降,其原因就在于此。
沿长江航行,可以清楚地看到,江边的山石上,紧贴水面处有一道白色痕迹,大约几米宽。当时,水库蓄水接近170米,而那道白色水印的顶端,就是175米的最高蓄水位。
水深了,河道宽了,不管白天黑夜,来往船只均畅通无阻。我运气不错,赶上个好天,看到了旭日东升、霞光万道的美景。那金灿灿的宽阔江面不正是毛泽东当年所期盼的“高峡出平湖”的景象吗?
不过,对于污染防治来说,这可并不是什么好事。马军说:“水从高山峡谷的激流,变成相对的缓流或者是静水状态。那么自净能力就下降了。与此同时,污染物的排放量相对还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要维持同样的水质,难度就增大了。”
*支流污染有蔓延趋势*
马军曾在三峡库区考察。他说,许多支流都有水华,也就是,河水的营养化水平太高,在适当的天气和水温条件下,出现藻类爆发。他说,如果不加以控制,水华就会从支流向干流蔓延。
澎溪河是长江的一个支流。中国官方报导称,当地居民反映,过去澎溪河水是能喝的,现在下水洗澡身子都会痒,水质显然大不如前。
记者在澎溪河边的高阳镇采访时,曾向当地官员李明静求证。他认为,这个报导不准确。不过居民陈七三说,至少最初这个问题是存在的。
陈七三说:“开始蓄水的时候很多脏东西被淹起来了,成了污水了,出现那个浮萍。”
*高峰时清污船逾百*
没有激流,漂浮物容易积累。航行途中,常有成片的漂浮物迎面而来,再从船边滑过,随着螺旋桨卷起的水波,在船尾划出一个污浊的人字。
漂浮物的严重程度可见于新华社的一篇报导。这家官方通讯社说,9月下旬,洪峰过后,漂浮物在近坝水域聚集,形成一条长500米的垃圾带。
秭归县环保局副局长郝光华告诉记者,目前该县有三十多条船负责清漂。他说,沿江设有观测点,“出船多少,要看漂浮物有多少。最高峰的时候,每天上150几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