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之音记者最近沿30年代红军长征路线进行采访,考察了沿途普通民众的生活,发现在西部边远地区,虽然老百姓生活已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是不少人仍然处于贫困状态。过上好日子是他们的普遍呼声和愿望。
*生活改善 今非昔比*
陈士军是陕西顺宁镇宋庄人,72岁。他在公路边开一个小卖部,一年仅有两三千元收入。但是今昔对比之下,他似乎很知足。
他说:“现在改变了。像我年青的时候,哎呀,那一天苦得了不了。
(记者:还记得吗,胡宗南来的时候?)那我见过。他们行为不对。他(们)到家里头,随便挖、随便抢。啥都可以拿,不给钱,跟土匪一样。
(记者:最艰苦是哪一段时间?)就是到49年。55年以后还是可以了。十年动乱,那当然也是不行。(记者:什么时候生活开始好起来了?)自老邓以后,一年比一年好。现在是确实不错了。像我这个岁数,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这些都有了。再有,说是困难一点的,一年还有低保了。”
陈士军特别赞扬了政府的退耕还林政策。他说,他家的地原来种在山坡上,只能靠天吃饭,属于低产田。现在,一个人留三亩地,其余的全部改种树。一亩林地国家每年给180元补偿和管护费。
*变化源于西部大开发”
延安是我们此次采访的终点。记者第一次造访延安是在1960年代。当时从西安乘敞篷车去延安,一路尘土飞扬,满目沟壑,是名副其实的黄土高坡。而现在,昔日的荒山秃岭已基本被树木覆盖。
几位延安人把这些年来的变化归功于当局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记者:“延安那边的发展,近几年怎么样?”
延安人:“延安变化太大了。这几年,就是三四年时间变化。主要是西部开发,应该是国家给它投资的多嘛。
记者:“延安地区,国家有什么优惠政策吗?”
延安人:“在延安这个地区吧,现在就是退耕还林嘛,每个农村人呢,都有补助。”
记者在延安街头看到不少人开“宝马”等高档汽车。一名当地出租车司机说,现在延安有钱人不少,主要是靠房地产和开矿赚钱。延安有些地段的房价已经飙升到每平方米8千元。
*期盼丰衣足食,啥都不缺*
在陕西志丹县,一个叫任伟的年青人也赞扬了共产党,尽管他说他现在还没找到工作。
他说:“共产党政策好,给残疾人补助啦,困难的人给钱啦之类的。如果国民党胜了,不一定。(记者:你对生活有什么样的愿望呀?)丰衣足食,啥都不缺,安安稳稳、平平安安就行了。(记者:做什么呀?)买几个车,拉货,赚钱,当个小老板之类的。(记者:有没有开始着手来做?)资金不足。用中国人话说,就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在大渡河边,我们遇到当年见过红军的禹凤英。老人正在吃饭。吃的很简单,一碗米饭就一点蔬菜和辣椒糊,用她自己的话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还是现在社会好*
不过她说,还是现在的社会好。她入了医保,一年只交10元钱,前几天开刀,住了一天院,还可以报销一些。生活上,她主要依靠低保费,原来一个月20元,现在长到50元,政府说以后还会慢慢长。
在贵州娄山关,一位50来岁的男子抱怨说,实行退耕还林以后,他家收入减少了。可是他和同伴都承认,跟上辈人相比,生活好多了。
他说:“好得多,好几倍呀,起码。现在就说猪肉,天天都有了嘛,大米有了嘛。原来吃苞谷饭,就是树皮、草根都得吃,粮食往外运,粮食不够吃了嘛,(同伴:五几年那个时间。)(记者:这边有饿死人吗?)(同伴:反正是有。)”
据原新华社记者杨继绳所着《墓碑》一书透露,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大饥荒中,中国有3600万人死于非命。
*都是出身惹的祸*
娄山关的陈洪毅也吃了苦头,不过是由于家庭原因。陈洪毅的父亲原为国民党军的上校参谋,后随部向共产党投诚。陈洪毅说,尽管父亲曾跟日本人作战、也没有打过共产党,但还是被劳改了10多年。
记者:“像你们,都受到影响了吗?”
陈洪毅: “当然受影响。我们没大读书嘛,就读小学六年级。不准我们参加考试。地主成分,像我的父亲又是个国民党军官,不让我们上学。”
他说,家庭和父母对他的负面影响,到中国改革开放后才被消除。
*改革开放政策好*
他说:“邓小平呢,政策一扭转,改革开放,这就好转了。今后如果胡锦涛不干了,上任的国家领导人比胡锦涛更好,或者跟着胡锦涛这样走就好了。”
陈洪毅说,现在,他和他兄弟,两家出了四个大学生。
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最近承诺,未来10年里,要让中国西部地区,在经济、民生、环保方面,上三个大台阶。
官方数字显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累计减少了3359.3万人。