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同性恋和双性恋少年比拥有正常性取向的少年更有可能自杀,不过这些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专家表示,为了防止同性恋和双性恋少年自杀,学校和家长必须首先承担起责任。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研究人员马克·哈赞布勒(Mark Hatzenbuehler)最近在美国儿科学学会刊物《儿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同性恋和双性恋少年寻求自杀的比例比异性恋少年高出五倍,而这些少年生活的环境对自杀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如果同性恋和双性恋少年生活的郡县中同性伴侣比例较高,或者他们所在的学校中有同性恋者反歧视联盟,这些少年就比较不容易产生自杀念头。
*第一次把社会环境和自杀问题联系起来*
这份报告采用的是2006年至2008年在美国俄勒冈州进行的大规模调查的数据。3万多名受访者全部是11年级的高中生,平均年龄17岁左右。研究小组对俄勒冈州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同性伴侣人口比例、民主党人的人口比例、学校中的同性恋学生支持团体状况、学校为保护同性恋学生而制定的反歧视和反欺凌政策等。
报告出炉后,学术界的反应毁誉参半。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布莱德·汤姆斯(Brett Thombs)在接受美国之音记者采访时说,“这个研究取得的一个重要进展是把社会环境和同性及双性恋少年寻求自杀两个问题联系起来。研究报告提供了丰富的例证来说明这种关系,这在以前任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中从来没有提到过。”
报告指出,寻求自杀的同性及双性恋少年比其它人更有可能患上抑郁症、酗酒、遭其它同学或朋友的嘲笑,或者是受到大人虐待。
*专家忧虑报告具有误导作用*
不过,康奈尔大学人类发展系系主任、心理学教授里奇·威廉斯(Ritch Savin-Williams)对报告中提出的同性及双性恋少年自杀率更高这种说法提出质疑。他表示,这个问题本身就非常有争议性,而且在他和很多业界人士看来,导致同性及双性恋少年自杀的真正原因还不很清楚。
威廉斯教授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其实导致同性及双性恋少年自杀的原因和普通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基本一样,不外乎是抑郁症、失恋、焦虑、患有精神疾病以及某些家庭问题,这些都是危险因素。这份报告试图把社会环境因素包括进来,这很有意思,但其实我们对导致自杀的真正原因还不清楚。”
威廉斯教授对于报告中提出的少年生活的环境对自杀率有重要影响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说,“我觉得其它的一些因素也起到了关键的影响作用,比如这些少年生活所在地的宗教信仰、种族人口、社会阶层情况都可能不同。报告中单单提到社会环境的重要影响作用,而完全没有探讨其它那些可能的影响因素。”
另外,威廉斯教授还担忧,这份报告可能会对同性及双性恋少年学生提供一个错误的信息,那就是,他们确实比其它拥有正常性取向的同辈人更有自杀倾向。
*学校和家长将起到关键作用*
记者采访的两位专家都提到,采取措施预防同性及双性恋少年学生自杀,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其中,家长和学校的影响作用尤其巨大。麦吉尔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汤姆斯说,“学校要是能够及早预防或者发现学生有自杀倾向,那将会非常有帮助。学校可以制定出反歧视的校规政策、提供一个同学间的相互支持环境,或者是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提供药物,那都会是有效的手段。”
至于家长,汤姆斯教授表示,家长可以改变同性及双性恋孩子所生活的环境和氛围,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帮助,比如认同并接受他们的性取向。汤姆斯教授强调,家长给予的支持越多,同性及双性恋的孩子得到的温暖也就越多,他们也就越不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